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了遠程教育資源庫建設的目標與規劃; 2000年9月,K12在全國率先推出第一個教育資源庫產品,引起教育界的軒然大波,由此引發了2001年教育企業的資源庫大戰; 2002年4月,基礎教育軟件企業高峰會在南昌召開,宣布了基礎教育資源建設規范的基本內容和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征求意見稿)。 在教育管理部門、基層學校、教育企業的期盼與等待中,資源庫建設標準終于浮出水面。大家在欣喜之余,不免又多了些疑惑:資源庫建設標準能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資源庫到底該建什么,又該如何建?資源庫建設何去何從?在困惑與關注的目光中,我們進行了關于資源庫建設的綜合調研。 一、資源庫建設現狀調查
在對廣東、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北京、安徽、山東等十多個省市的調查中,我們采訪了教育行政單位領導、一線教師和教育專家。請看經過我們的分類與整理得出的反饋信息: 普通授課教師:有了資源庫,校園網的真正應用才算落到了實處。在網絡環境下,教師運用資源庫進行備課與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依托資源庫的CAI教學、研究性學習也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資源素材的開放性使教師有了更多的二次開發空間。教師對資源中的教學圖片、視頻教學片斷、教案類文字資料和教學課件等需求較多,因此很感興趣。 不足之處在于,部分資源處于封閉狀態,無法進行二次修改,如成品課件等。資源庫中完整的課堂教學案例不足,課件源程序也很少。一些資源庫中號稱VOD的大量電影及與課堂教學無關的素材占據了資源庫很大的容量,造成服務器的負擔過重。資源內容還不完善,資源整體應用的效率還不高。 學校電教或信息中心負責人:資源庫建設使校園網的內容更加充實,這是好事。但同時我們對資源建設的模式深感困惑。校領導往往只看重資源庫產品的表面形式,對學校自建資源的思路卻不甚明了。他們所提出的要求看似容易,但實施起來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大家一哄而上進行資源庫建設,底層技術的不規范和系統的不穩定性給我們的網絡管理帶來了更多的工作壓力。 我們很關注資源內容建設的模式,更關注資源管理平臺的兼容性和資源應用平臺的實用性,我們希望在資源管理平臺上能檢索到全國各地的資源,這樣才能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但目前恐怕還不現實。 學校領導:資源庫的建設為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再空泛,更接近實踐,更易于開展。開放式的資源環境使年輕教師有了更多實踐的參考資料,CAI與網絡教學明顯增加,教師的積極性高漲,對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資源庫在得到廣泛應用時又帶來一些負面效果,如資源內容的豐富及開放造成了部分教師的依賴性,他們不再花精力備課和組織教學,而是直接照搬資源庫中的內容,甚至有些錯誤都未修改,我們很為此擔憂。 目前,大多數學校無實力自建資源庫,學校獲取教育資源的最佳途徑是購買。受上級主管部門政策制約及學校經費的限制,學校獨立選擇資源庫產品的自由度不大,而且資源庫產品的政府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我們希望政府能創造一種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將購買的主動權交給學校。 省、市電教館,市、縣教儀站(教育裝備站):目前實現區域范圍內資源共享的方式還是以購買企業開發的資源為主,學校資源為輔。在資源共建共享活動中,教學質量好的學校不愿上傳資源共享,而質量差的學校又做不出什么東西來,這是我們工作中的一大難點。由于資源建設的獎勵機制還未健全,國家公布的資源建設標準實際實施起來還有很大的難度,區域性的資源共建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一種隨意和無序的狀態。 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各地非常關注資源平臺的功能,希望通過網絡資源平臺實現分布式的資源共建共享。資源的異地存儲、集中共享將大大減輕城域網資源庫服務器大流量訪問的壓力,達到資源存儲的負載均衡。我們希望功能更全、更符合實際應用的資源平臺能早日開發出來。但目前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希望由政府部門來開發一套所謂通用的信息平臺,然后大家都來用這個平臺建立資源庫,其實這是很不現實的。我們認為只有讓教育企業、各地教育部門及有實力的學校等多方參與,按照統一的技術規范來開發,然后讓其在實踐應用與市場環境下自由競爭,最終形成具有通用標準的統一資源平臺。否則資源建設的標準只會是一家之言,形成教育市場的強行壟斷是很可怕的。 教育軟硬件企業:資源庫建設為我們帶來了良性的市場發展空間。資源內容、管理平臺和應用平臺等多種資源系列產品的推出,使很多軟硬件企業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大大增加了各種雙贏合作的機會。在如陽光燦爛的教育信息化市場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揮之不去的陰影,地方教育部門的行政干預與地方政府招投標的不規范,極大地干擾了企業正常的市場競爭。