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病處方
感冒
1、 風寒感冒
癥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四肢酸痛,噴嚏,鼻塞,流清涕,語音重濁,或有咳嗽,苔薄白。
處方:荊芥10 防風10 羌活10 獨活10 川芎7 柴胡10 前胡10 甘草3
加減:寒重加生姜6 桂枝6
咳嗽重加杏仁10 紫菀10
痰多加半夏10 頭痛加白芷10
2、 風熱感冒
主癥:發熱重,惡寒輕,頭痛身痛,盜汗,微汗,口干,或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苔薄微黃,脈浮數。
處方:銀花13 連翹13 牛蒡子10 杏仁10 桔梗10 荊芥穗7 甘草3 鮮蘆根30
薄荷7(后下)
加減:頭痛重者加菊花10 蔓荊子10 咽喉疼痛者加山豆根7 元篸10
痰黃稠者加黃芩10 瓜蔞17
有明顯發熱反頭痛身痛加板藍根15—30、葛根15 。或大青葉15—30、金銀花30
3、 夏季暑熱感冒
主癥:頭痛肢困,心煩口渴,胸悶惡心,尿黃或大便塘泄,舌苔黃膩脈浮數者
治法:清熱解暑,芳香化濕,
處方:香薷10 銀花15 連翹12 扁豆花10 澤蘭10 藿香10 厚卜6
六一散10(包煎)
加減:惡心嘔吐重者加竹茹6 蔻仁5 熱重者加黃連5
4、 秋季感冒
主癥:發熱惡寒,頭痛,鼻干唇裂,干咳或痰少而粘,咽喉干痛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數者。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
處方:桑葉9 杏仁9 沙參9 貝母9 桔梗9 豆豉9 梔子6 麥冬9 菊花9
薄荷3(后下) 桔梗9
二、咳喘
1、風寒咳嗽
主癥:咳嗽痰稀,或喘息急促,每兼有惡寒頭痛、身痛等風寒表證。苔薄白。脈浮緊。
處方:(1)以咳嗽為主::蘇葉9 荊芥9 防風9 杏仁9 白前9 桔梗9 紫菀9
(2)濕邪,頭脹胸悶,咳嗽痰多:蘇葉9 荊芥9 防風9 杏仁9 白前9 桔梗9
紫菀9 陳皮9 半夏9
(3)喘重者:麻黃6 桂枝6 杏仁9 甘草3 蘇子9 橘紅9
如得汗而喘息未平或表虛有汗:桂枝6 杏仁9 甘草3 蘇子9 橘紅9
白芍9 厚樸9
(4)素有痰飲,復感風寒而見咳嗽痰稀,或喘息急促,每兼有惡寒頭痛、身痛等風寒表證。苔薄白。脈浮緊。溫肺化飲湯
麻黃6 桂枝6 細辛3 干姜6 半夏9 五味子6 白芍6 甘草3
2、風熱咳嗽
主癥:咳嗽不爽,痰稠或黃,或喘息氣粗,兼有惡寒發熱,咽喉疼痛,頭痛等表證。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1)以咳為主:桑葉6 菊花9 連翹9 杏仁9 桔梗6 前胡9 牛蒡子9 甘草3
(2)喘重者為主:用定喘湯加減,麻黃9 杏仁6 白果9 黃芩9
3、肺燥咳嗽
主癥:治法:清肺潤燥止咳
處方:桑葉9 杏仁9 生石膏30 南沙參9 麥冬9 批把葉9 生地15 浙貝母9
4、肺熱咳嗽
主癥:咳痰黃稠,或氣促喘逆,咳引胸痛可兼有發熱、口渴,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處方:(1)麻黃6 杏仁9 生石膏30 甘草3 桑白皮9 黃芩15.。咳重加前胡9
桔梗9 。痰粘稠者加黛蛤散9(包)
