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大夫的文章都是連續的。
在上回書啊,我給大家推薦了基本適合家長看的中醫類的科普書。
一個讀者在下面評論:每個愛生病的孩子背后,幾乎都有一個愛焦慮的家長。
我想就這個問題聊幾句。
為什么條件好了,醫療發達了,家長學歷水平高了,很多孩子卻仍然不健康呢?
在庫大夫村里,有家好幾個孩子的,兩男孩一女孩,天天大冬天穿開檔棉褲,冬天就著房檐掰結著的冰凌,吃的嘎吱作響,家長也不怎么管,反倒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而我這些年接觸到的城市的家長呢
有兩種極端:
一種是神經大條的,孩子啥情況都不當回事兒,也不緊張;
還有一種更常見的,就是焦慮的家長。
這種焦慮
體現在方面面面
比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都沒比呢,談什么輸贏呢?
我見過孩子話都沒說囫圇呢,就開始讓背論語的
我見過每天晚上孩子撒完尿排完便之后,脫光衣服給孩子測體重,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的家長
我也見過沒有多大問題的孩子家長帶著全國各地求醫的
我見過很多焦慮的家長
你可能會說
庫大夫啊,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誰的孩兒誰心疼啊!
可很多情況是,焦慮于事無補,甚至南轅北轍。
還記得當年讀書時的一篇柳宗元的文章嗎?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里經營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豪富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里奉養。
觀察橐駝種的樹,有的是移植來的,也沒有不成活的;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
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
我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
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
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
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
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并沒有奇特的方法。
但其他的種樹者呢?
原文寫的是:“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別的種樹人怎么做的呢?
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培土的時候,不是過多就是過少。
還有的又太過于吝惜它們了,太過擔心了
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
更嚴重的,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
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
所以別人種的樹,都不如我。
回憶回憶我說的脫光衣服給孩子稱重的家長,這不就是“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嗎?
孩子現在還小,再大一點,可不就把孩子給整緊張、整焦慮、整叛逆了嗎?
記得有人說過:“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讓孩子健康,也是一門藝術。
像種樹一樣
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來實現孩子自身的習性。
舉個例子,有的家長見到孩子擠眉弄眼注意力不集中,
越看越來氣,
使勁吵:再擠眼扎眼睛!
孩子緊張,擠眉弄眼更厲害了
一檢查,可能會有醫生說:孩子這是抽動—穢語綜合征
西藥有的用些鎮靜的抗抑郁的精神抑制類的
具體怎么樣,我不評價
中藥有的大多用鎮肝息風止痙類的
孩子天性就好動,你讓三歲孩子表現的像個老學究,怕不怕?
初起的抽動癥狀
難道一定就得用這些嗎?用這些和孩子的天性一定相符嗎?
我在這里不下結論,只是想提出來大家思考。
“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
這就是告訴我們:家長、老師、醫生需要共同給孩子調護好一個強健的脾胃。
“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后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么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
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要留出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過分的焦慮和關注,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有苗不愁長”
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太過,有時候還不如不及。
我見過很多“養生達人”,最后都成了“養生狂人”
不忌口不行,把忌口當成金科玉鋁,不越雷池一步,也不行。
有的孩子,不小心吃點肉或者該忌口的東西
家長嚇得驚心動魄,大有追悔莫及之狀
所以我講:太焦慮,還是因為不了解。
在文章的末尾,也呼吁中醫同道
重視中醫科普,
我有一個理想:
就是要讓中醫生活化,
中醫進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