部分地方已形成政府壟斷局面,"教育行政干預+關系 > 產品質量"的不等式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企業間產品內容的抄襲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廠家沒有將資源庫建設的重點放在技術與標準的研究上,資源容量的較量反成為焦點。部分廠家不切實際的廣告以及市場炒作,加之一些非權威部門的商業調查結果的誤導造成資源庫市場的混亂與無序。 我們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在資源的需求與應用方面起到正導向作用,由專家來引導產品的開發方向,提出符合規范與標準的產品改進措施,使企業按市場經濟規律形成良性競爭,盡量避免招投標過程中的暗箱操作。 教育專家: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一輪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變革,也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是值得我們高興的。但資源技術標準、資源平臺的通用性與普及性、教師應用水平等都直接制約著資源建設的整體發展。資源應用模式雖然有了很多創新的嘗試,但還缺乏專業的研究與實驗。 對企業而言,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得很多企業看到了這塊極具吸引力的大蛋糕,于是爭著搶吃,結果卻發現這塊蛋糕其實不易吃到。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政府與教育管理部門的角度來講,應該引導學校與企業向資源建設的良性化發展,創造有利于市場競爭的外部環境,盡量避免教育行政干預,由市場來選擇產品,使教育產品市場形成有序、公正、公平的環境。 另外,企業在資源內容、管理平臺、技術標準、資源應用等方面的認識依然處于混沌狀態,而且多數企業沒有長遠的資源體系建設規劃。從標準來講,資源庫產品中標準化建設不夠,產品品種單一,沒有照顧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資源建設應該參照統一的技術規范,由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開發,形成自由競爭,盡量避免使用一套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一些地方的做法頗具新意。湖南岳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甘煒老師和朱涌老師介紹說,學校在自身不具備建設資源的能力的情況下,購買了一批有良好口碑的資源系列產品,隨著校園網絡環境日漸成熟,學校開展了"選優秀教師,推名師工程"、"評教壇新?quot;、"做學科帶頭人"等系列活動,以此來促進教師網絡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將教師培訓作為工作重點,努力提高教師的操作技能與應用水平。在教學中他們將重點學科、重點內容的典型課例添加到視頻資源庫中,使之成為自己的資源,既可供本校師生點播,也可作為遠程教學使用。他們認為資源建設應以多方面的整合為主,博采眾家之長是最好的途徑。 福建廈門六中的黃鴻老師、林福榮老師向我們透露該校屢次在全國課件評比中名列前茅的秘密:學校購買了資源庫,但仍覺得內容不夠豐富,于是學校開始自建實用資源素材。目前的自有資源是按學科網頁與通用素材分類的形式建設,而且其中很多內容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他們強調,資源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 福建泉州教委鄭建樹主任對分布式資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贊賞有加。該模式是采用K12的建庫王作為資源共建平臺,使資源得到分散與集約式的有效管理,達到資源服務器的均衡負載。對于全國各地區的資源中心來說,只要使用建庫王平臺的資源均可直接訪問,使資源共享從本地范圍延伸到其他區域,乃至全國的更多區域,真正實現資源分散建立、跨區域集中共享。 上海惟存教育實驗室進行的網絡資源應用研究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該實驗室的柳棟老師介紹,他們一直在開展基于資源的研究性學習平臺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教師和學生利用研究性學習平臺后,思維模式、教與學的方法、實踐手段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資源庫建設歷史回顧 1.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的發展歷程 早在校園網建設興起之前,教育界專家就已經提出了資源庫的概念。隨著校園網建設的逐步升溫,校園網應用中有"路"有"車"卻無"貨"的現象也日漸凸顯出來。2000年校園網建設掀起熱潮,專家適時提出了"建網、建庫、建隊伍"的口號,資源庫建設被納入正式的議事日程。K12教育教學網抓住機遇,于2000年9月率先推出了全國第一個教育資源庫產品,兩年內又完成產品的三次升級更新,推出分學段、分學科的資源系列產品。隨著寬帶網絡與硬件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地城域教育網的建設需求也與日俱增,城域教育網的建設大潮開始涌動。巨大的市場潛力,使眾多教育企業紛紛參與到資源庫市場中來,由此爆發了2001年的教育資源庫大戰。