(2)咳吐膿血,氣味腥臭:鮮蘆根60 生薏仁30 桃仁9 冬瓜子30 金銀花15
連翹15 魚腥草30 桔梗9
5、 痰濕咳嗽
主癥:咳喘痰多色白,胸悶氣憋,舌苔白膩,脈滑。治法:燥濕化痰(平喘)
處方:(1)一般痰濕咳嗽:陳皮9 半夏9 茯苓9 杏仁9 紫菀9 款冬花9 薏苡仁15
喘重者加蘇子9 厚樸9
(2)如痰濁不化,蘊而化熱咳痰黃稠,舌苔黃膩。清熱滌痰:黃芩9 梔子6
瓜蔞子9 橘紅9 浙貝母9 桑白皮9 葶藶子9(包)
(3)久病腎陽虛弱,形寒肢冷,面浮腫,用蘇子降氣湯
6陰虛咳嗽
主癥:干咳少痰,痰粘或帶血絲,可兼見口干顴紅,潮熱盜汗等陰虛火熱之癥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處方:生地12 麥冬9 五味子6 元篸9 百合9 百部9 桔梗6 甘草3
6、 肺虛咳嗽
主癥:久咳傷肺,咳聲低微,喘促氣短,自汗畏風。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止咳定喘
處方:黃芪15 黨參9 五味子6 紫菀9 茯苓12 桑白皮9 防風9 白術9.
痰多咳重者加款冬花9 半夏9
7、 腎虛咳嗽
主癥:久病傷腎,呼多吸少,吸氣困難,動則喘息更甚,腰腿痠軟。偏腎陰虛者兼見咽干口燥,舌紅脈細;偏腎陽虛者兼見肢冷畏寒,面色黣暗舌質淡,脈細遲弱。
治法:補腎納氣定喘
處方:熟地12 棗皮9 茯苓9 澤瀉9 黨參9 補骨脂9 胡桃肉9 五味子6
偏腎陽虛者加附子6 桂枝3
三、支氣管炎
1、慢性支氣管炎痰多浠白,兼有風寒用溫肺化飲湯,如見外邪入里化熱而見痰黃稠兼有風熱表證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9 連翹9 黃芩9 瓜蔞15 杏仁9 桑白皮9 牛蒡子9
桔梗9 鮮蘆根30
2、久病引起形成慢性肺心病,多屬肺脾腎功能失常,水濕停留,水邪患難,水氣凌心射肺之癥可見咳嗽痰多稀白,心悸氣促,喘息不得平臥,腹脹納呆,面目四肢浮腫,舌唇青紫,苔白膩脈細結代。用真武湯加減.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 芍藥三兩(酸平) 生姜三兩(切,辛溫) 白術二兩(甘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3、痰熱喘息氣粗,喉中痰鳴,痰多而白粘胸悶,咳嗽頻作,苔白膩,脈滑。化痰降氣平喘。
處方:蘇子9 白芥子6 萊菔子9 葶藶子9 炙紫菀9 炙冬花9
4、老咳嗽發作
主癥:每年冬天咳喘痰多而白粘,納呆脘脹,氣短乏力,動則喘促自汗,感受風寒咳喘大作喉中痰鳴,喘息不得臥,痰量多,兼見黃稠,并帶血絲神疲肢倦飲食大減,檢查:肺內散在濕羅音。舌苔白中心淡黃厚膩。脈滑數。
處方:1、(第一階段)
黃芩15 炙桑皮15 葶藶子9(包)蘇子9 浙貝母9 黛蛤散9(包) 生薏仁6 (5劑)
2、(鞏固期)蒼術6 茯苓6 蘇子3 生薏仁6 葶藶子3 (30劑)
四、眩暈
1、肝陽上擾眩暈
主癥:眩暈伴有頭脹痛,每因情緒緊張或惱怒發作,煩熱面赤,易燥易怒,或脅痛口苦,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怰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潛陽
處方:鎮風息肝湯加減。生牡蠣30 生龍骨30 白芍12 懷牛膝12 川楝子9 元參9
鉤藤12.
