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邀請!
[本文系線情并茂翰墨書畫原創]悟空問我“如何理解趙孟頫的‘筆法千古不易’?主要難在哪個階段?”悟空,不好意思,首先我要在此更正一下,趙孟頫原文說的是“用筆千古不易”而不是“筆法千古不易”。下面談談我是如何理解的:
“用筆千古不易”可謂是一個經典話題,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話題,其問題的焦點就在對于“易”的解釋。為此我特地查了以呂淑湘等為首席顧問、李行健為主編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第1553頁對“易”的解釋有四種:作為動詞解釋為1.更改,代替;2.變換;作為形容詞解釋為1.容易,不費力;2.謙遜平和。概括起來對“易”的解釋歷來主要的分歧是作為動詞“更改”講,還是作為形容詞“容易”講。至于到底作何種解釋是對的,如果要是能夠穿越時空發個微信問問趙孟頫本人就全明白了,否則作何解釋都是“以己之心度趙孟頫之腹”。我并不排斥其他解釋,但是我更傾向于對“易”作“容易”來解釋,那么“用筆千古不易”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用筆千古以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主要是基于我從趙孟頫這句話的寫作背景及縱觀他的蘭亭全部跋文來認識的。
趙孟頫在57歲時乘船由浙江湖州到北京的途中歷時32天,在船上對《定武蘭亭》反復玩味和臨習陸續寫下了十三段頗有心得體會的跋文。他在第六跋中感嘆到:“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縣。廿六日早飯罷題。”
“用筆千古不易”是出自趙孟頫《定武蘭亭十三跋》的第七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原作圖片如下:
這里講的“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本身就是講王羲之對前人用筆(字勢)的變法。如果把“用筆千古不易”解釋為“用筆千古不變”的話,這顯然不符合書法發展的歷史事實。有的人把“用筆千古不易”解釋為“中鋒用筆千古不變”,這也太牽強附會了吧,用筆不只是'中鋒用筆'啊。
我們不妨馳騁自己的想象力:趙孟頫在船上的這32天可以說對定武蘭亭是如癡如醉,反復臨習,不斷猜摸蘭亭筆法,一有體會就寫一段跋文,然后又臨習,有了體會再寫一段跋文,凡此共寫了十三跋,直到北京,可能興猶未盡!以下是趙孟頫所臨蘭亭的得意版本的圖片,是否是在此途中所臨版本沒詳細考證過,不敢妄言:
為什么趙孟頫強調“書法以用筆為上”呢,一個是重要,二是要想掌握好筆法千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從練習書法的實踐來看也是如此,我輩之人有的練習了幾十年到頭看看自己寫的作品,亦或有的筆法還都未入門,不知各位練習書法的朋友是否有同感。
“如何理解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主要難在哪個階段?”,第一個問題談完之后,我們來談第二個問題,主要難在哪個階段。這個問題趙孟頫在其第九跋中也有論及,他說:“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十月一日。”的確如此,學習了用筆之道之后能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創作中,得魚而忘荃,不能僅僅停留在用筆的層面上,停留在臨帖的階段,要讓用筆為表達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而驅使,成為我們抒情達意的工具,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來,這太難了,其中甘苦只有學書者自知。各位不知有否這樣的體會,在臨習法帖時,筆法還掌握的不錯,一旦自己完整地書寫一幅作品時,往往就不怎么能得心應手了,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用筆錯誤或用筆不到位,更別談氣韻生動了。
總之我的體會是: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得,通篇氣韻生動更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