在激烈的競爭中,教育資源建設的內容從早期資源素材的建設發展到資源管理平臺建設,直至資源應用平臺建設,體系正在逐步完善。 資源庫建設的發展歷程如下表所示: 時間 | 事件 | 1998.12 | 教育部制訂《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有效地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優勢,是在我國教育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要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開發高質量教育軟件,重點建設全國遠程教育資源庫和若干個教育軟件開發生產基地。 | 1999.9 | 教育部發布關于成立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和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的通知。 | 2000.5 | 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發布《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試行) | 2000.11 | 教育部發布《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指出:開發系列的優秀教學課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建設共享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庫。這些資源包括:中小學主要學科的課程資源和媒體素材。上述資源將通過計算機網絡和衛星寬帶網、電視節目、光盤等多種方式提供給中小學,為全國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信息支持。 | 2001 | 市場需求與政策鼓勵爆發教育企業的資源庫大戰,K12、國之源、科利華、真源、清華同方等企業的資源庫產品紛紛進入市場。 | 2002.4 | 基礎教育軟件企業高峰會在江西南昌召開,根據《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基礎教育項目》目標要求,公布了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征求意見稿)。 |
2.資源建設的技術發展歷程 從技術層面看,教育軟件經歷了從單機的小型CAI軟件發展到今天的資源庫產品等大型教育軟件,其過程如下表所示:
軟件類型 | 技術特性與軟件應用狀況 | 早期簡單的教育軟件 | 運用BASICàVB/VC/DELPHI等程序語言,只能用于單機環境,主要有CAI軟件、成績統計軟件等。 | 大型多媒體教育軟件 | 基于C/S結構,運用多媒體創作工具,配合VB、VC等程序語言開發,用于小型局域網或單機環境,主要有家庭教育軟件、電子辦公系統等。 | 網絡教育軟件網絡管理平臺 | 基于B/S結構,運用Java、PHP、XML、JSP等網絡編程語言,配合多媒體及網頁設計,運用流媒體視頻技術等完成集約與分布式管理。用于寬帶局域網與城域網環境,主要有資源庫系列軟件、視頻服務系列軟件、各種網絡管理軟件等。 | 互聯網.net模式的大型教育軟件與管理平臺 | 基于B/S與分布式管理,采用組件技術、動態網頁技術和多媒體流技術等,實現負載均衡。應用于寬帶互聯網環境,主要有分布式資源管理平臺、分布式遠程教學平臺等。 |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資源庫產品是以光盤形式存在,也有少部分是以硬盤形式存在。但資源建設的重點都從最初的內容建設轉移到了資源平臺建設,以資源管理平臺和資源應用平臺兩方面的內容為主。在技術標準上,也開始逐步與國家資源建設技術標準接軌,采用與國家資源技術標準統一的數據結構,使產品之間的兼容性大大增強。 3. 國內教育資源庫產品發展歷程表(以企業產品發布公告和媒體宣傳等資料為依據)
項目 | 上市時間 | 備注 | 《K12教育資源庫》誕生 | 2000.9 | K12教育網開發 | 《中國基礎教育資源庫》 | 2000.12 | 中基教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 | 《CNKI基礎教育知識倉庫》 | 2001.1 | 清華同方光盤股份有限公司開發 | 《真源多媒體教育資源庫&平臺》 | 2001.3 | 北京真源在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后改為《中教育星多媒體教育資源庫&平臺》 | 《K12智囊教育資源庫》 | 2001.3 | K12教育網第二次開發 | 《全國中心教育資源庫》 | 2001.4 | 科利華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開發 | 《K12建庫王》 | 2001.5 | K12教育網開發的專業資源庫管理平臺 | 《K12網絡課程制作平臺》 | 2001.6 | K12教育網開發的專業資源庫應用平臺 |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資源庫》 | 2001.8 | 北京百年樹人軟件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開發 | 《China School 2000資源庫》 | 2001.9 | 北京國之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開發 | 《騰圖寬帶遠程教育》衛星資源平臺 | 2001.9 | 北京騰圖天地網絡有限公司開發 | 《K12學科資源庫》 | 2001.9 | K12教育網第三次開發 | "清華同方多媒體教育教學素材庫"(高中學校版) | 2002.4 | 清華同方光盤股份有限公司開發 | 《K12分布式建庫王》 | 2002.5 | K12教育網針對城域網需求而設計的新型資源共建與管理平臺 | 《K12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 | 2002.6 | K12教育網開發 |
