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復式手法,即各種單一的基本操作手法的綜合應用。基本手法的綜合應用,最早可追溯到《內經》。《靈樞·官能篇》中所載瀉法時所用的“切而轉之”“疾而徐出”“伸(提)而迎之”“遙(搖)大其穴”等,就是“捻轉”“提插”“徐疾”“針向”“開闔”等單一基本瀉法的綜合。補法時所用的“微旋而徐推(進)之”“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等,則是“捻轉”“徐疾”“留針”“開闔”等單一基本補法的組合。《素問·離合真邪論》中“吸則內針”“靜以久留”“吸則轉針”“候呼引針”的瀉法,與“呼盡內針”“靜以久留”“候吸引針”“推闔其門”的補法,也是由多種單一基本補瀉構成的。元明時代,各針灸醫家如陳會、高武、李挺等所用的針刺手法,大都也是綜合組成。下面以“燒山火”“透天涼”等20種手法為代表,試就其組合規律和作用原理作一探討。
補瀉手法有調和陰陽、疏調營衛兩類不同的作用,前者是針對陰陽之氣偏亢或偏衰而設,后者是因營衛之氣運行有余不足而來,故同類作用性質的手法組合而成的復式手法,可以加強治療作用。《金針賦》中記載的“燒山火”法與“透天涼”法即其代表。前者是由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種補法組合而成;后者則是由上述四種瀉法綜合組成。從其組合形式來看,其主要結構是徐疾和提插兩種具有調和陰陽作用的補瀉法,所以前者有補陽祛寒的作用,可用于肢冷脈伏、癱瘓痿痹、癲風不仁、寒瘧等一切陽虛證;后者有瀉火清熱的作用,可用于風疾壅盛、中風喉風、癲狂溫瘧以及骨蒸勞熱等一切陽氣偏亢的病證。
由此引伸,具有同類作用的“針向迎隨”和“捻轉迎隨”補瀉法,也可以綜合運用。操作時,手三陽、足三陰和任脈等向心性經脈,針刺時左轉針和針芒向上刺(向心)相結合,手三陰、足三陽和督脈等遠心性經脈,針刺時右轉針和針芒向下刺(遠心)相結合,順經轉針加順經而刺,以促進營氣的運行。相反,針手三陰、足三陽和任脈時,捻針右轉和針芒向下刺相結合,手三陰、足三陽和督脈針刺時,左轉針和針芒向上刺相結合,逆經轉針加上逆經針刺,以抑制營氣的運行。至于它們的運用指征,《靈樞·終始》篇中有“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可以作為參考。當然,兩類不同作用的補瀉手法,也可以組合運用。《靈樞·動輸篇》中曾說:“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卒(猝)然遇邪(外邪)及逢大寒(陽虛),…….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說明營衛之氣的運行,可因陰陽之氣的盛衰而變化,所以兩類手法在臨床實際應用中,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分割的。這種現象在下面一些復式手法的組合形式中也可以見到。
這類手法的組合特點是補法和瀉法交錯施用。或先補后瀉,或先瀉后補;或多補少瀉,或多瀉少補;或一補一瀉,或多補多瀉。根據組合的形式,其作用原理和適應證也有不同,茲分別討論之。
1.陽中隱陰法與陰中隱陽法
這是兩種以第一類補瀉手法為主,補瀉兼施的手法。陽中隱陰法,操作時先運針進人五分,緊按慢提九次,再運針深入一寸,慢按緊提六次。陰中隱陽法的操作是運針先入一寸,慢按緊提六次,再退出五分,緊按慢提九次。這樣的操作方法以徐疾補瀉和提插補瀉為主要內容。
