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腳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人體中有12條經脈,其中6條起源于足部,今天徐醫生就大家認識這些經脈。
一、養腿就是養命!
1、腿是“第二心臟”!
人體血液運行包括動脈和靜脈。對靜脈來說,肌肉收縮產生的壓力是血流動力之一,腿部靜脈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把小腿照顧好,就等于在身體下部加了一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堪稱人體“第二心臟”。
2、腿是“交通要道”!
人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都在雙腿,小腿上還分布著60多個穴位,足三陽經、足三陰經這六條重要經絡也從小腿經過,是人體的交通要道,維持著氣血的上下通達、循環往復。
3、衰老從腿開始!
俗話說:樹老根先枯,人老腿先衰。人老后,腿部和大腦間指令的準確性和傳導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輕時那么默契。且雙腿承受上身的所有重量,如果不注意保護,自然就“年久失修”了!4、腿是“疾病反映區”!
很多疾病都會反映在小腿上,比如小腿抽筋可能和缺鈣有關、腫脹說明臟腑有病、發涼意味著體質虛寒等,及時發現癥狀,利于早期防治疾,治未病。
凡是得癌的人,都是小腿經絡不暢通!
小腿經絡不暢通不一定是癌癥,但一定是疑難雜癥。比如牛皮癬,白癜風,魚鱗病,強制性脊椎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女士宮寒,痛經,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厚,月經量少等癥狀都與小腿經絡不暢通有很直接的關系。所以小腿經絡很關鍵。
二、通過腿部形狀與贅肉觀察癥狀
1、當腿肚子較大,腳腕特細的為家族史糖尿癥狀,當糖尿癥狀即將出現的時候腿部會出現酸,麻,脹的癥三狀。
2、當腿肚子與腳腕一塊粗下來,說明家族史血糖癥狀。
3、當腳腕特別粗的為家族史三高癥狀,(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4、當腿腕內側出現贅肉說明乳腺與婦科的問題,因為腿腕內側是肝經所走的部位,肝經是有乳腺主婦科,所以腿腕內側長贅肉代表婦科或乳腺問題。請關注穴位治百病,各種中醫絕技都在這里。
5、腿部膝眼長贅肉,說明膝關節出現問題了,一般表現為膝關節疼痛,上樓困難等。
6、腹股溝出現肉肉,不僅會引起大腿部內側贅肉還會引起女士的盆腔積液。
7、大腿外側出現贅肉說明膽經出現於堵,肝膽相表里,會引起女士火氣旺。
8、雙腿水腫:脾虛。中醫認為,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按下凹陷不易恢復、不愛吃東西、臉色灰暗,就應健脾利濕。
9、膝蓋涼,手腳涼:冷寒癥。如果經常感到手腳冰涼、膝蓋涼,多是冷寒證的表現。中醫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氣不足的反應。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更易如此。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既能暖身,又能舒緩疲勞。
三、堅持做腿,好處多多!
1、引火下行:
如果天氣寒冷多夾雜干燥,疏通后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按摩要兼顧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涌泉),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后上火。
2、潤肺濡腸:
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與肺腑相對應的反射區,且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此,通過經絡傳導刺激,能達到促進氣血循環、調節臟腑的功能,滋潤干燥的臟腑以及器官。
3、滋陰補腎:
腿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包括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三條都是陰經,疏通腿部經絡即可滋陰,尤其是那些陰虛的人,要多按摩腿部的三陰交、太溪、涌泉。
4、解決手腳冰冷:
身體寒氣重,而寒則凝,氣血凝滯就傳遞不到四肢,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而做腿可以化解寒氣、促進氣血循環,解決手腳冰涼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人體12條經脈有一半經過我們的腿,當我們的進入衰老期時,這些經脈的氣血已經不足了,我們的腿早就缺乏氣血的滋養,因此比人老的還快。另外,我們的腿腳是我們的“第二心臟”,可見其重要性。
腳,人體的“第二心臟”
中醫經絡學說告訴我們,有6條連接人體五臟六腑的經脈分布在腳部,其間貫通66個重要穴位。
再加上每只腳都有26塊骨頭、57個關節,占全身骨頭的1/4。
每只腳還有107條韌帶、19塊肌肉和七、八千條神經末梢錯綜復雜地相互作用。
《扁鵲》說:“兩腳之氣血雍滯不行,則周身之氣血亦不宜通。”
可見足部的氣血暢通與否,反映整個機體的康健。
老話講: “寒從腳下起。”人的雙腳離心臟最遠,又是血管分支的末梢部位,腳的脂肪層薄,皮膚溫度是全身最低的部位,冬季更易受凍。
如果腳部受了寒,五臟六腑相應的器官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說,“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腳。”對腳部保暖、除潮、透氣很重要。
足部養生的三大法寶
按摩、泡腳、走路健身,是足部養生的三大法寶。