2、心脾兩虛眩暈
主癥:眩暈,過勞或突然起立則加重,兼見面色晄白,心悸失眠,體倦神疲,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
處方:黨參9 黃芪15 白術9 炙甘草6 當歸9 炒棗仁15 遠志9 龍眼肉15
茯神12 木香3
加減:失血者加阿膠9(烊化兌服);肝旺者加白芍15 單純氣虛者加用補中益氣湯加仙鶴草30 紅棗10枚。
3、腎陰不足眩暈
主癥:眩暈以午后為甚,精神萎靡,健忘,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遺精耳鳴,舌紅少苔,脈怰細。
治法:補腎益陰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減熟地15 山藥158 丹皮9 澤瀉12 茯苓12 棗皮9 枸杞子9 菊花9 遠志9
加減:陰虛陽盛加珍珠母30 磁石30 龜板15;陰虛內熱者加地骨皮12 或知母9
黃柏9;兼肝陰虛者加白芍9 制首烏15 多夢遺精者加生龍骨30 生牡蠣30
金櫻子30
4、痰濁中阻眩暈
主癥:眩暈兼見頭重入蒙,胸悶惡心,食少痰多,肢體倦怠,舌質胖嫩邊有齒痕,苔白膩或滑,脈怰滑或濡緩。
治法:健脾祛濕化痰
五、頭痛
1、風寒頭痛
主癥:頭痛多在受風遇寒時誘發,頭痛發緊,通連項背,惡寒喜暖,口不渴,或兼有鼻塞流涕,全身酸痛。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處方:川芎9 防風9 羌活9 白芷9 細辛5.。惡寒重加荊芥穗9生姜6
2、風熱頭痛
主癥:頭熱脹痛,甚至如裂,遇熱加重,面赤口渴,或發熱惡寒,尿赤便秘。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處方:桑菊飲加減:桑葉9 菊花9 薄荷5(后下) 黃芩9 連翹9-----
3、風濕疼痛
主癥:頭痛入裹,身重肢困,胸悶納少,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處方:羌活9 防風9 蒼術9 白芷9 川芎9 蔓荊子9
4、肝陽頭痛
主癥::頭痛頭暈,兩顳痛甚,郁怒則頭痛加劇,頭重腳輕,性急易煩,睡眠不安,或見脅痛口苦。苔薄黃,或舌紅苔少,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
處方:鉤藤18(后下) 生石決明15(先煎) 梔子6 黃芩9 牛膝9 桑寄生15
夜交藤24
加減:兼陰虛者加生地12 熟地12 桑寄生重用30.。肝陽化火,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者加龍膽草6 生赭石30
5、氣虛頭痛
主癥:頭痛綿綿,勞則加重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氣短,或有肢凉怕冷。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升陽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15 黨參9 炙甘草6 當歸9 陳皮6 升麻9 柴胡6 川芎6。
加減:畏寒肢冷者加細辛2 桂枝6
6、血虛頭痛
主癥:頭痛眩暈-----------舌質淡,脈細。
治法:養血益陰
處方:當歸9 白芍9 熟地9 川芎6 菊花9 蔓荊子9
加減:失眠重加夜交藤30 炒棗仁9。手足麻木者加加雞血藤15 黃芩12
7、 腎虛頭痛
主癥:頭腦空痛,頭暈耳鳴,腰酸腿軟,或遺精帶下。舌質紅,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
處方:杞菊地黃湯:熟地9 山藥9 棗皮9 丹皮9 澤瀉9 茯苓9 枸杞子12 菊花9
