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品豐富,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浮宮是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但是,你去過盧浮宮,你就真的了解盧浮宮嗎?我們來看看這些關(guān)于盧浮宮你或許不知道的事。
盧浮宮是宮殿嗎?雖然盧浮宮名字里有“宮”,但事實上,自12世紀盧浮宮存在以來,它并不總是一座宮殿。盧浮宮是一個防御堡壘,目的是為了抵御維京入侵者!
1190年,國王菲利浦·奧古斯特決定在巴黎周圍筑一道堅固的城墻來保護。雖然今天的盧浮宮位于巴黎市中心,但在12世紀時,它實際上是巴黎的邊緣。盧浮宮最初是一座防御塔,但在弗朗西斯一世統(tǒng)治期間最終變成了一座宮殿。
說到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據(jù)說這位法國國王非常喜歡列奧納多·達·芬奇的作品,以至于在他彌留之際,弗朗索瓦一直陪伴在他的床邊。據(jù)說就是在這個時候,弗朗索瓦得到了蒙娜麗莎的畫。
弗朗索瓦一世畫像
達芬奇去世后,蒙娜麗莎輾轉(zhuǎn)于凡爾賽宮、楓丹白露宮等眾多皇家宮殿之間,最終在盧浮宮找到了永久的歸宿。如今,她被防彈玻璃和特殊的氣候控制系統(tǒng)保護著。(那是為了保護她,還是為了保護你?閱讀下一點你就知道了…)
《蒙娜麗莎》前總是擠滿了游客,你自己去看這幅杰作,你就會發(fā)現(xiàn),當你看著夢娜的眼睛時,她的目光會隨著你左右移動而移動。這真是太可怕了。達芬奇真是天才。
達芬奇畫像
事實上,這種效果要歸功于一種特殊的繪畫技巧——它利用了我們大腦固有的特性,就是大腦會自動去弄明白眼睛所見的事物。基本上,在二維畫布上使用陰影、光線和透視,讓我們大腦自動自覺地將二維畫作視為三維立體。但是為什么眼睛會跟著你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你在某人面前從一邊走到另一邊,光、影和視角都會發(fā)生變化,因為這是三維現(xiàn)實。然而,一幅畫中的光、影和透視都是二維固定的——無論你從什么角度看它,它們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
原來,你畫一個人注視著你,他或她的目光就會繼續(xù)隨著你移動,從一邊移動到另一邊;而如果你畫一個看著別處的人,那你再怎么移動,他或她的目光都不會朝向你,即使你站在畫家畫他時的那個位置,也無能為力。這就是透視法,直到14世紀,人們才開始使用透視畫法,而達芬奇是最早真正掌握透視畫法的大師之一。然而,你會發(fā)現(xiàn)盧浮宮里有很多畫會像蒙娜麗莎一樣讓你神魂不定。
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統(tǒng)治時期,盧浮宮被鞏固為皇家宮殿。隨著路易十四把宮殿遷往凡爾賽宮,盧浮宮的地位就今非昔比了。法國大革命前夜,路易十六統(tǒng)治期間,一個王室收藏品博物館的創(chuàng)意漸露雛形。因此,人們通常也認為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盧浮宮博物館。
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之后,皇家繪畫和雕塑學院——顯然對這些變化感到惱火——頒布法令,規(guī)定盧浮宮應(yīng)該被用作展示國家杰作的博物館。從1793年8月10日開始,公眾每周有3天可以免費參觀。第一次開展時,盧浮宮只有721件藝術(shù)品(537幅畫,184件物品)。如今盧浮宮展出了3.5萬多件藝術(shù)品,每張票價15歐元。
法國大革命
拿破侖畫像
拿破侖·波拿巴絕對不是以謙虛聞名的,他還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盧浮宮。這有多自戀啊。
拿破侖于1799年掌權(quán),開始對巴黎進行大刀闊斧改革。你見過旺多姆圓柱或瑪?shù)铝战烫脝幔縿P旋門呢?那些(還有更多)都歸功于拿破侖!
