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世界上所有博物館排排序,那么世界四大博物館當之無愧可以秒殺其他所有博物館(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如果要在他們之間選擇最好的一個,那么巴黎塞納河畔的盧浮宮也當仁不讓可以榮膺桂冠,究竟是什么讓這座博物館如此聞名遐邇呢?
國王的宮殿
盧浮宮始建于12世紀末,正值法國政權在“虔信基督教的”幾代國王的努力下得到鞏固之時。1190年,腓力二世·奧古斯都(1180—1223年在位)下令,在面朝今天盧浮宮方形中庭的西南面的地方修建了盧浮宮城堡和塔樓。當時正是法國王權逐漸興起的時期,這座雄偉的宮殿也成為法蘭西君王權力的象征。在經歷了漫長的英法百年戰爭之后,法蘭西的民族國家逐漸形成,從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潮流風靡歐陸。騎士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517-1545)仿照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對盧浮宮進行了重建。在這之后,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曾對這座王宮進行修繕,處在上升時期的法國王室斥巨資為這座宮殿增加了華麗的長廊、柱廊與兩翼的庭院,讓這座宮殿的面積擴大了整整四倍。
早期的盧浮宮
王室的收藏
1678年,路易十四(1643一1715年在位)將宮廷遷往了凡爾賽宮。盡管如此,這位“太陽王”承襲了弗朗索瓦一世樹立的傳統,不惜斥巨資充實王室的收藏。
他買下了紅衣主教馬薩林的畫廊中的大部分藏品,又收購了銀行家雅巴赫的全部個人收藏,將他們集中存放于盧浮宮和毗鄰的格拉蒙酒店,將這座昔日的王宮布置的如博物館一般。 其后的路易十五與路易十六繼續發揚了法國王室的收藏文化,利用巴黎為歐洲藝術品集散地的優勢,收購了包括18世紀著名的佛蘭德斯和荷蘭的畫家在內的大量精美藝術品,并且開始向公眾開放美第奇畫廊與“沙龍展”,逐漸開始產生了面向公眾的博物館功能。
盧浮宮的藝術精品——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作)
拿破侖的珍寶
大革命爆發后,“皇家的”畫廊變成了“國家的”畫廊。在查抄收藏于教會、修道院、流亡者的住所、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藝術品的同時,法蘭西中央藝術博物館也宣告成立。拿破侖時代,法蘭西的衛國戰爭逐漸轉變為對外侵略,得勝的凱旋之師不斷將歐洲各國的宮殿、教堂和修道院內的藝術藏品收入囊中,盧浮宮云集了歐洲各地的藝術品。雖然滑鐵盧之后眾多藝術品被帶回故土,但是拿破侖的后繼者繼承了這座博物館的采購事業,古希臘和古代東方國家的藝術品源源不斷的涌入這座博物館。直到現代,這座博物館正式由法蘭西共和國政府組織的博物館委員會接手,具有了現代化的運營體系。而華裔設計師貝聿銘的金字塔建筑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成為了永恒的神話。
現代的盧浮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