三、資源庫建設,誰是主體
關于資源庫建設的實施問題,各方觀點不一:有人認為教育主管部門是資源庫建設的主體;也有人說企業有實力建設資源庫,應該以企業建設為主;還有人說應當以學校自己建設為主,再輔以企業產品;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資源庫建設應三者結合,形成優勢互補。那么,資源建設到底誰是主體,實踐實施中又是如何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特地采訪了有關專家和領導。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博士武法提談到了在具體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在建設教育資源庫時,一般是由國家投入,能夠較好地進行整體規劃,照顧到不同類型學校的不同需求,但是建設速度較慢,不同地區之間重復建設多,而且技術標準和資源標準不統一,互不兼容,相互之間無法進行整合。此外,相對于巨大的需求來說,政府有限的投入往往是杯水車薪,資源庫建設也往往是虎頭蛇尾。 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王本中說,據我所知,1998年廣東有一所小學最早開發教育資源庫,投入了將近100萬元,但學校的個性化太強,技術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普適性不強,無法向各地推廣。 2000年初,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資源建設基礎教育項目》正式立項。專家們論證,利用教育部投入的有限資金建設一個海量的動態的資源庫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建立一個基礎教育資源庫開發建設的有效機制:一方面是建立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標準與規范,確保社會各方面開發的資源庫能夠實現共享,目前已經公布了第四版;另一方面征集各種優秀教育資源庫同時組織專家對它們進行評審,并向全國推薦使用。2001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就委托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研究中心向社會與教育各界征集教育資源并進行評審,推出了第一批教育資源庫推薦產品,其中比較優秀的如K12教育資源庫、清華同方…… 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增儀認為爭論"教育資源庫建設誰是主體"沒有太大意義,教育資源建設應廣泛發動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企業、社會多方面的力量,支持各方的積極參與。教育資源庫的建設要"因地制宜",符合教學實踐,比如說清華大學做了一個清華的資源庫,其他高校也不能照搬使用。又好比不同地區擁有不同教學思想的老師,也不可能使用同樣的教案。所以說資源越豐富越好,參與建設的人越多越好,而不能憑借某一"主體"進行。但是,無論誰開發建設資源庫,都應該遵循這樣的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為主,以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主"。各種資源庫盡管有各種呈現方式,其優劣都需要學校實際使用者的檢驗。 他還談到現在有很多企業參與教育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并且形成了很好的教育軟件市場。企業開發資源庫等教育軟件,最好能和一線的教師結合起來,像清華同方與K12,都是聘請很多全國優秀教師參與他們的產品開發。這樣才能保證產品貼近教學實踐,實用性更強。學校的硬件搭建好了,教師培訓水平提高了,很快就會迎來教育軟件企業的春天。
四、資源庫內容,建什么 1. 教育資源的分類 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在《網絡教育應用教程》一書中對網上教育資源的分類做了很明確的表述(如圖1)。
圖1 網上教育資源的分類/p> 應該說,從目前資源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更多的是在按使用對象來研究資源庫建設的內容,即從教學與科研的角度來探討資源庫建設的內容與結構體系。 2. 教育資源庫建設內容體系分析 從教育資源庫本身體系來講,可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的內容,即資源素材層、資源管理層和資源應用層,但三個層次的體系結構又和系統數據庫及資源標準接口融合起來,形成統一完整的資源新體系(如圖2)。
圖2 資源建設體系結構圖/p> 資源素材層、資源管理層和資源應用層所包含的內容分別如下表所示:
資源素材層 | 音視頻、動畫、圖文等CAI素材 | 電子教案、教學實錄案例、實驗實錄 | 各類習題、試卷 | 學生課外百科 | 教育論文、教育軟件資料 | 課件/積件、課件與積件的源程序 | 各類教程、網絡課程 | 各類備課教學參考用的文獻資料 | 同步教學資料(文字教程,媒體資料) | …… |
資源管理層 | 資源系統與權限管理 | 資源分布式自建管理 | 資源建立與發布、個性化管理 | 資源檢索與多級瀏覽 | …… |
資源應用層 | 基于資源的網絡課程制作 | 資源分布建設與應用評價 | 資源應用分析與個性化服務 | 基于資源的研究性學習平臺應用 | …… |
有關資源庫內容建設的問題,很多專家都提出了相同的觀點:購買常備資源,建設個性化資源。 關于資源庫的發展趨勢,王本中主任認為未來幾年內教育資源庫建設開發會集中在三個方面: 素材型資源庫 目前無論是學校自建資源庫還是企業開發的資源庫,主要都屬于這種匯集海量圖片、教案、試題、課件的素材庫,這些素材是學校實際應用的基礎資源,但其使用起來的針對性較差,應用率也不高。今后這種資源庫還要繼續發展和完善。 研究性學習主題型資源庫 此類資源庫主要是為了配合研究性學習,容量可大可小,按學習主題組織,有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學科也需要這種資源庫, 網絡課程 此類資源庫主要是結合遠程教育,針對某一課程進行系統地學習。隨著校園網、教育城域網,以及社會寬帶網的發展,網絡課程資源需求會越來越迫切。 從資源建設的發展來看,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是必然的趨勢,單一的閉門造車式的資源建設必然不能適應實際應用的需求。目前,各種資源交流與互換是當前資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方式,但隨著網絡的發展,依托于互聯網的資源分布式建設與集中應用等模式必將成為資源應用的又一熱點。
五、資源庫建設焦點--標準之爭
目前的資源建設,企業各自為營,形成封閉的平臺體系,而資源庫平臺又各有千秋,因此資源庫建設的標準問題一直成為資源庫建設的焦點,直接關系到資源庫平臺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三流企業說產品,二流企業講品牌,一流企業談標準"。2002年基礎教育軟件企業高峰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李天順的一番話語引起了很多企業的關注。然而,如何看待目前的資源庫建設標準,到底"車同軌"能否實現?資源底層技術標準的開放是否現實?為此,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他說,制定資源庫技術標準規范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支持資源共享,二是支持系統互操作。所謂資源?quot;車同軌",就是教委、學校、企業開發資源庫都遵照統一的"包裝"進出口技術標準,應用不同底層技術開發的資源庫有統一的數據通道,相互之間能夠成功實現資源的導入與導出。這就是資源庫技術標準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祝教授還介紹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制訂的標準規范涉及30多項,資源庫標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資源建設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IT技術的發展,在教育信息化實施過程中還要不斷改進。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標準是推薦性的,市場上的教育資源庫產品最好能遵循這些標準與規范,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標準化產品認證體系。 另有專家指出,從目前實際應用來講,最好和最通用的參照標準就是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本身即為一個很成熟的標準體系,而且大家也都會用。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全國資源的集散地,實現資源的分布存儲與集約式管理,按統一的技術規范來實現全國資源的共建共享,這些正是企業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做的工作。 也有專家指出,標準過早公布不一定是好事,標準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政府制訂的標準不一定符合實際應用,有些標準還應由企業來推出,如微軟的各種應用軟件標準和網絡應用標準等。政府更不可強行推廣獨家標準,應該鼓勵多方參與,共同完善,使之達到行業需求的統一。 "猶如看到一線曙光",K12教育網資源庫建設專家這樣形容資源庫統一標準的公布。他們說自策劃全國第一個資源庫產品起,資源建設標準就成為他們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更讓他們興奮的是他們的研究結果與此次公布的統一標準是一致的。2002年推出的建庫王平臺3.0版即是完全參照標準要求再設計,同時也加入一些標準之外的特殊功能,他們對建庫王的市場前景很樂觀。 六、資源庫應用實踐案例 教育資源庫建設的目的重在應用,好的應用模式可以有效地發揮資源庫的作用。本文列出實際應用中較常用的幾種網絡資源應用模式,這些資源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資源庫產品的內容,更多的是互聯網上零散資源的應用。