按摩能加強人體氣血的流通,讓經絡更疏通。建議重點可以按摩胃經上的足三里穴、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至陰穴等穴位。
所謂“春天足浴可升陽固脫、夏天足浴能祛暑濕、秋天足浴可肺潤腸濡、冬天足浴使丹田溫煦”,泡腳則是一年四季都要堅持做的事情,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甚至可能起到改善心臟供血的作用。
走路健身
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青睞,不過中老年人走路時不能太快太猛,否則可能會耗傷氣血。走得太快可能會出現頭暈眼花、呼吸急促、容易摔倒等問題。中老年人每次散步時間控制在60~70分鐘內即可,每次持續走路的時間應有30分鐘,以達到鍛煉的效果。
重點護足,日踮晚泡
俗話說:“寒從腳起”,人體的腳部不能受涼,因為腳部脂肪少,而且許多穴位與人的內臟相對應,腳部受涼就會引起許多臟腑不適乃至風濕病。
寒冬季節一定要注意腳部鍛煉和暖足。
白天可隨時踮腳,盡量在戶外進行:雙腳并攏站直,踮起腳后跟,腳掌、腳趾著地,以較快的速度和較大的步幅甩臂行走,每天20分鐘左右'
雨天可在室內原地踮足反復20次左右,以不疲勞為度。注意循序漸進,剛開始時間不要太長。
睡前用蘇梗桂枝生姜湯泡腳,中藥有紫蘇梗、桂枝各30克,生姜10克,加水半盆煮開5分鐘,趁熱泡腳、泡手25~30分鐘,有散寒除濕,溫通經絡作用。
想要抗衰老,就要先從保養腿腳開始。保養腿腳有三寶:按摩、泡腳、走路健身。
可以自學一些腿腳部按摩的方法,長期堅持按摩。一年四季堅持泡腳以及堅持走路健身。這樣你的腿腳才能保持年輕狀態。
人老腳先老,養生先養腳,這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養生智慧。北京東直門醫院推拿理療科主任劉長信教授,發揮中醫內病外治的優勢,經過20多年臨床研究,創制了獨家腿療方法,用于防治數十種常見慢性病,取得了理想的療效。在最近幾年,劉教授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等欄目播出腿療節目80多期,深受觀眾歡迎,被譽為“京城腿療第一人”。本書是劉長信教授多年臨床腿療經驗的總結。具體講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便秘、失眠、肥胖、頸椎腰椎膝關節疼痛、感冒、哮喘、女性更年期綜合征、亞健康等常見慢性病的腿療方案。本版內容選自書中概論部分。
腿腳是開啟健康之門的鑰匙
足部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種優秀的理療保健方法。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并運用足部泡腳按摩來防病治病。因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少關于腿腳與健康的俗語,比如“人老腿先老”“睡前洗腳,勝吃神藥”等等。足療的發明,來源于現代醫學的“反射理論”,它認為人體的臟腑、骨骼、肌肉等在足部都有反射區,通過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收到調理身體機能的效果。據統計,足底的這種反射區多達六七十個,與幾乎所有的體內臟器對應。所以有人認為:“足底是反映全身的鏡子。”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從古到今的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足部養生方法。比如蘇東坡,既寫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詩句,也寫出了“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的養生打油詩。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幾遭貶謫,若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應付險風惡浪呢?其中,中醫的足浴幫了他的大忙。為此他特地撰文記錄自己的足浴心得:浴足法,初始,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要大益,勝之服藥。
我們再看看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養生經驗。陳立夫一生經歷大驚大險,生平橫跨3個世紀,活了103歲,他的長壽秘訣是什么呢?在《我能活到100歲》書中,他總結了一生堅持的六大養生方法,其中第五條就是“頭部宜冷,腳部宜熱”,就是足浴養生保健之術。
據日本的《云錦隨筆》記載,日本江戶時代的長壽老人萬兵衛174歲,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他們的養生秘訣就是“長灸足三里”。這個方法來自韓國中醫名著《東醫寶鑒》,《東醫寶鑒》又抄自于中國隋代巢元方著的《諸病源侯論》,可見腿腳的保健方法早就已經流傳海外。
腿腳是人體的保養站
七年前的一次座談讓我感觸很深。那是2003年下半年,當時我作為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連續組織了幾次學術交流會,反應都非常好。10月中旬,我召集了一次特殊的座談會,請了四位90多歲的長壽老人談一談他們的養生經驗。
這四位老人,不僅長壽而且健康,一個個神采奕奕,生活均能自理。
第一位老人說:我這一生對飲食從不挑剔,不像孔夫子講的那樣“食不厭精”。我信奉一句話:“五谷雜糧壯身體,白菜豆腐保平安。”尤其是晚飯給自己規定了“六不過”:不過甜,不過咸,不過黏,不過葷,不過晚,不過飽。所以一輩子下來很少生病,到現在還能掃掃地,搞搞衛生。
第二位老人說:我是“知足者常樂,能忍(通)者自安”。我早年生活坎坷,晚年退休金也不多。我的同學當局長的一大堆,但我十分想得開,遇事不急不慌,很少同人爭吵,沒退休的時候遇到提工資評先進的事,從不去爭去搶。有人說我缺心少肺,有人說我是“阿Q”再世,我都不往心里去。回頭望望,老天還是挺公道的。當年紅極一時、顯赫半生的同學均已作古,就剩下我這把老骨頭還十分硬朗。前天還走了四里地,看了看新修的公園呢!
