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社會保險
是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夠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補償和幫助的各種制度的總稱。
社會保障基金
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單位及個人統籌而積累起來的專項基金,當受益人出現生、老、病、死、失業等情況時,提供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物質幫助。
養老保險
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失業保險
指國家立法強制實行的,通過社會統籌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資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醫療社會保險
是指由國家立法,通過強制性社會保險原則和方法籌集醫療資金,保障人們平等地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的一種制度。
工傷保險
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強制實施的,為在生產、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職業病傷害的勞動者以及其家屬提供醫療服務、生活保障和經濟補償等物質幫助的制度。
生育保險
是指女職工因懷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暫時喪失勞動能力,中斷正常收入后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
是指政府和單位在住房領域實施社會保障職能,對城鎮居民中低收入家庭進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種住房政策措施的總和。是為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而設置的社會保障性住房供給方式。
社會優撫制度
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國家以法定的形式,通過政府行為,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及家屬實行的具有褒獎和優待撫恤性質的社會保障措施。
簡答及論述題
簡答題
一、社會保障基金的作用
1、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保證社會的安定。
2、發揮保險互濟的作用,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3、發揮基金的經濟能力,促進經濟發展。
二、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原則
1、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必須兼顧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政治目標,同時兼顧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實理公平與效率相結合。
2、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必須重視宏觀制度方式選擇,同時也就重視微觀領域的技術設計與應用。
3、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的選擇要對應不同的社會保障項目。
三、社會保險的功能
1、保障勞動者基本生活,安定社會。
2、保護勞動者身體健康,增進勞動者體質。
3、促進生產發展,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4、為社會、基層服務,方便群眾生活。
5、實行收入再分配,適當調節勞動分配,保證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四、社會保險的意義
1、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2、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有利于推進勞動制度改革;
3、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有利于啟動失業機制,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五、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
1、享受保險的權利與資格條件對應的原則。
2、保證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則。
3、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原則。
六、享受養老保險的資格與條件
享受養老保險的資格與條件,往往與一國實行的養老保險的類型有關,也與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有關。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養老保險給付條件都是復合型的,即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資格條件,才能享受到領取養老金的權利。這些條件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年齡和投保年限
2、年齡和工齡條件
3、年齡、工齡和投保年限條件
4、年齡和居住期限條件
七、失業保險的類型
1、按照參加失業保險的意愿是否具有強制性,可分為強制性失業保險和非強制性失業保險。
2、按照失業者獲得失業保險金的不同依據,可將失業保險分為權利型失業保險和調查型失業保險。
3、按照失業保險制度層次上的不同安排,可將失業保險分為單層次失業保險和多層次失業保險。
八、失業保險基金的享受條件
1、失業者必須在法定勞動年齡之內
2、失業者必須具有非自愿性的失業
3、失業者必須已參加失業保險
4、失業者必須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
九、工傷保險的基本原則
1、 補償不究過失原則
①工傷的形成不是源于雇主或是勞動者,而是源于職業本身。
②工傷責任對于勞動者和雇主是相互的、雙向的
③工傷社會保險的投保是具有典型的強制性。
2、差別費率原則
①行業提取費率的高低取決于其工傷事故風險發生率的大小。
②行業提取率根據工傷事故風險發生率的變動及時調整。
3、完整補償原則
綜上所述,補償不究過失原則、差別費率原則和完整補償原則構成了工傷社會保險制度公平性的三個原則。
十、生育保險的特點
1、生育保險的覆蓋面僅限于女性。
2、給付項目多。在國外,生育保險的給付項目包括生育假期、生育收入補償、生育醫療保健和子女補助金等項目。
3、標準高。生育保險待遇有一定的福利色彩。生育期間的經濟補償高于養老、醫療等保險。
4、生育期間的醫療服務主要以保健、咨詢、檢查為主,與醫療保險提供的醫療服務以治療為主有所不同。
5、生育保險實行“產前與產后都應享受的原則”。
6、無論女職工妊娠結果如何,均可以按照規定得到補償。
十一、住房保障的形式及其特點
世界各國的住房政策中住房保障的形式可能總體分為兩大類:明貼和暗貼。
所謂明貼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予符合條件的居民以特定金額的現金補貼以支持其住房消費。
暗貼是指政府對住房保障的非現金補貼。又可以分為側重于住房供給的生產者補貼和側重于住房消費的消費者補貼。生產者補貼包括免費或低價提供土地、貸款貼息、營運補貼及再提供建材和稅收征繳方面賦予某種優惠等形式;消費者補貼則主要表現為低價出售公房和低租金制度、利息補貼、稅收減負和實物分配等。
十二、社會福利的概念
在福利國家,社會福利通常涵蓋了社會保障,包括了政府和社會為國民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的內容,因此,凡是政府和社會提供的為提升國民的物質和精神水平而采取的措施都屬于社會福利的范疇。
從這上層面上說,社會福利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社會需要,也是為了滿足人們較高層次的生活享受以及各種精神需求。這種理解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社會福利的概念。 相對而言,另一種理解是狡義的社會福利的概念,即指由國家和社會團體舉辦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之外的各種福利事業和公共服務。
我國社會福利的概念是從狹義角度去界定的,被認為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它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舉辦各種福利事業和采取各種福利措施,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斷改善生活狀況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十三、社會福利的特性
特性
1、社會福利具有普遍性
2、社會福利具有更明顯的公平性
3、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具有單向性。
論述題
一、論述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方式和籌集形式的比較?