由于各種資源應用模式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本文提供的幾種應用案例不一定完全也不涉及對現有應用模式的評價和推廣,僅在于給讀者提供資源應用的參考資料。 1. 網絡資源研究性教學案例 課程內容:《沙塵暴的形成與治理》 授課條件:電子閱覽室(互聯網環境) 提出問題:(1)沙塵暴的危害有哪些?(2)沙塵暴的形成原因是什么?(3)怎樣治理沙塵暴? 課堂實錄:由于學生上機的座位共九排,教師按每三排一組進行分組,讓每組派一學生代表進行現場抽題,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學生分小組根據課題內容在學校的資源庫和互聯網上查找資料,整理匯編,提交最終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組織小組互評,選出最佳小組,同時得出問題結論,最后由教師做總結。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因此教師先給學生介紹了部分典型的資源網址和最基本的查找方法,由學生按小組完成分配任務,最終快速形成小組的參考意見。小組中有一人總負責,其他人協助。課堂實景如圖3。
圖3 基于資源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嘗試 案例說明:此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分組在網上查找資料,并當堂給出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由傳統教學中的被動聽講變成了主動參與,同時也學會了資源快速查找的方法與技巧。因為涉及到小組總體評分,小組成員的團結協作精神得到培養。本節內容充分利用了網上資源優勢,在大量相關的圖片與視頻素材中,學生們很快明白了沙塵暴形成的原因,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引導,最終得出沙塵暴治理的問題答案,使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此外,另一節化學課上,教師將學生機擺成小組圓桌式,利用網絡課件進行講解,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網上找到相關的資源內容,經過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課堂實景如圖5:
圖4 學生按圓桌分組討論,通過網上資源完成教師提出的課題/p> 2. 網絡資源研究性學習案例 通過網絡資源可開展多種研究性學習,目前,國內這方面的主題資源還較少,國外相對多一些。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一般是由教師提出研究的課題,學生到網上尋找與該課題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或個人對資料進行加工和分類整理,最終寫出有事實和理論依據的研究報告。其重點在于通過學生對多種資源的搜集、分析和加工,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掌握信息技術的實際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擴展了思維空間,培養了創新能力。 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最重要的是研究課題的選取和網上資源的查找采集。本文提供幾個研究性學習的經典案例主題,讀者可根據相應的網址查閱相關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 案例主題一:世界饑荒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manteno.k12.il.us/drussert/WebQuests/HallOvandoRobinson/INTRO.HTML/p> 案例主題二:虛擬青蛙
資料來源:http://george.lbl.gov/ITG.hm.pg.docs/dissect/dissect.html/p> 案例主題三:虛擬果蠅(遺傳實驗室)
資料來源:http://vcourseware4.calstatela.edu/BLOL/FlyLab.html/p> 案例主題四:新加坡虛擬科學館
資料來源:http://www.sci-ctr.edu.sg/ssc/ssc-c.html/p> 除此之外,基于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還有很多實例,如:酸雨問題、多利羊、引狼計劃之爭、鋁的世界、協同實驗室、虛擬診所等等。其中"世界上最小的電腦"( 如圖5)之爭也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很好課題。
圖5 超微電腦 資料來源:http://www.boldata.com.cn/p> 3. 資源素材講授式教學案例 目前,很多教師制作課件還不熟練,直接運用素材內容進行課堂的設計和講解也是很好的資源應用模式,此類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例如: 課程內容:抗日戰爭 授課環境:投影教室(廣播式教學) 課堂實錄:課前教師將教學用到的相關素材如教學圖片、視頻與動畫等通過網絡存儲到演示機上,上課時按事先組織好的提綱進行講解,每講到相關內容時便調出大量的素材在大屏幕上播放,或直接訪問某個網站上的相關主題。課堂教學實景如圖6。
