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原文:天長地久。
譯文:天地存在的時間非常長久。
意會:此句有兩個意思:一是天地也有生命周期,僅僅是長久而已。二、天長地久僅僅是相對于天地所化生的人和萬物而言。此句耳熟能詳,比喻時間非常的悠久漫長,常被喻福愛情之長久。但今天老子以大道觀天地,論述天地之道,讓圣人效仿之,以求得統治之長久太平。
原文: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譯文:天地之所以能非常的長久,是因為天地非自己本身所生,它是大道所生,因此秉承大道生化萬物的德性;而且天地不會自我生長、自我化育,它是以萬物的生化作為己身的生化。因此天地能長久地生衍萬物,并因化養萬物的生死往復、繁衍不息,從而顯得非常的長久。
意會:本句理解的難點在于“不自生”以及“長生”。這一句解讀不了,下一句就解不通。能自生者唯大道也。天地“不自生”其義有二:一指天地不是自己本身所生,其為大道所生,必然秉承大道之德,效法大道,所以老子才會說“地法天、天法道”;二、指天地不會自我生長自我化育,它是以萬物的生化為己身的生化,也就是說天地非以己身為身,而是以天地間的萬事萬物為身,以生衍化養萬物為己任。設想:當某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一切事物都毀滅消失了,那么地球肯定不是原來的那個地球,同理太陽也肯定不是原來的太陽,那么一定是天體運動規律發生了巨大改變,那“天”還會是原來的那個“天”嗎?若還是,天地間的萬物怎么會毀滅消失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有萬物的生生不息才有所謂天地的存在,沒有萬物之生生不息何以為天地?因此只要萬物能生死往復、繁衍不息,“天地”便能生機盎然、長久地生存。但有生必有死 ,“長生”此處意為長久地生化,或是長久地生存,而非不死之意。不死必須不老,不死即是永生而非長生,因此長生豈能不老?“長生不老”是修仙煉道者的終極追求,實為悖論,且其行為是不道的,因此及古至今,修仙煉道者希有長壽之人,何來長生不老?
淺評:這三個小段句是解開下面一句的鑰匙,也正是有此天地之道,才有效仿此道的圣人之為。它緊扣著三對因果關系,一因二果、亦因亦果、環環相扣:中間“不自生”這一因導致首尾的“能長且久”和“能長生”這兩個果,后面“能長生”這一因也導致前面的“能長且久”這個果。 能一時理解清楚的很難,但只要有大道的易,就能解萬物的難;而解了大道的難,解萬物就易了。正所謂:“多易必多難,多難必多易。”
原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譯文:所以得道的圣人(統治者)要秉承大道之德化養萬民萬物,效仿天地不以一己之私身為身,以天下萬民萬物之“大身”為身;置一己之私身于后,而以天下萬民萬物之“大身”為先;置一己之私身于外,而心存天下萬民萬物之“大身”。
意會:圣人能有如此的修為首先是得道,否則無法理解更無法做到。老子要求統治者成為圣人,效仿天長地久之道修身治國,以求得天下長久的太平。如果此句不好理解,就看看后面儒生們所提出的“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詞句。顯然《道德經》里統治者的境界要比儒法兩家的高得多,這樣的統治者不是圣人是什么?這也是老子言必稱“圣人”而非國君或天子之故。以史觀之,推崇儒法的“明君圣主”中幾人能達到老子圣人的標準?
淺評:上一句論證天地之道是為了敘述這一句的圣人之為。老子的邏輯是無比清晰的,他的最終指向也是全天下的普通百姓也非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的圣人之為最終受益的是天下百姓。也就是說老子最終維護的是全天下普通老百姓最本質的利益而非統治者。慢慢往下正確學習老子之道就能了解,老子對圣人(即統治者)的要求是大道的至高要求,滿滿的全是責任和義務,在對圣人自身的要求上:先修身入道后行道事道……天下不正時要輔天下以自然,絕圣棄智、絶仁棄義、絕巧棄智等……而當天下自正時,圣人要清靜無為、無欲無求……簡而言之就是一開始統治者要修身入道成圣人,接著當天下有事了圣人要行道事道,勞心費力、不可有私心地解決一切問題;而最后天下清靜了,圣人要守道清靜無為,不可有貪欲醉心于奢靡享樂等等。在統治者如何對待百姓這個問題上要求圣人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毖酝庵庵卑渍f就是沒有不好的百姓,只有不好的統治者……等等非常之多,所以實際上是當老子口中的圣人出現時,我們普通百姓真正幸福至樂的日子才能出現,而非任何人道意義上的“圣人”。如此的老子是你原來想象中的那種愚民之人嗎?他口中的圣人還是你原來以為的那種圣人嗎?我認為若是普通百姓誤解唾棄老子之道而非統治者棄之不用時,那可能真是老子傷心的唯一理由了!……隨著以后我們正確地理解和掌握真正的老子之道便能體會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