第三位老人說:我年輕時就喜歡武術,什么通臂拳、八卦掌都能耍幾下,老了又迷上了太極拳、八段錦。現在每天早晨5點多我就起來,等鍛煉完了,好多年輕人還沒起床呢!我相信“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每天舞一舞,活到九十五”。
第四位老人上場了,這位老人面色紅潤,長發飄飄,帶一金絲眼鏡,一派儒者風度。一開口,果然是一位學者。他說:我早年畢業于南京無線電學校,一直從事科研工作,雖說沒多大的出息,也有幾項小發明,還出了幾本書。我這人嘴饞,不像前面那位老哥能管住自己的嘴,身子懶,又加上工作忙,也不像后面這位老哥能邁開自己的腿。
我年輕時,還爭強好斗,經常發火,也不如第二位老哥涵養好。但我得益于我爺爺的一句話。爺爺是老中醫,在家鄉非常有名,十里八里的人都來找他看病。他不僅醫術精湛,人品也非常好。所以即使是大災之年,我們家照樣是鍋里有魚肉,碗里有糧米。他特別希望我繼承他的衣缽,做一個中醫大夫。但是我對此一點興趣都沒有。沒辦法,爺爺說:小子,你既不喜歡此道,我教你一些養生的秘訣吧!雖說不能醫他人之疾,但是能養自己之身。我好奇地問“什么秘訣”?爺爺說:“常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開始時我不相信,無奈在爺爺的逼迫下,每天都揉揉掐掐足三里,有時忘了就挨爺爺的訓斥。他有時還替我用艾灸烤足三里,弄得我生疼也不敢言語。沒想到一年后我嘗到了甜頭,先前從無食欲的我成了大肚漢,身體一個勁兒地瘋長;一緊張就失眠的毛病也沒有了。后來,我一直堅持此術到現在,成了一個“頭腦不簡單,四肢很發達”的人。
這個“足三里”就坐落在我們的小腿之上膝關節外側,叫“外膝眼”的下面三寸的地方,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也是強壯全身的要穴之一。我講這個故事就是想跟大家說明:一個強壯的身體,比有多少錢、有多高的地位都重要。
民間諺語說到一年四季沐足的好處:“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正是對中藥足療功能的形象概括。
中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認為:“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陰氣起于足五趾之里。”足三陽經(胃、膽、膀胱)止于腿足部,足三陰經(肝、脾、腎)起于腿足部,這里是陰陽交會的地方。小腿上分布著60多個穴位,足部有近70個反射區。另外,腿腳部伸手可及,簡單方便。我們如果對這些穴位和反射區經常進行按摩,就像給五臟六腑按摩一樣;對這些穴位和反射區經常進行藥浴泡洗,就像給五臟六腑洗澡一樣。所以,把它比作人體的保養站,一點不足為過。
我有個病人,現在50多歲了,負責看護停車場。經常有人不給錢就開車走人,每次遇到這種事,他就同人家吵一頓,生一通氣,然后就頭痛好幾天,吃止痛片才管用。我向他了解了一些情況,把了一下脈,知道他是肝火太過。我對他說:“沒什么大不了的,你每天起床前掐太沖5分鐘,晚上睡前掐太沖5分鐘,就可以了。”我還給他在太沖穴處做上標記。半個月后再次在停車場碰見他,他高興地對我說:“劉大夫,我又敢同人吵架了,吵了架頭也不痛了,你那法子還真靈。”我跟他講:“我教你的方法是讓你保養自己的,而不是養精蓄銳同人吵架的。”他趕忙說:“對!對!對!我高興糊涂了,我是說現在基本上不生氣了,吵架少多了,就是生氣也不頭痛了。”太沖是肝經腧穴,經常按揉,可起到養血益肝,減少怒氣的作用。
俗話說“人老腿腳先老”,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說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這句俗話中的道理。
“人老腿腳先老”,這句話主要是從中醫角度說的,也就是俗話常說的人老了,腿腳也不好使了。用中醫的觀點來解釋,一方面是我們人體的12條經脈中,有一半是要經過我們的腿腳。當我們人體進入衰老期后,腿腳的經脈中的氣血會出現不足,腿腳得不到氣血的滋養,就會比整個人老的速度還快。
再是中醫認為,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身體五臟六腑的經脈都會分布在腳部,足部的氣血暢通與否,也能反映出整個機體是否健康。就像冬天的時候,腳部如果感覺寒冷,我們整個身體都會覺得寒冷,五臟六腑相應的器官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說,腿腳好不好使,能判斷一個人是否衰老。也就是俗話說的“人老腿腳先衰,養生先養腿腳。”
然而腿腳好不好使,有兩項重要的指標,可以判斷,而且還是預期是否長壽的依據。說到這點上,估計很多人就有所不知了吧。
腿腳的好壞,會直接表現在我們走路的速度和姿勢上
就像我前文提到的,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那么如果走路速度快,可以反映出人體的心肺功能是比較好的,同時肌肉和膝關節,腳踝都是比較健康的,人體的大腦的運動中樞也是比較正常的。如果說這些功能有一個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我們腿腳的行走。尤其是老人,如果步速較快,身體平衡能力良好,那么他身體的健康程度就高,可以預期的壽命就長。反之,步態遲緩的人,說明身體的多個機能都會開始出現老化,身體健康難以保障,就不易長壽。
除了速度外,走路姿勢也能反映出人體的健康程度
就像有些小孩走路呈內外八字,是一種“鴨子步態”,從醫生角度說,這可能說明這個小孩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屬于先天畸形的一種病態。
而老人的走路姿勢,正常與否,則會說明健康的好快。如果老人出現“鴨子步態”,可能是神經和肌肉出現問題。
若是老人走路步態總是往前沖,看上去慌慌張張,剎不住腳,那可能就與帕金森綜合癥有關。
若是老人走上一會就出現跛行,一瘸一瘸的,那可能與靜脈血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關。
可見,走路姿勢不正常,也能看出健康程度與否,進一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長壽。現在回頭再看這句話,是不是“人老腿腳先衰,養生先養腿腳。”就很有道理呢。
那么我們平時該如何保養好自己的腿腳呢?