案例說明:做課件一直是很多教師的難題。此課中,授課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課堂教學組織及教學素材的日常收集上,不用制作課件仍然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4. 資源型網頁課件教學案例 以資源網頁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是目前較好的資源應用方式之一,這種應用方式其實就是課件教學的一種,只不過不是傳統的那種經過很多精心加工和制作的課件,而是將很多素材和文字資料通過網頁形式累積起來的一個小主題網站。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引用網站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直接瀏覽該網站,擴大知識面。這種類型的資源應用一般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至少得學會制作簡單的網頁。例如: 授課環境:Internet網絡教室(交互式教學)或投影教室(廣播式教學)。 授課過程:教師將上課用的資源素材制作成簡單的網頁。上課時,教師先調出課程的主頁,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查看網頁上的相關內容,邊演示邊講解。課程結束后,學生還可以在該主題網站中查看更多的參考資料,擴大知識面,更好地理解課堂講授的內容。課堂所用網頁課件如圖7。
案例說明:由于網頁中鏈接了大量的資源內容,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教師不需做過多的講解,只需讓學生看相關的網頁內容即可。圖文并茂的內容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相反,學生像看電影一樣快速地了解了整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課堂教學效果不錯。新型的資源型網頁課件打破了傳統課件中單一而固定的多媒體格局,使資源的應用更為便捷。 5. 資源分布式建設與應用案例 隨著城域教育網的快速發展,區域范圍內資源共建共享的解決方案成為很多地區研究與實驗的重點。福建省泉州市在資源分布式建設與應用方面的實踐嘗試很值得一提。 泉州市在購買常備資源的基礎上,市屬各校通過資源共建平臺將學校的優秀資源分類上傳到教委信息中心的服務器上,信息中心通過篩選后將上傳的資源進行分類整理,最終建成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庫。 實施過程: A.市教委與電信部門合作,讓所有教師都能上網,并嘗到使用網絡資源的甜頭。 B.鼓勵各校進行資源建設,并制訂相關的激勵政策。(目前將上傳的課件、教案、論文等資源等同于公開發表的作品。) C.制訂并實施資源上傳細則并逐步完善。 D.全面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使資源庫建設進一步普及和落實,解決資源建設與應用過程中的操作技能問題。 E.舉辦資源應用創新大獎賽,鼓勵各種資源應用模式的探索,全方位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泉州信息網的主頁面及其資源共建平臺頁面如圖8:
資源庫發展與.Net概念模式 資源庫產品通常安裝在學校或教委信息中心的網絡機房中,大家通過IE等瀏覽器直接訪問服務器的IP地址。但隨著網絡應用的發展及學校需求的增大,一個地方的教育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希望在本地服務器上也能檢索到其他地方的資源內容,但由于受網絡技術的種種限制,這種想法還一直未能實現。 從大眾化的實際應用模式及專家精辟的理論中,我們看到了互聯網與寬帶局域網發展所帶來的.Net模式。 1.什么是.Net模式 .Net是指一種分布式的網絡服務,它能夠整合并協調分布在眾多地區的不同用戶指令需求,為消費者提供獨到的服務,讓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得到信息。.Net的基本理念是通過網絡把應用程序完全整合到一起,提供功能更強大、使用更加方便的基于Web的應用服務。 每個網站仿佛一座座孤島,并不能按照用戶的指令在它們之間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而瀏覽器本身在很多方面都只是一個被美化了的"啞終端"--你可以方便地瀏覽信息,但是很難進行信息的編輯、分析和復制。當我們同時使用多臺個人電腦或便攜設備時,上述問題就會成倍地出現。為了查閱在線信息、電子郵件、離線資料和其他數據,我們不得不與多個用戶界面和數據格式作"斗爭"。在線數據以一種不完善的預定格式呈現,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的可用性。 在.Net模式下,我們不再關注單個的網站和與因特網連接的單個設備,而是要讓所有的計算機群、相關設備和服務商協同工作,提供更加廣泛和豐富的解決方案,提供更加多樣的服務。人們將能夠控制何種信息、何時、以何種方式傳送給自己。 回顧互聯網10年的發展,我們大致可將其應用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期,基于TCP/IP協議、以連接為特征、以Email為典型應用的階段; 90年代中期,基于HTML、以表現為特征、以Web瀏覽為典型應用的階段; 2000年開始的基于XML、以互聯網可編程為特征、以Web服務為典型應用的階段。 .Net技術正處在第三個發展階段,它是以XML技術為基礎的Web服務。 2..Net應用服務與傳統應用服務的區別 .Net應用服務當然需要應用軟件來支持,但這種應用軟件與傳統應用軟件完全不同。 