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前提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社會常見的經濟現象。不論是企業法人、自然人或是其他非法人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的共同參與者,都應當受到破產法的平等保護】
□代策
內陸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
1.立法模式的選擇
縱觀破產法立法的歷史沿革,絕大多數民商分立的國家在個人破產立法上選擇商人破產主義,而民商合一的國家則基本上采用一般破產主義。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革,諸如英國、法國和日本,也將其個人破產立法由商人破產主義演變為一般破產主義,這說明了一般破產主義能夠更好地實現立法目的,也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此種模式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內陸的個人破產制度應當遵從立法潮流,選擇一般破產主義作為立法指導思想。
就立法的組織模式而言,香港依據《公司條例》而確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破產規定。在《公司條例》中的清盤相關章節中,其所針對的只是個人破產,因此,香港的破產立法是將公司與個人區別開來在不同的法律中予以規定。而中國內陸由于已經頒布實施了《企業破產法》,企業的破產規則沒有體現在《公司法》中,而是以單行法的形式公布,因此,中國內陸就沒有必要照搬香港的立法組織模式——將個人破產單獨立法,而是應該通過合并修訂的方式將個人破產的相關規定納入破產法中。
2.個人破產制度的程序構建
(1)破產申請和條件
考察其他國家的立法,破產程序的啟動主要有兩種,一是依當事人申請,二是依職權認定。由于破產法屬于私法范疇,私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私權自處,因此,絕大多數國家破產程序的啟動采用的是依申請啟動的模式,香港的個人破產亦是如此,中國內陸《企業破產法》同樣采用申請主義模式。
香港的個人破產申請人不僅包括自然人,還包括個人合伙,由于中國內陸經濟制度的特殊性,非法人組織的民事主體除自然人和個人合伙外,還包括獨資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家庭承包經營戶等。從民事主體應受到平等保護的角度考量,內陸的個人破產申請人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自然人,亦應包括上述所有與個人密切相關的組織形式。
根據申請人角色的不同,個人破產的類型劃分為由債權人提出的破產和由債務人提出的破產。但是,不論是何種破產類型,個人破產的申請應當滿足下列條件:首先,申請人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被申請的債務人亦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次,申請人應當向具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出,并提交能夠證明債務人具有破產原因的初步證據;再次,申請人應當預交部分破產費用;最后,應當設定申請個人破產時的最低債務數額,防止因小額債務而濫用破產申請,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2)破產宣告及其法律效力
當破產申請人的申請符合受理條件時,人民法院應當作出受理裁定,并指定破產管理人。裁定受理后,正式進入破產審理階段,在審理過程中,應當對債務人的破產原因進行審查,如果債務人的財產確實不足以清償債務,則人民法院應當裁定宣告債務人破產。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后,其所產生的法律效力可以借鑒香港《破產條例》的有關規定,為破產人設定一定的破產期間,在破產期間內享有破產保護的權利,免受債權人的索債。但同時,破產人亦應當履行相關義務,如將除去滿足其生活必需的開支以外的所有收入上交給破產管理人,隨時向管理人報告其個人財產狀況;參加管理人召集的債權人會議,作出清償方案決議;在未經過管理人的同意之前,不得進行個別清償,保證所有的債權人都能得到平等清償等。
(3)破產終結
中國內陸《企業破產法》規定破產程序的終結包括破產財產不足以清償破產費用、財產分配完畢、破產和解協議達成、破產重整完成。在構建個人破產制度時,應當采取與《企業破產法》相一致的立法模式,將破產的程序作出區分,將破產程序分為破產清算、破產和解和破產重整。其中破產清算是破產的核心程序,在進入破產清算后,管理人執行破產人的個人破產財產,使其全部債權人得到公平受償,在清算結束后,所有的債權債務歸于消滅,破產程序也予以終結。在破產和解的程序中,則需要破產人與債權人就清償債務達成和解協議,或采取減免債務的方式或分階段償還債務,各方在簽訂協議后,嚴格遵照協議約定執行,則最終破產程序也歸于終結。最后,在破產重整中,破產人通過各方認可的重整計劃而再生,以將來的收入償還各方債務。
