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四】
【中唐·武元衡·七言絕句】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拼音版
[作品介紹]
《春興》是唐代大臣武元衡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描寫異鄉(xiāng)的春天即將過去,隱含了故鄉(xiāng)的春色也必將逝去的感慨;后兩句想象春風富有感情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詩人的心情而特意為他殷勤吹送鄉(xiāng)夢。全詩集春景、鄉(xiāng)思、歸夢于一身,語言平白淺直,構思精巧奇特,以即將逝去的春景貫穿始終,把令人黯然神傷的思鄉(xiāng)之情寄寓于即將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種溫馨的惆悵之情。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壹/
這首詩題作《春興》。依題意,當是詩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種種情思。春天是萬象更新,景色動人的季節(jié),極易牽動人們最微妙、最深沉的感情。此刻,詩人被春光喚起的,是人生至死不渝的鄉(xiāng)情。“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邱”(《楚辭·哀郢》),禽獸尚且有懷舊之情,人也不免于對故土有一種深沉的眷戀。特別是當春花秋月之下、物換星移之時,平時郁積于心的這種真情便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被勾引出來。兩行清淚、數句新詩,便是他鄉(xiāng)游子所賴以寄托鄉(xiāng)情的常見方式了。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詩的開頭兩句是對暮春景色的生動寫照。楊柳成陰,乍晴乍雨,殘花落盡流鶯亂飛。這是江南暮春的典型風景。詩人對事物的觀察極為深細。兩句詩讀來瑯瑯上口,似乎詩人只是信口吟來,隨意鋪陳。但稍加體味,我們便能領略出作者杰出的匠心。如“楊柳陰陰”:凡寫春景者多言及柳,因為它是春風為大地抹上的第一筆新綠。這里重要的不是詩人言及“楊柳”,而是他對楊柳的精細觀察。詩人們描寫楊柳的情態(tài),或言“嫩于金色軟于絲”(白居易《楊柳枝詞》),或言“綠柳才黃半未勻“(楊巨源《城東早春》)。本詩作者則僅綴以“陰陰”二字,便覺異于凡俗。試想,柳眼盡舒,綠陰匝地,這意味著春天的足音已經漸遠,怎不令離人腸斷,游子沾襟呢?再如“細雨晴”:細雨連綿,陰晴無定,也是對江南暮春景色的概括描繪,非熟悉生活并善于概括提煉者不能為此。
如果說第一句是寫“綠肥”。那么第二句詩便是寫“紅瘦”了。“殘花落盡”,流鶯嬌啼。不是說流鶯曾被花兒遮掩,等花落后才露身姿,而是說花落之后,節(jié)候趨暖,鳥兒們開始頻繁活動,枝頭可以經常見到它們的影子了。表面上看來這是單純地寫景物變化,而實際上卻包含著深重的“光陰易逝“的感慨。盛極一時的繁花已經殘敗凋零,鳥兒們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繁殖、哺育季節(jié)。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按自己的正常軌道發(fā)展,唯獨詩人還離鄉(xiāng)背井,過著動蕩無定的生活,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四兩句用奇妙的想象,將這種強烈的鄉(xiāng)思形象化、具體化了。“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夢逐春風到洛城“。思鄉(xiāng)情切,夢繞魂牽。然而“夢”是極其玄虛的境界,難以捉摸。詩人卻想象這“鄉(xiāng)夢”可以如楊花柳絮一般地被春風吹送,一直吹到故鄉(xiāng)洛陽城(詩人家鄉(xiāng)緱氏在洛陽附近)。這兩句詩造語新奇,瀟灑流暢,含蓄而巧妙地將詩人的鄉(xiāng)戀表達得淋漓盡致。