首先,這種應用軟件是基于互聯網的,有別于單機的應用軟件。眾所周知,若不能聯網,不能在網絡上與其他計算機通信,計算機只能是"打字機"、"游戲機"、"VCD機"。 其次,它也有別于現行的網絡應用軟件,因為現行網絡軟件不能在"松散耦合"的互聯網上運行。也就是說,它必須在指定的計算機上運行。像微軟現在的COM組件,創造?quot;可重用對象中間層"的概念,"可重用對象"可以讓開發者重用代碼,由此可帶來軟件開發的靈活性。這些組件能作為客戶應用程序放在同一計算機上執行,現在還可以DCOM的形式在分離的機器上執行。但DCOM組件只能放在指定的計算機上運行,這與目前Internet大數據量的服務現狀是不相符合的。 .Net應用服務與現行的網頁瀏覽服務有些類似。你只需要知道網頁所在的IP地址,使用瀏覽器就可以瀏覽網頁,而不需要服務器端有任何其他服務。但由于網頁瀏覽是基于HTML的,它能夠做到的典型應用是Web瀏覽,而不是"應用服務"。也就是說,這時Web所能做的僅僅是把網頁?quot;圖像"顯示出來,既無法編程,又無法區分表現形式與其中的數據,更無法提供真正的"應用服務"--如同我們今天使用Word編輯文本一樣的應用服務。 現在的.Net技術則可以把"應用軟件"與"Web瀏覽"兩者的優點結合起來。.Net通過XML及相關技術的支持,可以對網頁中的形式與數據進行分離,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編程,并允許把組件放在遠程計算機上,而且你同這些遠程計算機之間僅存在HTTP鏈接。.Net是構造分布式、模塊化應用程序的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它可以把業務邏輯劃分為一個個的組件,然后在整個因特網的范圍上執行其功能。同時,.Net也允許客戶采用任何操作系統調用Web服務,而這些Web服務則運行在任何操作系統上,從而解決"任何時候任何一個程序都可以與另一個程序兼容"和"跨平臺"兩大技術難題。 .Net技術承襲了微軟的技術風格,包括ActiveX和DNA(Distribute Network Architecher)。它全面支持公開標準XML、SOAP、UDDI、WSDL。.NET是服務器端的技術,而與客戶端軟件毫無瓜葛,甚至你用蜂窩電話、PDA、手表等來代替PC都沒有關系。這使得客戶端軟件將不復存在,客戶將不需要購買軟件,而只需"租用"在服務器上的基于Web的應用軟件。這樣就可將應用軟件的競爭直接提升到服務器技術和開發平臺上來。 目前,微軟已經在.Net開發工具和服務器系統中加入了Web服務協議。.Net將把我們從單獨PC世界帶到了提供Web服務的.Net產品時代。.Net包括一個相當廣泛的產品家族,它們均構建于XML和互聯網產業標準之上,為用戶提供Web服務的開發、管理、應用。圖10對.Net戰略的總體描述。
 在.Net戰略的指導下,總有一天,所有的應用軟件將被設計成一種服務,可以在網上訂購。這將使所有的軟件供應商能夠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更有透明度的安裝和技術支持。 3..Net概念模式案例介紹 --"K12資源庫.Net" K12資源庫系列產品的超前意識,頗為業內人士所稱道。K12教育網總經理王相東曾在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多年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歷史背景,使他對資源建設及其發展趨勢的理解更具有一定的優勢。 "K12資源庫.Net"是借用微軟.Net概念而產生的,其目的就是最終構建一個基于Internet、以K12網站為核心的全國性資源網絡,并具備資源建設(包括資源上傳、資源審核、資源交流等子功能)和資源使用(包括資源瀏覽、資源檢索等子功能)兩大功能。它將以K12為中心服務器,提供"資源庫.Net"服務器登記與認證、資源索引生成的對外同步、用戶認證平臺、基礎管理平臺的功能,以連接到Internet的各省、市、縣資源庫及建庫王平臺為二級、三級服務器。 目前K12教育網上的免費資源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教育網站的資源內容,有1萬6千多個課件,3萬2千多篇論文,9千多篇教案,1萬多套試題以及大量素材等。在K12建立個人專輯的教師有1萬多名,在K12正式注冊的教師人數已近10萬。同時學生也經常訪問K12網站,除了搜集資料外,還能得到網上很多教師熱情的幫助。有教師甚至形象地將K12比作是自己的家。 由于完全基于Web平臺,加上K12網站的影響力與全國各地的廣大用戶群,以各地為單位建設二級、三級的本地資源庫是切實可行的。通過遍布各地的K12資源平臺(建庫王),教師可以自行上傳資源,再由建庫王在連入"資源庫.Net"的所有服務器中實現資源的交換,這樣就可以集中全國教師的力量,解決資源建設問題。 建庫王除了具有網絡中心的功能,還可以在一臺服務器的建庫王中很方便地設立與其他建庫王的數據交換,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功能。通過任一建庫王,不僅能夠檢索和瀏覽本主機中的數據,也能夠在整個網絡中檢索和瀏覽所有建庫王中的資源,其他如資源交換、資源索引、資源備份等均能較好地實現。 .Net模式是目前大多數專家看好的一種方便易行的網絡資源共建共享模式。"K12資源庫.Net"依托K12教育網運行,無限擴容和動態負載均衡技術是其顯著特點,如圖11。
"K12資源庫.Net"在寬帶互聯網的有利環境下使地區性資源中心和全國資源中心有機互聯,形成一個集約式管理與分布式存儲的共建共享模式,從而達到資源建設、資源共享與資源應用的最佳化,其結構如圖12所示。
整合天下資源,共建全國基礎教育資源庫網,這也許正是.Net模式最好的表現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