首先要堅持按摩、泡腳、走路健身,這是保養腿腳的三大法寶
按摩:我們每天晚上可以按摩下腳,重點可以按摩足三里穴、足太陰脾經上的三陰交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至陰穴等穴位。
泡腳:身體若是沒有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堅持一年四季晚上泡泡腳,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改善心臟的供血功能。
走路健身:堅持每天走路健身,尤其對老人來說,根據身體情況,適度的走路,不要走得太久,也不要走的太快太猛。每次走路時間控制到60-70分鐘,至少保證持續走路的時間在30分鐘左右。
再是腿腳出現問題,要提高警惕!
比如腿腳沒有以前靈便了,干點活就出現腰酸腿疼,走路過慢,腿部抽筋的現象增多,髖膝關節疼痛,靜脈曲張,腿腳冰冷,腿腳水腫等,這些情況都是健康問題的表現,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
“好腿腳蹲出來”——再談蹲功
前兩天,央視國際頻道的《中華醫藥》節目當中,有一個版塊,題目為“好腿腳蹲出來”,介紹了一位85歲名叫郝忠煥的老人,被北京西城區評為“健康快樂老人”。令人羨慕的是這樣一位高齡老人,還能滑旱冰,而且還能倒著滑,身體非常輕巧靈活。
你很難想象這位老人幾年前的情形,腿腳浮腫,發展到上衛生間都困難,只能在床上完成,甚至站不起來。
一位教授朋友告訴他練習下蹲對身體有好處,于是老人慢慢的扶著椅子開始艱難的練習下蹲,蹲了一段日子后,發現腳腕子原本發黑的顏色(瘀血)在逐漸褪去,一個月后浮腫也消退了,現在每天都在練習下蹲。
現在很多醫生都會告訴我們,下蹲會加大膝關節的磨損。為什么郝忠煥老人蹲了好幾年非但膝關節沒有問題,反而更加健康呢?
我也見過好幾個長期練習不同下蹲方式的老人,看上去都比實際年齡年輕的多,而且他們的關節并沒有“加大磨損”,這是為什么?
我在“水泉”補腎法【系列七】當中,曾經介紹了瑜伽當中的“蹲功”(變形式),其中講到了它為什么可以抗衰老的原因。而且我在三、四年前曾專門為20幾個老干部開辦過“老年瑜伽”的練習班,其中最為強調的就是“蹲功”,開始時遭到了老干部們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膝關節幾乎都有毛病,下蹲是他們感到最痛苦的運動方式,但一個月以后他們集體給我送來了旌旗,而且一個個搶著“表演”下蹲,告訴我,他們不但現在走道不累了、精神了,而且還調好關節痛,睡眠也改善了等等。
為什么?
其實練習下蹲也是有技巧的,尤其是瑜伽的“蹲功”,從生理角度來說,它的練習方法最為合理。上次我只給大家介紹了“變形式”,今天就以蹲功的基礎體式為例。【蹲功】
從師范圖中可以看出,它和一般的下蹲有所不同,兩腳打開呈一個大的“一字步”(或者“八字步”)以后,身體的重心就會后移,是腳掌、大腿肌肉、髖關節以及骨盆區域共同受力;第二,這個功法并沒有形成對膝關節的反復、來回的摩擦,而且由于上半身非常放松,形成“上虛下實”的功態,這樣可以集中身體的“能源”——導引氣血至我們腳底的涌泉穴、膝部的“筋之府”、腰部“腎之府”,并且帶走這里久不循環的離經之血(瘀血),對調理和治療靜脈曲張、腎虛浮腫、婦科及子宮疾病、男士前列腺等等疾病,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即使沒有這些疾病的人,每天鍛煉一定會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而且不會傷及膝關節。
但要注意練習時不要犯以下的錯誤——中心前移,臀部上翹,彎腰低頭。這樣就會重心前移,無法使得氣血下沉,還會加大心、腦負擔,也會使全身的氣血不夠流暢,鎖住氣血、消耗能量,這就不是瑜伽的宗旨了。如果有困難可以不必蹲得太低,只要蹲就比不蹲好,不要強求幅度,要講究質量。【錯誤方法】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下蹲和上起時,都要保持脊椎垂直地面,頭頂始終對著天空,均勻的呼吸。不要急功近利,到了你身體感到可以的時候就起,每天堅持是關鍵,慢慢地你就會發現氣機一點點的補充到你的腰腿上,這時才會覺得“蹲功”練習是一種享受,我自己現在就在每天享受蹲功的感覺,一定要循序漸進、不急不躁。
起身以后(如下圖),調整三次緩慢地腹式呼吸,全身放松的站一會兒,再重復幾次。
用這位健康老人的話說就是:“樹為什么那么綠呢?因為樹有根,根吸水,吸到枝葉上就都綠了。我想人也一樣。”
用主持人最后的總結,就是“腿越有勁越長壽”。
把這個“青春不老功”送給各位——祝大家來年都有一副好身板,今年“二十”,龍年“十八”!