加減:若腎陽不足面白肢冷,舌淡脈細者宜溫補腎陽上方去枸杞子、菊花加附子6 肉桂3,或用金匱腎氣丸。
8、痰濕頭痛
主癥:頭痛昏蒙,胸脘滿悶,,惡心或嘔吐痰誕,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健脾祛濕化痰
處方:二陳湯加減:陳皮9 半夏9 白芷9 蒼術9 白術9 茯苓12 甘草6
9、血淤頭痛
主癥:頭痛纏綿,經久不愈,痛有定處,或如針刺。舌質紫暗,脈弦細。
處方(缺)
六、心絞痛及心肌梗塞
1、痰瘀痹阻(心絞痛)
主癥:胸部憋悶或心前區悶痛,甚至絞痛,陣發加劇,,牽及肩臂,口中粘膩,胃納呆滯,時有惡心,肢沉乏力,或咳嗽痰多,舌淡紅或紫暗,苔白厚膩,脈弦滑。
治法:豁痰通陽,活血祛瘀
處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全瓜蔞30 薤白9 半夏9 枳實9 紅花9 川芎12
赤芍15 丹參15
加減:絞痛劇烈者配蘇合香半丸—1丸吞服,,若痰瘀化熱而見煩熱,舌紅,苔黃膩,,脈數者去薤白、半夏,加黃芩9 竹茹9
2、陰虛陽亢(心絞痛)
主癥:陣發性心前區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胸中憋悶,眩暈耳鳴,煩躁易怒,四肢麻木,或面赤畏熱,手足心熱,口干,舌紅或紫暗,苔白或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育陰潛陽,化瘀通絡
處方:天麻鉤藤湯加減
3、氣血兩虛(心絞痛)
主癥:心前區隱隱作痛,或胸悶發憋,,面色少華,身疲乏力,,心悸氣短,時有夜寐不安,舌質淡或稍紫,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見結代。
治法:益氣養血,通脈止痛
處方:當歸補血湯加味:生黃芪15—30 當歸6 制首烏15 赤芍15 丹參15 川芎15
夜交藤30
加減:兼有心陰不足,心悸氣短較著,舌紅脈細數者,去黃芪甲黨參9 麥冬12 五味子6
胸悶苔膩者加全瓜蔞30 薤白6
脈結代者加炙甘草15 澤瀉9 生地12
4、痰阻血淤心肌梗塞
主癥:心前區頭痛劇烈而持久,或痛如刀割,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不能緩解,心悸氣短,胸悶發憋,咳吐粘痰,,痛甚則手足冷,胃納滯呆,惡心嘔吐,大便不調,舌質淡紅或有瘀斑,苔白或厚膩,脈細弦或微弱,或兼結代。
治法:豁痰通陽,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處方:全瓜蔞15—30 薤白12 半夏9 桂枝6 陳皮9 黨參15 丹參15 赤芍15
元胡6(研面沖服) 蘇合香丸一丸吞服。
加減:
5、心陽虛脫心肌梗塞
主癥:心前區疼痛劇烈難忍,面色蒼白,,焦慮不安,汗出,,皮膚濕冷,四肢厥冷,血壓下降,,甚至昏厥,舌質紫暗,舌苔白或白膩,脈微細。
治法:益氣回陽救逆
處方:人參6(單煎)制附片9 干姜9 炙甘草12—15
恢復期
6、陰陽兩虛心肌梗塞
主癥;心悸氣短懶言,胸痛隱隱,或覺心胸憋悶,口干納差,腰酸腿軟,畏寒肢冷,心煩眠少,自汗盜汗,。舌質暗紅,舌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弦數或結代。
治法:雙補陰陽,活血通脈
處方:黨參15 炙甘草12 當歸12 生地12 丹參15 紅花9 桂枝6 夜交藤30
元參15
加減:若心悸甚者,加朱茯苓15 紫貝齒30(先煎);胸悶者加全瓜蔞30 偏陰虛重者去桂枝6 加阿膠9(烊化)。偏陽虛重者加附子6;胸悶口粘,惡心納差,腹脹,苔膩,脈滑者加寇仁6 藿香9 厚樸9
8、 氣血兩虛心肌梗塞