陽中隱陰法即先運針進人五分,后進入一寸,就是將穴位的深度分為二層,分二部進針,操作完畢后,由一寸退至皮下或出針,是一次退針。聯系在一起,即“二進一退”,符合“徐疾補瀉,徐進針疾退針為補”的原則。另外,提插補瀉中的一補(緊按慢提)一瀉(慢按緊提),先在五分部施用補法,后在一寸部施用瀉法,構成二補(徐疾補法和提插補法)一瀉(提插瀉法)的形式,所以也是一種以補為主、補中有瀉的手法,其作用是以補陽為主,兼能清熱,臨床上適用于先寒后熱、寒多熱少、虛中夾實的病證。
陰中隱陽法先運針進入一寸,是一進,后分別在一寸與五分二部施用手法是二退,符合徐疾瀉法的原則。另外,在一寸部先行提插瀉法,再在五分部行提插補瀉,構成二瀉(徐疾瀉法和提插瀉法)一補(提插補法)為主的組合形式,所以是以瀉為主、瀉中有補的手法,其作用是以瀉熱為主,兼能補陽,適用于先熱后寒、熱多寒少、實中有虛的病證。
2.流(留)氣法和提氣法
這兩種手法也是以第一類補瀉手法為主組合而成的。由于組合的形式不同,故所起的作用也有差異。
流氣法的操作是先運針內人七分,行九陽數,緊按慢提九次,待氣至,便深入一寸之中,行六陰數,慢按緊提六次,微微退至原處,如不得氣,可依前法再行。本法的操作,與陽中隱陰類似,不同者在于分層進針的深淺不同。陽中隱陰是將一寸分為兩個五分,留氣法是將一寸分為七與三,而且是先七后三,在七分中用補陽法,在一寸中用瀉陰法。由于七分的提插幅度大于三分的兩倍,所以可以理解是先用大補法,后用小瀉法。其組合結構是大補陽氣,小瀉陰氣。陽氣有行血散瘀的功能,陽布則陰消,故此法可治療癖癥瘕等一切氣血阻滯而成瘀積的病。
提氣法的操作是先緊提慢按行六陰數,待邪實已去,經氣大至,手下感覺沉緊之時,即一面微微捻針使經氣運行加速,一面輕輕將針上提,使榮衛之氣聚集于針下,榮行衛布,肢冷麻木之癥能有所改善。本法以瀉為主,是一種祛邪扶正的措施。蓋肢冷麻木等癥乃衛陽不足之證,其發病多因外邪壅滯經絡,衛陽布達受阻而致,治療當然要先祛除病邪。施術時先緊提慢按行六陰數以祛邪,待經氣至,再左右捻針,催行經氣,提針豆許,而使經氣隆至。這樣的組合,是為邪留經絡、衛陽不達而設。由此引伸,若留邪并不顯著,冷麻之癥全由衛氣不足而致者,則愚意可將此法權變應用,即將先瀉六陰數改為緊按慢提九陽數,臨床用之,效亦不差。
3.龍虎交戰法和餓馬搖鈴法
這兩種手法同以捻轉補瀉為基礎,同屬一補一瀉的組合形式。龍虎交戰法的操作是先大指向前左轉行九陽之數,后大指向后右轉行六陰之數,先左后右,一補一瀉,反復捻轉。捻轉補瀉的操作方法有多種,有從陰陽之順逆立說的,有從經絡循行、氣血流行的順逆立說的。龍虎交戰法中先左后右、左九右六、先補后瀉的理論是以前者為依據的。但是,也不能忽視轉針方向的不同有推動或牽制氣血運行的作用,也就是說后者的作用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對于疼痛的機制,中醫認為系經絡中氣血不通所致,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龍虎交戰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復捻針,對氣血的運行產生一推一拉的雙向影響,可以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從而起住痛移疼的作用。
餓馬搖鈴法的操作是右手拇、食二指捻針,也是一前一后地捻轉,但此法的特點是一次大指向前,一次大指向后。大指向前時用力較大,捻轉幅度也大;大指向后時用力較小,捻轉的幅度也小。即所謂“前進則長,后退則短”。而整個操作過程要求緩慢而用力柔和,象征“餓馬無力”之狀。由于其組合形式是以大指前進左轉為主,所以類同于捻轉補瀉手法一般操作中的補法,其作用是以順陽補陽為主。
4.子午搗白法這