掉尾運閭的性命功
在易筋經當中,有一個功法叫“掉尾勢”,它是十二式功法當中的最后一式,就相當于一臺好戲的壓軸,是最精彩的一式。“掉尾勢”是一個全身性的功法,它可以將全身的經絡梳理一遍,同時將前面功法的功效“收集”一遍。
【掉尾勢】
而在瑜伽的體式當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功法——鴕鳥式,它能夠將你的整個脊椎一節一節的“打開”,這樣就會將氣血注入每一節脊椎的椎管里,滋養你的神經根,增強神經的遞質(傳導)功能,這樣自然也就調節了你的內分泌和臟腑,因為內分泌系統是受交感、副交感神經支配的,“鍛煉”了神經也就調節了內分泌。
【鴕鳥式】
從中醫和導引術的角度來講,這個功法所起的作用是“開脊”。要想通督脈,開脊是基礎,是通督脈的第一步;第二個基礎就是必須打開尾閭這一關,尾閭關是通督脈的第一個關卡,而打通了督脈就打通了人體的這條“生命線”。因此,這也是各種傳統功法修煉的重點。而練習“掉尾勢”或者“鴕鳥式”就相當于啟開了這條生命線上的一扇門,打通了第一道關。所以,經常練習它可以強化人的生命力。
既然任督二脈是人體生命的“通道”,那腎就是生命的源泉(生命之本)了,因此這個功法還有氣化補腎的作用。關于補腎的這個話題,我們以前已經談得夠多了,這里不必多說。但是除了“生命之本”以外,在中醫當中,腎還與人的生殖系統有直接關系,因此練習這個功法無論對調理男士的前列腺,還是女性的子宮、卵巢、月經等等都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明顯的“暖宮”和溫通腎經的作用。
鴕鳥式可以與蹲功組合,調養筋骨、肝腎的效果更佳。先練習蹲功,后練習鴕鳥式(或者掉尾勢)。
但是,有兩個重點,而這在演示圖上是看不出來的。它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個“勢”字上,掉尾勢的“勢”,它不是“式”,也不是“功”字,為什么?我們中國的古人用字是非常考究的,一個字的應用往往就像一個人的手所指的方向,不用說太多的話,甚至不用說話,你只要隨著這個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就心知肚明、了然于心了。這個“勢”,就是在明確的告訴你“掉尾”也罷,什么“倒拽九牛尾”也罷,“青龍探爪”也罷,都不要忘了它的兩個重點:走勢和趨勢。啥意思?就是套路和歸路。
關于“套路”紙上談兵沒啥意思,今天不談。我們就通過這兩個瑜伽功法來看看它的“歸路”(也就是歸勢),看看這蹲功和鴕鳥式的“功力”最終要歸于何處?
【蹲功】
蹲功——下蹲到位以后,身體不要上下亂動,要靜止不動。這個“靜止不動”并不是身體僵直,而是要漸漸練出一種“虛空”感,導引術稱其為“松空”。
沉肩墜肘,讓自己的身、心、漸漸松下來,氣息沉降下去;脊椎、頭頂要正直,但不是強直;嘴角有一絲上咧的感覺。好,身正以后,這時初學者在心里反復默念一個字:“松… 松… 松…”;當你天長日久練成“老手”以后,就不必默念了,眼神平視前方,專注于一個點,靜靜地呼吸。
這不正應了易筋經中的那句口訣:“心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嗎?
再說鴕鳥式——彎腰的時候,從頸椎、胸椎、腰椎直到尾椎,從上到下一節節的向下放松,而不是用力下壓后背。松到你的極限再抓腳趾頭或者腳腕子,抓住以后慢慢抬頭,要在塌腰的同時向上頂尾閭,就是讓你的頭和尾向上翹,而腰椎命門卻要往下塌陷,手臂和肩膀還不能松弛耷拉下來(兩頭都要拉緊)。
鴕鳥式的關鍵也是緊中帶松、剛中帶柔,雖然頸椎、命門、尾閭是形成一定壓力的,但在這幾處形成壓力的同時,前胸、腹部和整個臟腑卻必須是“松空”的,自然呼吸,氣沉丹田。
兩個功法這樣練習下來,身體的氣脈才會自然打通,氣機會自動升上來。這就是身心同修了,固精、守神;易筋、洗髓;身法、心法就同時完成了,這就叫“身心合一”、“不二法門”;這才算在體式練習中完成了“瑜伽”(yoga)一詞的真正內涵——自我和原始動因的結合、一致。
這才算你練瑜伽了,否則您就白擺造型了,只能叫“猶如兩個自己在打架”,這叫“糾結”,不叫“一致”,身心更不會“和諧”,當然也不能叫“瑜伽”了。
這個“歸勢”歸到哪里了?歸到虛靜、松空上了。這不正是老子說的“歸根于靜,靜曰復命”在功法中的體現嗎?這難道不是“性命雙修”的過程嗎?