拿破侖畫像
在眾多的變化中,有一個雖小卻意義重大:盧浮宮的名字。如果回到1802年,你正在參觀可是拿破侖博物館。除此之外,信不信由你,在拿破侖統(tǒng)治期間,他曾把《蒙娜麗莎》掛在他的私人臥室里!這家伙可真是會給自己找樂子。
納粹入侵法國
當盧浮宮的館長們聽到納粹入侵的消息時,他們爭先恐后地想把盧浮宮里最值錢的東西搬去安全的地方。幸運的是,他們成功了。大部分好東西被保存起來,藏在法國的其他地方。
例如,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被送往瓦倫凱城堡(法國中部)。米洛的維納斯和《蒙娜麗莎》,它們先被搬到昌博德,然后是盧維尼,阿貝耶·德·洛克·迪歐,蒙托班博物館,最后搬到蒙塔爾(法國西南部)。
所以納粹來的時候,盧浮宮看起來空蕩蕩的。但納粹一拍腦袋,覺得空著不行,他們決定用別的東西填滿它。納粹搶了大量的藝術(shù)品,其中大部分來自猶太家庭。這些贓物在占領(lǐng)期間存放在盧浮宮內(nèi)。博物館里的贓物占了六個多房間。
1911年8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涌進盧浮宮,盯著曾經(jīng)懸掛過的那堵空墻,人群中留下鮮花、便條和紀念品,《蒙娜麗莎》被盜消失。那么是誰偷走了她?起初,警方調(diào)查還把畢加索等藝術(shù)家都牽扯進來一一審問。
畢加索
在《蒙娜麗莎》失竊的兩年后,一位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藝術(shù)品經(jīng)銷商收到佩魯賈的一封信,他當時用的署名是“列奧納多”,聲稱自己為意大利找回了國寶,但他也不指望靠這畫發(fā)財,可也不介意小小的獎勵。經(jīng)銷商將這封信交給了佛羅倫薩烏飛齊美術(shù)館館長喬瓦尼·波奇。波奇有盧浮宮寄來的照片,標明了原始畫板背后的標記;偽造者不可能知道這些。在波奇邀請賣畫人到佛羅倫薩。在烏飛齊美術(shù)館里,波奇拿著從“列奧納多”取到的《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照片一一對比,畫上的紋路毫無二致,顯然,這就是失竊的《蒙娜麗莎》,但是,當波奇電話盧浮宮館長《蒙娜麗莎》找到了,正在吃午餐的法國人回答說,不可能,掛上了電話。最終,通過外交途徑,盧浮宮拿回了《蒙娜麗莎》,1914年1月4日,《蒙娜麗莎》回到盧浮宮方形大廳的墻上。
蒙娜麗莎
她離開了兩年零4個半月。接下來兩天里,超過10萬名游客前往朝拜這位失而復(fù)得的鎮(zhèn)館之寶。而小偷佩魯賈被判處7個月監(jiān)禁,但是,佩魯賈是失竊案真正的主謀嗎?事情遠非那么簡單。
額外說一下,佩魯賈本人是土生土長的意大利人,他被捕后聲稱自己的盜竊行為是出于愛國,他立志至少要把一件流失的國寶(蒙娜麗莎的作者達芬奇是意大利人)尤其是被拿破侖掠奪的國寶帶回祖國。事實上《蒙娜麗莎》早在拿破侖出生前200年就來到法國,根本就不是拿破侖搶的,上文也說過《蒙娜麗莎》可能就是達芬奇贈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
人們一直覺得,這幅畫的失竊配得上一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盜,絕不應(yīng)該是一個寂寂無名者。1932年,記者卡爾·德克爾在《蒙娜麗莎被盜的原因和原因》一文中提供了一個新的故事。
在這篇報道中,德克爾講述了他如何在卡薩布蘭卡遇到了真正的主謀,揭示了行動背后的主腦人物是一個名叫愛德華多·德·瓦爾菲爾諾的貴族。這位故作姿態(tài)的貴族是在喝了幾杯白蘭地后,被德克爾哄著說出了全部故事。他說佩魯賈不過是他計劃中的一個小齒輪——瓦爾菲爾諾計劃向美國暴發(fā)戶百萬富翁們出售6幅精心偽造的《蒙娜麗莎》。然后叫佩魯賈去做了這起著名的盜竊案,在《蒙娜麗莎》被盜之后,瓦爾菲爾諾的客戶們就會毫不猶豫地相信他并買下了真跡。
2013年,盧浮宮博物館的450名員工里有近一半的人拒絕上班,因為盧浮宮感染了一種煩人的寄生蟲:扒手。工作人員說,自從18歲以下的游客可以免費進入盧浮宮后,青少年罪犯就越來越多,他們趁藝術(shù)作品分散了游客的注意力時,成功從富有的美國游客,亞洲游客身上竊取現(xiàn)金和財物,而工作人員試圖去干預(yù)和紙質(zhì),但事情并未引起重視。直到當局同意加強安全措施,工人們才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關(guān)注@三毛游,聽更多藝術(shù)文化內(nèi)容,了解更多博物館、展覽資訊,打開三-毛-游-A-P-P,搜索盧浮宮博物館,可在線聽盧浮宮博物館各大展品詳細講解,如果有機會去巴黎盧浮宮參觀的話,不要忘了帶上三毛游哦,因為盧浮宮的中文講解器特別少,帶上三毛游聽中文講解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