你們知道張良一生最大的敗筆和遺憾是什么嗎?接下來趣歷史小編為您講解。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大封文武功臣,他尤其對漢初三杰之首的張良情有獨鐘,并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張良當即謝絕了劉邦對自己的浩蕩皇恩,僅只求封為“留侯”,多年后他表示“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張良功成身退、不貪戀權位的品格讓劉邦及后人大為感動和贊賞。
然而,《史記·留候傳》記載“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23年,平卒。卒,20歲,秦滅韓…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而“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張良家族5世相韓,他為報國恩散盡家財刺殺秦王,費如此大的功夫就只為泄憤后“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善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的張良自然不是憤青,他開始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政治預期:恢復韓國,恢復家族的榮耀。為此,張良自韓國被秦滅之日起就開始謀劃刺殺秦王,準備了12年后終于乘秦始皇巡游到陽武博浪沙時實施了刺殺行動,失敗。10年后,秦始皇駕崩,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先起義,張良拉起了100余人的武裝投到劉邦麾下為廄將。
當反秦勢力實際盟主項梁吸取陳勝不立楚后而自立招致失敗的教訓立楚懷王孫心為楚王的情況下,張良不失時機地說服項梁立故韓諸公子橫陽君成為韓王,他自任為韓國司徒。雖然劉邦對張良情有獨鐘,常善用其策,張良也認為“沛公殆天授”,但當項梁同意立韓王成時,他便義無反顧地離開沛公,跟著韓王成一起帶兵西進韓國故地,投身重建韓國的事業。
然而張良推薦擁立韓王成卻成了他一生唯一的敗筆,雖然在張良的組織下韓軍發展到千余人,并“西略韓地得數城”,但由于韓王成缺乏號召力和政治軍事能力,其地復失。這讓張良自知憑韓王成與自己的力量無法與秦軍抗衡,于是當劉邦從洛陽南出轘轅后他立即“引兵從沛公”西進關中滅秦,而讓韓王成守韓故都陽翟,他寄希望待滅秦后憑功為韓王爭取韓國故土。
可是韓王成太不安分,竟以光桿國王的身份追隨項羽到關中,后來被封為18王之一。張良送漢王劉邦之國后獻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后便東返韓國,卻怎么也找不到韓王成,原來項羽因其無功而不讓他之國,把他帶到彭城后降為穰侯,最后將其殺害。所幸張良之前在隨劉邦擊陽城時尋得韓襄王之孫信,國不可一日無君,他遂請劉邦立信為韓王。
相比于韓王成,張良更看好韓王信,韓王信身高八尺五寸,身材魁偉,性格勇武。張良將手里的韓軍完全交給了韓王信,他帶著這支隊伍跟隨劉邦參加了滅秦之戰、楚漢之爭,為漢朝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因此鍛煉出超群的軍事能力和不俗的政治眼光。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即皇帝位,分封諸侯,韓王信成為漢朝8個異姓王中唯一一位屬于六國之后者。
張良在韓王信身上寄托了綿延韓國國祚的希望,然而,劉邦在封韓王信8個月后便大封同姓王,并將韓國故土封給自己的兒孫們,而將韓王信國土換到了太原郡。雖然太原郡比韓國故土多出20多個縣,但地荒人稀,物產貧瘠,又常有匈奴的侵擾。歷代先君經略了200多年的韓國如今竟被扔到邊塞,這對韓王信無疑是個晴天霹靂,連張良也是毫無思想準備。
于是公元前201年,韓王信以馬邑降匈奴,劉邦率32萬大軍親征卻被冒頓圍困白登山7天7夜,而張良此時以及后來的3年都沒有活動的記載,可見張良要么是避嫌要么不愿參與。后來也許劉邦與張良達成了某種協議,即他幫劉邦滅陳烯,而劉邦招降韓王信,張良這才于公元前197年出山。然而1年后,韓王信最終還是死于漢軍的手里,這讓張良心灰意冷,遂做出“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的最終選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