簡單實用的“312”經絡鍛煉養生法手法
兩個長壽穴位
內關穴的取穴和按摩
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腕部兩條明顯的肌腱之間。我們如何才能準確地找到內關穴呢?比如要找左手的內關穴,就把左手心向臉伸出來,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把無名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那么左手的內關穴就在食指的下邊。
內關穴的按摩方法很簡單,用一只手握緊另一只被按摩手臂的下端,使這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上。用指尖有節奏地進行按壓,按摩以產生酸、麻、脹的感覺為最好。
對于一般沒有心臟病的人,按摩的時間大約為每天做兩次,每次做兩分鐘,也就是六七十下就行了。只要有這種酸、麻、脹的感覺,每天這么做一做,兩分鐘,每天每人做兩次,一共是5分鐘。
進行穴位按摩時,注意指甲一定要短,不能過長,以防止劃傷皮膚。
內關穴的按摩對人防病、治病有什么療效呢?
由于心包經起于胸中,向下穿過橫膈與三焦聯絡。另一支脈從胸內部走向肋間體表,自胸部上肩沿上臂內側向下,走在手臂的中央,通過手掌直達中指的指端。所以,手臂內側的疾病,如手心熱、肘臂疼痛、拘攣、腋下腫、乳腺疾病等,通過按摩內關穴,都能得到治療。按摩內關穴,還可以預防或治療以下疾病:頭疼、口干、嗓子疼、發熱、牙疼、頸椎病、腰部疼痛、肩周炎、流鼻血、中風等。
按照中醫的理論來說,心臟病的發病原因,是因為心包經和心經這兩條主要的經絡不活躍,不通暢。那么,按摩了內關穴以后,就能使它活躍了,就能防病、治病。另外,因為這條經脈直接與胸腔肺腑和心臟相通,所以對治療肺臟的疾病有特效。
《靈樞·經脈》篇說:“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心系實則心痛。”由此可見,古典的經絡學說早就把心臟病和心包經的內關穴聯系起來,千百年來無數的例證證明,針刺和按摩心包經的內關,可以治療和預防心臟病的發生。
我就是給一個冠心病病人按摩內關穴,及時讓他脫離生命危險的。
1998年,我乘坐一列火車去西邊。我和三個人住在一個車廂里面。在聊天中,我正在跟他們說經絡是怎么回事,“312”是怎么回事,為什么這“312”什么病都能治。正說著呢,這火車的列車長就呼救,說大家凡是醫生,趕緊動員起來搶救病人。
原來,在第八車廂有一個病人需要急救,否則的話,生命就有危險。聽到消息后,我心里就動了一下,我說要不然我就去一下。因為我剛跟他們說了半天“312”,出了問題你解決不了,讓人家怎么看啊。所以,我就走到了第八車廂,果然看到一個年輕人,大概有三四十歲,身體看著挺壯,不是什么有病的樣子,可是躺在那兒已經昏迷不醒了,雙目緊閉,面色蒼白,嘴唇發紫。周圍是他的家屬,說是這個病人有冠心病,住過好幾次院了,經常發作,一發作就死去活來的。我一聽說是冠心病,心里就有數了,我說這個問題不大,因為在我們辦的“312”學習班里面,有不少人得的是冠心病,他們自己都能給自己治療。我想,碰到這個病人,我應該是有把握的。
于是,我就給他按摩內關穴,一只手按摩一只手,按摩這個病人的兩個內關穴。1分鐘,2分鐘,一直到5分鐘以后,還沒有什么效果。我心里想,從理論上,我的學生自己做都有效,可是對于我碰到的這個病人,到底管用不管用呢?我跟自己說要堅持下去,于是我加大了按摩的力度,大約到了10分鐘的時候,這病人開始出氣了,我就覺得有希望了。我繼續給他按摩,又按摩了5分鐘,這個病人眼睛也睜開了,臉色也改變了,也能夠說出話來了。
合谷穴的取穴和按摩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的中點、橈側邊緣中間凹陷處。取穴時,將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分開,展露虎口。用一只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只手虎口邊緣,拇指彎曲并按下,指尖所指處即為合谷穴。
具體的按摩方法是,當按摩左手時,可用右手握住左手,右手的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松的按壓,一般每兩秒鐘一次。按壓的力量要較強,穴位下面應出現酸、麻、脹的感覺,甚至有躥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覺,即“得氣”現象為好。因此,可在按壓穴位的同時加以揉動,效果可更好。由于經絡的敏感程度因人、因病而異,所以也要辨證論治,恰到好處。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體質較差的病人,不應該按摩得太厲害,如果是孕婦的話,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的按摩有什么療效呢?
