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說: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和滅亡,據說后裔是匈奴
要問中國的第一個朝代是哪個,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夏朝。夏朝是我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更久遠的就是三皇五帝、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了。
雖然你知道夏朝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個朝代,但你還知道夏朝的其他事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開創了新歷史的、遙遠的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據史書記載,治洪水成功的禹,是當時部落的首領,他改變了當時部落實行已久的禪(shan)讓制,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子啟,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世襲制的先河,建立了夏朝。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這點是史學家公認的。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并不是禹直接傳位于他的兒子子啟。可不是禹自大,想著讓自己的兒子也做部落的首領。
事實是:相傳堯舜禹時,部落都是采用禪讓制,禹其實也是采用了禪讓制,把王位傳給東方很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
但是皋陶沒有等到繼承王位就死了,這時候禹還活著呢。這就是太子早逝了啊。怎么辦?再選一個唄。
禹又設立東夷首領伯益為“太子”。伯益很有情義,禹死后,他為禹掛孝、守喪三年(這是不是就是古時孝子守喪的來源啊),然后在成為首領。
可結果,等伯益守喪三年結束,禹的兒子子啟卻在部落民眾的擁戴下,成了領袖!
不過這段歷史有爭議,有的說是子啟直接殺了伯益奪得的王位,也有說是兩者部落展開戰爭,子啟贏了奪得的王位。
不管怎么說,一不是禹直接傳位于子啟,二是子啟等到了王位,改變了部落的“禪讓制”,實行了“世襲制”,建立了夏朝,“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與很多朝代滅亡的原因相同,夏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最后一任王——桀的暴政。其實在桀之前,“皇族”(就是王的部族,當時并不是這樣稱呼)已經與其他部落產生了矛盾,且不斷加大。到了桀,不僅貪戀美色,多次征伐,也不顧民眾的疾苦,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情勢下,其他部落就起來了。
這個起來的部落就是商部落,首領叫湯。商湯多次與桀展開戰爭,在最后的鳴條之戰上,桀敗了,并被放逐,后來死了。夏朝王室也因此覆滅了。在多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bo)稱“王”,這就是后來的商朝,封神榜的故事了。
一般認為,夏朝一共傳了14代,17個王,共約471年。我們常常以“華夏人”自稱,以至于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就是緣起于此。
夏朝的滅亡之戰就是鳴條之戰。
當時夏朝最后的王——桀,屢次征伐對那些對他不服順的部落,可不是說桀是王,他的部落就是所向無敵的,多少朝代的皇帝也不是想殺誰就能殺誰的,萬一舉世皆敵怎么辦?
桀當時就是因此得罪了很多有實力、有權威的部落,還曾經征討商部落,首領湯被囚禁,后來放了,但也因此埋下了覆滅的種子。
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率領方國部落討伐桀,這次桀抵擋不住,敗了,逃到鳴條,然后再次展開大戰,桀再次被擊敗,然后就被放逐了。夏王朝由此覆滅。
大禹治水、功高至王的禹。
大禹治水其實是繼承父親的“事業”。禹的父親鯀就是負責治理大水的,他是土木堵塞來隔絕洪水,不出意料,當然失敗了。據說鯀治水失敗還有他不善于團結族人和部落的原因,這就是個大問題了,那時候可不是人定勝天,團結才是力量。
鯀死后,兒子禹受命治水,他放棄了父親“堵”的方法,而是改為“疏導”的方略。依據地勢的高低,疏導大水,使肥沃的大地免于洪水的災害,部落得以安居樂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就是由此而來(但其實這是個笑話)。
大禹治水使得部落可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夏部落的勢力不斷增強,各部落也由此日漸團結,禹的聲望也變得極大。
治水有功的禹又被派去征討三苗,禹多次擊敗三苗,鞏固了部落勢力,而此時的夏部落已經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后來選賢與能時,部落首領堯便把王位“禪讓”給了舜。
夏朝覆滅后,大部分的部落留在了中原,其他的分為兩支向北方、南方遷移。南支是被放逐的桀所帶領的夏族人,從歷山南遷到南巢,桀也是死在了這。
北支是遷移到蒙古高原,與當地族群融合,有人認為這便是后來的匈奴。為什么呢?因為《史記·匈奴列傳》有記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怪不得匈奴屢次征伐中原,原來是這個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