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形式表
分類
形 式
特 點
優 點
缺 點
籌
資
模
式
現金
現付制
社會共濟性較強,費率調整靈活并易于操作
受通貨膨脹和利率波動的影響較小
難以應付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趨勢的需要
完全
積累制
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繳費率
具有較強的儲蓄功能,不存在支付危機
容易受物價波動和通貨膨脹的影響
部分
積累制
相對較為穩定
籌資對象易于接受,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支付需要
確定收費率以及基金的儲備額度相對較難
管
理
方
式
社會統籌
模式
統一籌集、統一管理、統一支付
社會公共基金,具有很強的社會財富再分配功能
收繳困難,不利于調動個人積極性
個人賬戶
模式
個人繳納,自我受益
能夠提高個人的積極性
共濟性和互助性較差
社會統籌模式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
包括公共所有和個人所有兩部分
具有共濟性,還能調動個人積極性
共濟性差于社會統籌模式
籌
資
形
式
繳費制
以繳費的形式繳納
每個項目的繳納有相關的辦法
項目一般比較復雜
繳稅制
以稅收的形式繳納
具有強制性、項目簡潔明了的特點
對相關的基礎設施要求較高
儲蓄制
以儲蓄的形式繳納
能夠提高個人的積極性
共濟性和互助性較差
二、試述社會保險與社會保障的區別
1、實施范圍和對象不同
2、職責不同
3、分配原則和保障水平不同
三、試述我國養老保險的層次構成(重點關注)
我國養老保險由三個層次組成:
第一層次是基本養老保險。
第二層次是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企業年金。
第三層次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四、試述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的聯系
醫療社會保險與商業醫療醫療保險同屬于我國醫療保障層面上的兩個方面,目的都是為了保障廣大民眾身體健康和經濟補償。
1、從保障范圍上來說,可以互為補充。
2、從保障方式來說,二者之間是互助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
3、從社會發展需求看,社會醫療保險與商業醫療保險具有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4、從給付的標準來看,社會醫療保險首先考慮的是國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醫療需求,這是由社會醫療保險的既定職能和普通性原則決定的。
五、試述工傷保險制度的內容
1、 工傷認定
認定為工傷:
①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②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③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④患職業病的;
⑤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事故傷害的;
⑦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視同工傷:
①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②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③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2、工傷保險待遇問題
(1)、醫療待遇
①職工治療工傷或職業病所需的掛號費、住院費、醫療費等醫療費用全額報銷;
②工傷職工需要住院治療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經批準轉外地治療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準報銷;
③工傷職工在醫療期內停發工資,改力單位按月發給工傷津貼,標準相當于工傷職工受傷前的本人工資。其中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作。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其他醫療待遇見工傷保險待遇標準。
(2)、傷殘待遇
職工工傷或患職業病評定傷殘等級后,享受以下待遇:
①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至四級傷殘的,應保留勞動關系,退出生產(工作)崗位,并享受以下待遇:發給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按照傷殘職工本人工資計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
同時,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評上護理依賴等級者,按月發給護理費,標準按完全護理依賴、大部分護理依賴和部分護理依賴三個等級,分別為當地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30%。完全護理依賴者中特別嚴重的按60%發給。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②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五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
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其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③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2個月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在勞動合同期內,單位確實難以安排適當工作、職工本人又不愿意自謀職業的,由單位根據傷殘等級分別按月發給相當于職工本人工資60%、50%、40%、30%的生活費。
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3)、死亡待遇
①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②一次性工亡(因工死亡)補助金按工亡職工本人工資48個月發給,其中對因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死亡的按60個月發給。
③按規定可以享受供養直系親屬定期撫恤金的,其配偶每月按照當地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0%發給,其他供養直系親屬每人每月按照30%發給,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發10%。撫恤金總金額不得超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4)、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
工傷預防是工傷保險的首要問題,做好預防工作,就能少發生事故,甚至不發生事故;工傷康復是工傷保險的根本目的,通過康復工作,使傷殘者恢復勞動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