由于合谷穴是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因此,按摩合谷穴對于大腸經循行之處的組織器官的不適與疾病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對于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和保護牙齒健康有明顯的作用。
另外,對于發生在頭部、顏面部、上肢等部位的疾病,如頭痛、發熱、口干、流鼻血、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等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取穴正確,注意堅持,循序漸進,就能重新找回健康。孫向民就是這樣做的。
孫向民是山西省河津市原種子站老站長,有八十多歲了。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就是個“病秧子”,經常受到病痛的折磨,年紀不大就拄著拐棍走路。后經在北京協和醫院全面檢查,診斷結果是:嚴重的冠心病。專家說,這種病只能吃藥緩解癥狀,沒有根治的辦法。但老孫不信邪,以堅韌的毅力與冠心病展開了斗爭。醫生請了無數,中藥、西藥也吃了許多,針灸、按摩、氣功,幾乎沒有間斷過,病也沒有治好。后來,馬騮介紹他去鍛煉“312”,說這個能治好冠心病。于是,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了練習。經過3年多時間的天天堅持,這一練,竟練出了奇跡:病發作的次數由一天幾次減少到一天一次,再減為幾天一次,甚至是半個月或20天一次;胃口好了,吃飯香了,腿有勁了,也能走遠點的路了,精力充沛了,家務活也能做了,藥也不用經常吃了,生活更幸福了。
2004年秋天,他在市同德醫院作了全面檢查,潘莉華院長對他的狀況感到十分驚奇:“你的血液情況很好,心臟的搏動功能也正常,不像有冠心病的樣子。要按現在這種狀況看,你完全可能再活10年、20年……”
足三里的取穴和按摩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它位于人體的腿部。每個人膝蓋的髕骨下外側都有一個凹陷,這個凹陷就是犢鼻穴。足三里穴距離犢鼻穴有大約3寸。我們將自己的四個手指放在犢鼻穴下,于脛骨粗隆旁開一橫指即可準確取到足三里穴。
按摩右側足三里穴,可用左手的拇指放在足三里穴位上,其他4個手指握住脛骨,拇指垂直下按,力度要大。由于足三里穴附近肌肉豐厚,手力小的人可用掌指關節叩擊,也可使用輔助器械,如口紅蓋、小刮痧板、保健錘等器械進行輔助按摩,或請別人幫助按摩,均能有較好的效果。
由于足三里穴通過胃經與胃相連,胃經與脾經互為表里。因此,只要是消化系統的疾病,都屬脾胃運化失調形成的,按摩足三里穴可有顯著的效果。
另外,足陽明胃經從頭一直循行到腳,所以按摩足三里對全身及各臟腑的疾病如頭痛、牙痛、發熱、自汗、鼻炎、鼻出血、口眼歪斜、口舌生瘡、頸痛、喉痹、胸滿、哮喘、心悸、高血壓、腹脹、黃疸、精神疾患、泌尿生殖系統疾患及全身骨關節肌肉酸痛等胃經循行之處的各部位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到,按摩合谷、內關、足三里3個穴位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合谷穴管上肢和頭面,內關穴管胸腔,足三里穴管下肢和全身以及五臟六腑。因此,對全身的疾病都有作用。每天對這些穴位按摩2次,總按摩時間為5分鐘,也可以每個穴按摩100下,可以促使全身氣血通暢,為祛病健身打下堅實的基礎。
1種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相對于胸式呼吸來說的一種呼吸方式。平時,我們一般都是胸式呼吸,也就是靠胸廓的起伏達到呼吸的目的。腹式呼吸就不一樣,它是有意識地保持胸廓不動,利用膈肌的上升和下降,達到呼吸通氣的目的。
人從開始能夠走路的那天起,就慢慢地養成了以胸式呼吸為主的呼吸方式。胸式呼吸主要是全肺上1/5的部分參與呼吸運動,進行換氣,而約占全肺4/5的中下部肺組織長期得不到充分利用,極大地限制了人體氧氣的吸入量,不能充分滿足大腦等重要器官對氧的需求。
因而,人本來該長壽,卻沒能長壽。當然了,像心理、飲食、營養、環境及生活習慣等這些原因造成的無法長壽,就要分開來講。
腹式呼吸是通過有意識地加大腹肌運動,激發腹部經絡,同時也增加了呼吸深度,加大了肺的通氣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氣的供應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這樣做,肯定是對你的健康很有好處的。
雖然說,腹式呼吸和我們經常用的胸式呼吸不一樣,但要是學起來,卻也不困難,你可以根據下面提供的要點開始練習。
平臥或端坐,全身放松,排除腦子里的雜念,將所有的注意力、意念,盡可能地集中在丹田,盡量排除雜念,保持胸部不動。用鼻均勻吸氣,小腹就會隆起。意念可隨呼吸之氣慢慢到達丹田(小腹)。用口均勻呼氣,腹肌就會收縮,小腹就復原了。
剛開始練的時候,呼吸頻率要保持在每分鐘10次,全身自然放松,不要緊張。熟練之后,呼吸頻率可以逐漸減到每分鐘4~5次,這樣是比較合適的。每天做1次,每次5分鐘就行了。
如果你在鍛煉中意念不能集中,或者竟然慢慢地睡著了,像這種情況,都不影響鍛煉的效果。
腹式呼吸的鍛煉對人有什么好處呢?