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鄉(xiāng)夢”被春風吹來吹去,而是春景引起了鄉(xiāng)思,鄉(xiāng)思凝聚為鄉(xiāng)夢,鄉(xiāng)夢中看到了故鄉(xiāng)洛城。然而作者妙筆生花,匠心獨運,使得這極普通的鄉(xiāng)情鄉(xiāng)夢,平添出無盡的情趣。鄉(xiāng)愁應當是苦澀的,但在詩人的筆下,這苦澀中似乎又隱隱透出一段韻味、孕育著一種希望,給人以一種慰藉。作者之所以樂于借詩的形式來寄托強烈的鄉(xiāng)思,所追求的大約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力量吧。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這是首摹寫由暮春景色而勾起思鄉(xiāng)憶舊情懷的詩篇。它不象一些同類的詩那樣渲染惜春的傷感和思鄉(xiāng)憶舊的黯然心態(tài),詩人筆下的暮春景象是生氣勃勃的,由此而勾起的思鄉(xiāng)憶舊的夢境是恬適歡欣的,而且能引起讀者的聯翩浮想。
一、二兩句實寫暮春的景象。“楊柳陰陰細雨晴”,被細雨淋洗過的楊柳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分外翠綠,它已經是枝繁葉茂,綠樹成蔭了。楊柳是春的使者,春天從它的枝梢而來,現在又將從它的枝梢而去了。楊柳的“陰陰”,枝葉已繁,意味著春老了。這是遠望的情景。“殘花落盡見流鶯”,這是從近處著筆。那原先藏身于花底嚶嚶啼鳴的流鶯由于“殘花落盡”,也就顯露在人的眼前了。“殘花落盡”四字孤立地看,頗有點凋零敗落的凄涼之感,但是繼以“見流鶯”三字,便了無感傷的色彩了。花殘也意味著春殘。一、二兩句通過楊柳、花、鶯這些春天典型事物的變化,遠近交錯地再現了暮春的景象。景物的變化,時序的推移,最容易勾起游子的鄉(xiāng)思以及對往事的回憶,于是很自然地轉入三、四兩句。“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詩人把由眼前景物勾起的鄉(xiāng)思與往事的追憶托之于虛幻的夢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詩人不說這思鄉(xiāng)之夢是由于自己主觀上的思念造成的,卻說是由春風吹進夢中的。這就顯得別致空靈,且暗中也與一、二兩句相綰結。夢中的具體情景,這首小詩未寫也無須寫,詩人在“夢”前著一“鄉(xiāng)”字,與“殘花”呼應,可見這夢是香甜的,美好的,在那里能找到現實生活中找不著的溫馨與慰藉。接著詩人用“又逐春風到洛城”將全詩截住。洛城,即洛陽城。詩人的故鄉(xiāng)緱氏就在洛陽附近,巧妙地點明這是思鄉(xiāng)之夢。夢中的情景原是在故鄉(xiāng)暮春時節(jié)的往事。“又”點出夢境的頻繁,“逐”說明鄉(xiāng)思的殷切。春風將自己吹進“鄉(xiāng)夢”之中,“鄉(xiāng)夢”又追趕著春風越過千山萬水而回到故鄉(xiāng),句意不絕,耐人尋味。
四句詩緊扣題目,用一個“春”字凝結成一個整體。由暮春景象而勾起鄉(xiāng)思,由鄉(xiāng)思而入夢,寫的雖是尋常意境,但由于構思精巧,用筆空靈,因而情思蘊藉,韻味自佳。
春興,指在春天有所觸發(fā)的興致。楊柳的顏色顯得深暗,正是細雨初晴的時候。樹上的殘花已經落盡,在枝頭啼叫的黃鶯也可以望得見了。這,正是暮春時節(jié)。因春感興,勾起鄉(xiāng)思,于是,春風在一夜之間,吹動了歸鄉(xiāng)之夢,而這歸夢,又跟著春風,竟然回到了洛陽。夢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無跡可尋,而在詩人筆下,卻化虛為實,春風吹夢,夢逐春風,不但將有形的春風形象化,而且還將無形的夢形象化,就更生動而深切地表現了詩的主題。出一“又”字,可見還鄉(xiāng)之夢,遠非始自今日。夢之又夢,則思念之切,自在言外了。
武元衡是緱氏人。緱氏故城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距洛陽不遠。作者從廣義上指洛陽為故鄉(xiāng),是可以的。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