是一種以徐疾和提插補瀉為主,結合捻轉補瀉法等組成的多補多瀉手法。其操作是下針得氣后,將針上下提插,三進二退,如此三度,計為九入六出。在進針時分三部,每部緊按慢提老陽之數(九九八十一次);退針時分二部,每部緊提慢按老陰之數(八八六十四次)。在緊按慢提時結合左轉針,在緊提慢按時結合右轉針。這樣在每一度行針時三進二退,要在五個分部內提插和捻轉371次,三度行針,共要提插和捻轉1113次。所以《金針賦》上說:“九人六出,左右轉之,千遭自平。”這種手法的組合特點是在三進(徐進)二退(疾退)的徐疾補法基礎上,運用頻繁的提插和捻轉補瀉手法,以三補(徐疾補法、提插補法和捻轉補法)和二瀉(提插瀉法和捻轉瀉法)為基本手法而構成,與陽中隱陰的二補一瀉法有類同之處,也是一種以補陽為主,補中有瀉的手法。由于其頻繁的運用緊按慢提和慢按緊提法,再結合以順從陰陽為原則的左右捻轉法,其目的在于“導引陰陽之氣”,壯陽以制水,補陽兼瀉陰,所以可治陽氣不行、水液泛溢而成的水蠱膈氣等癥。
這類手法是由兩類不同作用,即補虛瀉實和運行經氣的手法組合而成(手法作用的分類,詳參《毫針基本手法與平補平瀉及平針法》所以一般都有通行血氣、去壅決滯的功效。
1.運氣法和納氣法
這兩種手法都以行氣為主,所以都在離病所遠隔處的穴位上施用。運氣法的操作,是在施術時先慢按緊提行六陰數,待邪去正來,覺針下氣滿,病人有感應擴散的感覺時,將針微微退出,再倒臥針身,朝病所方向斜刺少許,使感應向病所放散。然后令病人吸氣五口,使氣向較遠處運行,最好能使氣行至病所,然后引針退出。這種手法是提插瀉法與針向、呼吸行氣法的綜合。由于疼痛之癥多因邪壅而氣血不通所致,所以本手法先用提插瀉法引邪外泄,待邪氣已盡、真氣大至后,再使用針向行氣法,使經氣行向病所,結合吸氣以助氣血運行,故有去壅決滯、住痛移疼的功效。本法與龍虎交戰法同有住痛移疼的功效,但本法專用于遠隔部穴位,而龍虎交戰法不論遠隔穴和近部穴都能適用,故臨床上應用較多。
納氣法(又名中氣法)的操作,是先根據病情的虛實,或用陽數緊按慢提先補,或用陰數慢按緊提先瀉,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真氣大至之時,即用運氣法,倒臥針身,指向病所,待感應向病所放散,令病人吸氣,催送經氣上行,然后扶起針身,向內直插,靜留片刻,使上行之氣不復倒回。如此反復施行,不斷催氣前行。本法的結構,以針向、呼吸、行氣法為主,結合插針以納氣。《針灸大成》中說“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就是提插行氣法的原則,本法是在施行運氣法取得經氣運行向病所的基礎上,再用插針行氣。以加強催氣逼氣的作用。從結構形式來看,其行氣作用應比運氣法為強,氣行則血行,氣血通行無阻,積聚之癥就有可能逐漸消散。
2.龍虎龜鳳四法
這四種手法是“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金針賦》中稱為“飛經走氣”四法。顧名思義,這四種手法均有較明顯的行氣行血作用,它們的組合形式與作用如下。
青龍擺尾法
是以針向行氣法為主,結合輔助手法中“搖以行氣”的方法與九六補法組合而成。操作時,進針得氣后,不進不退,扳倒針身,以針頭朝向病所,執之不轉,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如扶船舵之狀,搖擺九數,或三九二十七數。在應用本法時,若進針后迅即得氣,則可純用補法;如下針后感覺沉緊澀滯,此邪氣大盛,必須先用瀉法,去其邪實,然后真氣才能隨至。由于本法的結構以行氣法為主,所以古代文獻稱“行氣”屬補。
白虎搖頭法
