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觀育兒微信后臺,經常會有人問“孩子撒謊了,怎么辦?”“孩子去別人家玩,喜歡把別人的玩具偷偷拿回家,是否要嚴厲批評?”等問題。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下羅靜老師在靜觀育兒脫口秀中,就這個問題專門談及的內容。
上面的視頻里,專門聊的是孩子撒謊問題,以及應對辦法。下面的文字,則補充了孩子偷東西問題的應對辦法。
為什么要把這兩個孩子的壞習慣放在一起呢?
記得某育兒專家對于孩子的撒謊、偷東西有過一個有意思的解讀:
此前:以為自己做任何事情別人都知道;現在:發現有時自己做的事情別人不知道。于是開始探索這其中的秘密,主要表現為偷東西和說謊。這是孩子在探索人與人關系過程中的典型表現。
所以,孩子偷東西和撒謊,并非天性如此,或者“道德”水平如何,而是在成長中會出現的常見行為。若父母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簽,或者如臨大敵的給予各種批評、指責,很可能讓孩子的行為固化,真正養出愛撒謊,或者喜歡偷竊的孩子。
有育兒問題,給我留言就好。
孩子說謊?不,孩子害怕懲罰
有一位媽媽給靜觀育兒留言說:
羅老師您好!周末和女兒去外地玩時把手機充電器弄丟了,對她說:充電器弄丟了,要被爸爸責備了。她說:你就先不要講嘛,等爸爸問起,你就說“我也不知道啊”。我當時只說了句:這是撒謊,怎么行呢?(后來和老公直接說了,其實他并沒有責備我,只是女兒還不知道)羅老師,女兒這樣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我應該如何做?
我們可以注意到媽媽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充電器弄丟了,要被爸爸責備了。”媽媽一開始就把錯誤和懲罰聯系在了一起。很自然地,孩子為了避免受到懲罰,想出一些應對的對策來。所以,不怪孩子說謊,是大人引導不利。孩子不是故意說謊,而是自己在尋找一些辦法避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受到懲罰。
面對孩子犯錯誤,大人的最好反應,應該是引導孩子更積極的解決問題。并且同時要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不可怕,想出解決辦法,避免下次再犯就好。
孩子偷東西?不,孩子缺乏關注
一位媽媽給靜觀育兒留言,問:
我的繼女11歲,7歲前和爺爺奶奶生活,等我和他爸結婚才搬過來和我們同住。她和我相處得還不錯,可就是不知怎么染上了偷東西的壞毛病。晚上放學回來她告訴我,周二偷了學校旁邊小店里的MP3。今天被老板認出來,補了錢,然后又告訴了老師,老師明天要我們家長過去。她知道瞞不住了,這才告訴我。
之前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去年撿到同學錢不還,自己拿去亂花。后來老師告訴我后,回來被我拿衣架打并罰跪了。她的爸爸知道以后,當時當著她面說我不該罰跪,也沒怎么說她。后來又有兩次,偷拿了爸爸的幾百元錢,他爸爸每次都是不了了之。現在發展到去偷別人店里的東西,我是覺得很嚴重了。可是想到他爸爸的態度,再想想她奶奶在這里,本來就一直擔心我會對她不好,我再一打,她老人家又聽不懂普通話,怕到時誤會,所以我也就說了她兩句了事。
但是我自己內心是覺得應該體罰一下她。可是她爸爸出差,估計要一個月左右才能回來。現我該怎么處理這事?她為什么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這種錯呢?