主癥:恢復后一般情況好轉,但仍覺胸部微有悶痛,倦怠無力,氣短心悸,,面色萎黃,失眠健忘,胃納不佳,腹脹便溏,舌質淡,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脈
處方:歸脾湯加減:黨參15 黃芪15 白術12 遠志12 炒棗仁12 丹參15 瓜蔞15 茯苓12 木香6 炙甘草6 雞內金6(研面沖服)
加減:胸悶明顯者加枳殼6 元胡6(研面沖服);心悸失眠重者加補心丹二丸,臨睡前服。
8、心絞痛心肌梗塞
主癥:(一診)
治法:
處方:
(二診)
主癥:
治法:
處方:
八、泄瀉
急性泄瀉
1、 濕熱下迫泄瀉
主癥:腹痛即泄,瀉下如水,色黃惡臭,肛門灼熱,心煩口渴,小便赤短,舌苔黃而厚膩,脈濡數。初起兼有寒熱表證,如盛暑季節發病兼見胸悶嘔吐,煩渴者則屬暑濕之證。
治法:清熱化濕
處方:葛根芩連湯:葛根9 黃連6 黃芩9 馬齒莧30 木通6 甘草6
加減:偏暑濕者加藿香9 佩蘭9 六一散9(包煎);濕甚者加蒼術6 厚樸6;熱甚者加蒲公英15 雙花9;夾食滯者加神曲9 焦山楂9;惡心嘔吐者加半夏6 竹茹6;小便不利者加澤瀉9 車前子15(包煎);腹痛者加白芍15
2、 寒濕下注泄瀉
主癥:腹部冷痛,腸鳴泄瀉,瀉下清稀,胸脘滿悶,或見嘔吐,或兼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苔白膩,脈濡。多有受寒或飲食生冷的情況。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濕
處方: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9(后下)厚樸9 蘇梗9 蒼術9 木香9 干姜3 茯苓9
砂仁3 半夏6
加減:若胸悶、腹脹明顯兼夾宿食者,方中去白術、大棗、甘草、加神曲、麥芽、雞內金等消食導滯化積之品,若見熱象,方中去白術、生姜、大棗、加黃芩、銀花、一見喜等
惡寒、發熱、頭疼重者加荊芥6 白芷12,;肢涼腹痛較甚者加肉桂3。
3、 飲食內傷泄瀉
主癥:噯腐吞酸,腹痛泄瀉,瀉下惡臭,泄后痛減,或見脘腹脹滿,食欲減退,。苔厚膩,脈滑數。多由暴飲暴食等飲食不節情況。
治法:消食導滯
處方:保和丸加減:焦三仙30 半夏9 陳皮9 茯苓12 連翹9 萊菔子9 白術9
甘草3
加減:大便不暢者加大黃6 焦檳榔12腹脹甚者加枳實9
慢性泄瀉
4、 脾氣虛弱泄瀉
主癥: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消瘦,大便時溏時泄,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欲減退,食后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脈濡。
治法:健脾止瀉
處方:參芩白術散加減:黨參9 茯苓12 白術9 山藥12 陳皮9 扁豆12 木香6 砂仁3 炙甘草3
加減:惡寒、腹痛者加制附子6 干姜3;久泄不止,甚者脫肛者加黃芪15 升麻6
黨參15
5、 脾腎陽虛泄瀉
主癥:黎明時臍腹作痛,腸鳴即泄,泄后痛減。或腹痛畏寒。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止瀉
處方:四神丸加味:xxx12 吳茱萸3 五味子6 肉豆蔻9 制附子6 白術9 黨參9
加減:腹冷腹脹明顯者加川椒6 木香6;滑泄不止者加訶子肉9 赤石脂15;
氣虛重者加黃芪15 柴胡6 升麻6
6、 肝旺犯脾泄瀉
主癥:突然腹痛腸鳴,急于入廁,腸鳴多氣,泄后痛減,兼見胸脅滿悶,噯氣納差,舌淡紅,苔微黃,脈弦。腹瀉常因情緒變化而發作。
治法:調和肝胃
處方:痛泄要方加味:白芍12 陳皮9 防風9 炒白術9 枳殼6 川楝子9
加減:夾食者,加焦三仙9 焦山楂8;反復不愈者加烏梅12 炙甘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