人體的小腹部至少有9條經脈通過,它們分別是兩側對稱的腎經、胃經、脾經、肝經和中央的任脈。胃經和脾經是后天之本,主管消化、營養;腎經是先天之本,主管人的精氣、大腦和內分泌等;肝經可以調節情志,與神經系統有關;任脈總管一身之陰脈。我們做腹式呼吸時,隨著腹肌的起伏,這9條經脈都會受到激發而加強了氣血運行,使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都得到加強,使人體各個系統都處于穩定平衡狀態。
腹式呼吸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哪些好處呢,具體來說主要有:它能改善人體器官、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有害有毒物質的排泄,減輕器官的疲勞,減少疾病的發生。
它還能降低神經、血管的緊張度,對于因為精神不好、情志不高等所導致的疾病,比如高血壓、冠心病、失眠等癥,有很明顯的治療效果。而且,它能加速胃腸蠕動,促進食物營養的吸收和殘渣的排泄,有明顯防治消化道潰瘍、胃炎和便秘的作用。
你在做腹式呼吸的時候,要同時做提肛的動作,這樣能多多地按摩直腸和肛管,能防治痔瘡。腹壁肌肉的舒縮對膀胱、前列腺有按摩作用,可增強膀胱的彈性和對神經調節的敏感性,對治療前列腺肥大和老年人夜尿次數過多有明顯的效果。腹式呼吸還對盆腔臟器,如子宮、輸卵管、卵巢的按摩,對防治婦科疾病有一定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腹式呼吸的深度和頻率應該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的不同,加以確定,對于初學者來說,更應該量力而行,不要刻意追求某種標準。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和狀況不同,男、女性別不同,日常呼吸的次數就會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病及哮喘病的朋友,更應慎重掌握呼吸的深度和頻率,不要過度憋氣,避免發生頭暈、心慌等不良反應。
當你正確掌握了腹式呼吸方法后,呼吸的深度可逐漸加深,次數可逐漸減少,由正常呼吸時的16~20次/分,逐漸減少到10次/分,有的人可達到4~6次/分,甚至更少。
兩條腿為主的體育鍛煉
我們說“生命在于運動”,這一點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在“312”經絡鍛煉法中提倡的是以雙腿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體育運動,這一點對中老年朋友尤其重要。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這是因為腿位于人體下部,離心臟比較遠,血液回流緩慢,所以,是人體中最先衰老的部位。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腿部肌肉發達,在進行兩腿運動時,肌肉收縮時,能協助將血液擠入心臟;肌肉舒張時,有利于心臟將血液向組織灌注。因此,也有學者把腿比喻為人的“第二心臟”。也就是說,通過加強兩條腿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和體內的新陳代謝,一些有害、有毒的代謝產物可迅速得以清除,促進身體健康。
以雙腿活動為主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爬山、跑步、踢毽子、跳繩、跳舞等等。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身體條件、環境條件等因素自由選擇。
體弱多病或者行動不便的人,可以在屋子里或是戶外進行原地踏步、甩手、下蹲、慢走等運動。臥床的病人,可以在床上進行鍛煉,也可讓家人幫助,做雙腿屈伸、繃腳、勾腳、腳內收、腳外展等鍛煉。
下蹲是最好的腿部運動方式
下蹲運動由于簡單易學,又不受環境、地點、人員等因素限制,可以說是一種最好的腿部運動方式。下面,我要講講它的具體練習方法。
在進行下蹲運動時,要全身放松,雙腳分開,雙腳與雙肩同寬,自然站立。雙臂伸直,平舉到胸前,并開始下蹲到最低體位。然后雙腿用力,直立站起。
體質較差的人,可以借助身邊能夠支撐自己的東西,比如床、桌子、暖氣管,或者是院子里的柱子、樹木等,然后進行練習。鍛煉最重要的是要堅持。
雙腿運動的作用和好處
我們之所以提倡雙腿運動,是因為人的兩腿各有足三陰、足三陽6條正經運行。這6條經脈,有人體后天之本、主管人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的脾經和胃經;有從頭到腳防御外邪入侵的膀胱經;有主管人體氣血、精神、情志調節的肝經與膽經;還有人體先天之本、貯藏精氣、主管人的工作精力和“生老病死”的腎經。如果加上奇經八脈,包括主管人體活動的陰蹺脈和陽蹺脈,主管陰陽平衡的陰維脈和陽維脈等。所以,兩條腿的活動,可以自然地激發這近20條經脈的經氣。
另外,腿部的肌肉運動,也必然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引起上肢、軀干和全身運動,并刺激心血管、呼吸中樞,增加回心血量、心臟的搏出量和肺的通氣量等,使全身氣血暢通,臟腑的功能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堅持進行運動鍛煉,先天的精氣充沛,后天水谷、大氣之精微不斷補充,就能保證人體長期處于健康的狀態,這正是“生命在于運動”的根本原因。
運動時間與強度
運動時間和強度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確定,一般每日1次,每次運動5~10分鐘就行。至于運動量的大小,要把握好,在每次活動之后稍有氣喘,脈搏跳動在120次/分以內,全身感到舒適最好。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就會使全身感到疲勞,不利于養生。對于體質虛弱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通過以上介紹,你會發現,“312”經絡鍛煉法確實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祛病健身法。它的好處與作用,有待你親身體會和檢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