案例里的這個孩子,她的前七年,父母基本呈缺席狀態。這對一個孩子來說,該有多難。誰也不知道她是如何長大的,又都經歷過什么。
上面這位媽媽發來的信息其實很長,我做了些刪減。關于女孩,她這樣描述過:
這孩子和我很親,也很懂事,之前奶奶沒過來的時候,她會幫我洗碗拖地帶弟弟妹妹,雖然有點不情愿,可是她這個年齡,還是算做的很好。她懂事,乖巧,也貼心。
顯然,孩子到了爸爸新組建的家庭中后,她不得不擔負起一些家務,幫助照顧小寶們。在大人眼里,她很“懂事”。這讓大人很放心,反倒忽略了:她也還只是一個孩子,重新回到父親身邊,她極度渴望得到更多關注和愛。
她的父親明顯對孩子有愧疚,于是當孩子有“偷錢”行為出現的時候,他的態度是默許。然而,這實際上并不是孩子的成長真正需要的——孩子要的是愛的補償,而不是物質。
而且,11歲的孩子,很快要進入青春期了。強硬的批評的懲罰,很容易讓孩子更加叛逆,變本加厲,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更加嚴重。
所以,對于這個孩子,父母最該做的,就是跟孩子好好聊一次。停止讓孩子帶弟弟妹妹。拿出專門的時間陪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和時間上的付出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與此同時用溫和的方式開始給孩子立一些規矩,并對于孩子的正面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
另,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更多健康的通道、在更多有意義的領域里,去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因為缺乏父母關注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也會很低,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所以不被愛。他們需要找到辦法去證明自己“好”。偷東西就是一種變相獲得成就感、讓自己感覺更好的方法。東西偷到手后,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和刺激感,這是引起孩子繼續偷竊,或偷竊行為越來越嚴重的動力。
總之,這個孩子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支持,而不是打壓。那些早期父母嚴重缺失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有極個別的孩子甚至會有偷竊成癮。這需要專業心理人員給予孩子系統和適當的引導或治療。如果是這樣,父母要及時帶孩子進行治療。
如果孩子偷偷拿了別人家的東西,這么做更好
關于父母應對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有一個很好的故事:
一個四歲多的孩子,爸爸帶著他去一位叔叔家玩。他很快被叔叔家小哥哥房間里的小飛機模型吸引了。玩了一會兒覺得特別喜歡,真的很想要。于是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來了。跟爸爸回家的路上,他心里特別糾結、特別難受,實在忍不住還是跟爸爸“坦白”了,說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飛機。爸爸沉默了一下。
爸爸短暫的沉默,讓他害怕。然而,爸爸態度很溫和地對他說:“咱們一起回去把小飛機還給叔叔吧,爸爸以后再給你買一個。”于是,他極不情愿地跟著爸爸回去送還小飛機,心里又舍不得又羞愧得不行,似乎還害怕得哭了。
爸爸只是很平靜地回去跟人家解釋說:“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小玩具,現在送回來。”事情就這么過去了。他沒有受到任何責備。爸爸也沒有將此事再告訴別人。
這是位智慧的爸爸,他自始至終都不曾使用“偷”這樣的字眼去形容孩子的行為。因為孩子的是非觀是通過聽取父母的評價、觀察父母的反應而形成的。不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不夸大孩子的錯誤,是對孩子的保護。
值得稱贊的是,這位爸爸在聽到孩子“偷”小飛機的事情之后,并沒有立刻怒不可遏地非打即罵,也沒有立即開始苦口婆心、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冷靜地思考最有效的應對方式——用直接的行動給孩子正確的示范和引導。
其實,孩子心里也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他需要的并不是孰是孰非的大道理,而是從錯誤中學會正確的做法。所以,這位父親只簡單說了兩句話:一是“一起還回去”,這是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改正方法;二是“你想要的話爸爸給你買”,告訴他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正確途徑。
最后,還需要提醒父母,如果碰到類似的事情,一定要記住:事情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反復追究,不隨意轉述,保護孩子的自尊,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孩子雖然還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恥心。見證孩子犯錯的當時人,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到孩子一定不愿讓自己不好的行為被更多人知道,即使是家里人。所以,不再向別人轉述這件事,就是對孩子自尊的最好呵護。
總之,當我們碰到孩子“撒謊”、“偷東西”等行為問題,即使是你認為非常嚴重的道德問題,也請首先控制好情緒,而不是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你更需要做的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這樣才不致對孩子成長有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