3.個人破產的特殊制度
(1)自由財產制度
自由財產制度是個人破產制度的特有制度。為了保護債務人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債務人的破產財產中,基于法律規定或者法院的決定,當由債務人保留而不得用于分配清償的財產,即為自由財產。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果被執行人沒有按照人民法院下達的執行通知履行其義務,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執行人的部分或全部財產進行強制執行,但被執行人及其家庭成員的日常用品應當除外。該條法律規定體現了中國法律對債務人生存權的保護,同時也與自由財產制度內在精神相契合。香港《破產條例》中所列舉的不納入破產財產的例外情形,也是自由財產制度的具體體現。
由于自由財產涉及破產人的基本生存,屬于重大事項,中國的個人破產制度中,應當允許債權人、債權人會議和財產管理人對債務人提出的自由財產申請提出異議,以免損害債權人的權益。對于法院作出的自由財產的裁定,也應當賦予債權人、債權人會議和財產管理人異議權,提出異議的人應當就其主張承擔證明責任。
(2)個人破產免責制度
免責制度是指債務人在管理人的監督下結束破產程序后,對于仍未清償的債務,依照法律規定,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予以免除繼續清償責任的制度。免責制度同樣是個人破產制度中所專有的,原因在于企業在經過破產清算后,應當在工商登記機關注銷登記,其法人人格歸于消滅,所以對企業法人不需要再予免責;但是個人的破產程序終結后,個人的民事主體資格仍然存在,為了保證破產人在復權后還能繼續發展,對于個人應當規定破產可免責,此為個人破產法設立的核心價值。
個人破產免責的獲取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當然免責主義,二是許可免責主義,三是混合免責主義。當然免責主義是指破產財產清算分配結束后,破產人無須提出申請,依照法律規定自動獲得免責的法律效力。香港《破產條例》采取的便是這種方式。許可免責主義是指法院預先規定免責的條件,如果破產人認為自己符合破產法規定的免責條件時,可以向破產法院提出免責申請,由法院決定是否免責。日本破產法采用的是許可免責方式。另外,還有一部分國家,如澳大利亞,其破產法采用了混合免責主義,既規定了當然免責,也規定了許可免責。就中國應采取的免責方式而言,筆者認為,應當立足于中國當前國情,采取許可免責和當然免責相結合的立法方式。
按照各國破產法的規定,獲得免責后的破產人對未清償的債務不再承擔清償責任,債權人也不能對未清償債務提起訴訟或申請強制執行。但是,破產免責的效力也不是完全絕對的,各國都存在不予免責的規定,綜合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一是破產人具有破產欺詐或涉嫌破產欺詐的行為、偏頗不當地減少財產的行為以及在破產程序中有惡意不合作的行為;二是即使是對于誠實的債務人,如果在法定期間內該債務人已經被宣告過破產,并曾獲得過一次免責的,也不能繼續得到免責。因此,中國的免責制度也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確定不予免責的范圍。
(3)個人破產失權與復權
失權制度是規定破產宣告后,對破產人擔任某些職務的資格、行使某些權利的限制制度。復權制度則是規定對失權的債務人取消前述限制的制度。在當代個人破產制度中,失權制度和復權制度應當是完整的一套制度,不能人為割裂。
在失權內容方面,筆者認為,應當對不同的失權債務人予以不同的限制。在當事人沒有履行法定義務之前,應當嚴格限制其變更企業、注冊新公司、置產置業、出境入境等;當事人在征信系統中有不良記錄時,就要受到金融機構貸款的限制。而對于有不當行為尤其有詐騙犯罪的債務人,可以考慮根據實際情況,課以比一般債務人更加廣泛的失權限制。關于復權的條件,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個人破產案例實踐中,不難發現極少有破產人可以清償所有的破產債務,絕大多數的破產人都是破產程序開始后,在滿足規定的期限時申請復權,因此中國內陸的個人破產制度中應當考慮復權的期限。
結語
破產是市場經濟資源配置下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社會常見的經濟現象。不論是企業法人、自然人還是其他非法人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的共同參與者,都應當受到破產法的平等保護。2018年是中國《企業破產法》實施11周年,筆者期冀,立法者能夠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國情,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有益的立法經驗,將個人破產制度納入立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