亦名“赤鳳搖頭”,其操作是當針進入到一定的深度時,隨著病人的呼吸,插針時左轉,一呼一搖,提針時右轉,一吸一搖。這種手法的結構是由提插、捻轉、呼吸三種行氣手法結合搖法組成。插針時左轉,呼而搖之,導氣下行;提針時右轉,吸而搖之,催氣上行。經氣上下一推一挽的結果:氣行則血行,鼓動血氣暢流,所以古人認為可以起行血的作用。由于本法運用搖法以泄氣,故有屬瀉之說。
蒼龜探穴法
是以兩指扳倒針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進針。向每一方針刺,都必須由淺入深,分三部徐徐而進,待得氣后,一次退至皮下,然后改換方向,依前法再針。這種手法的組合形式是以針向行氣法為主,結合徐疾補瀉法中“三進一退”的補法而成。針向上下左右四方鉆剔,目的在于探索得氣感應,并結合三進以使感應由淺入深并擴散于四周,經脈深居,引氣人深,古人認為有行經脈之氣的作用,并認為屬于補的作用。
赤鳳迎源法
亦名“鳳凰展翅法”,其操作是先進針深入地部,再退至天部,待針下得氣,即插入人部,邊提插邊捻轉,一捻一放,兩指展開,如飛鳥沖風擺翼之狀。本法是以輔助手法中“飛”法為主,結合三才分層法而構成。飛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催氣、守氣(保持得氣感應)。運用三才法的理由,是古人認為經脈深居,以地才為代表;孫絡淺處體表,以天才為代表;絡脈居于兩者之間,故以人才為代表。先進針至地才以得經脈之氣,再淺出天才以得孫絡之氣,然后至人才,在絡脈之氣聚會處施用飛法以催氣、守氣,所以古人認為本法可行絡脈之氣。又因本法的進退針規則是先深后淺,符合徐疾補瀉法的原則,故古人又有本法屬瀉的認識。
3.龍虎升降法
本法又名龍虎升騰法。操作時先進針到天部,得氣后左盤一轉緊按至人部,再慢提至天部,右盤一轉,再緊按至人部,慢提至天部。如此九次,合青龍純陽之數,稱為龍降,引陽氣深入。然后插針至地部,右盤一轉,緊提至人部,再慢按至地部,左盤一轉,提按如前。如此六次,合白虎純陰之數,引陰氣上升,稱為虎升。本法綜合了輔助手法中“和氣”的方法和提插補瀉法,其特點是補瀉相對應。《針灸大成》中有“陰陽居易”的病理論述,認為“陽入陰分,陰出陽分,相易而居”都會引起疾病。其原因是“或因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或因衛氣衰少,而榮氣外溢。故令血氣不守其位,一方氣聚,則為一方實,一方氣散,則為一方虛”,都會導致氣血運行有余、不足,從而產生或腫或痛,或癢或麻等疾病。本法施用龍降法以下陽,目的在引衛氣深入,以制止榮氣外溢;用虎升以上陰,引榮氣外出,以制止衛氣內伐,從而糾正“陰陽相乘”“榮衛易居”的病理情況。臨床上可用來治療疼痛癢麻等榮衛虛實之病。又因本法以盤法為主,所以一般施用在腹部。如果針刺穴位在病所鄰近,或相隔較遠處,還可以結合弩法:在施行手法完畢后,將針提至人部,用中指抵住針腰,輕輕按之,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以使氣行至病所。
4.通關交經法和關節交經法
通關交經法是青龍擺尾法和白虎搖頭法的綜合交替使用,先用前者以行氣,再用后者以行血。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隨,使氣血通行過關節,以起疏通經絡的作用。在施用本法時,當氣血流布到達一定部位時,還須結合疾病的虛實,施行補瀉手法,以加強效果。本法適宜于一切氣血壅滯之病,多在距離病所遠隔處施用。關節交經法是反復地運用納氣法,使氣血流行到達關節處而不復返流,可以用來治療肢體因氣血壅滯或不足而引起的痿痹偏枯等病。此外,還有五臟交經和膈角交經二法,前者先按子母補瀉配穴法的原則,取穴施行補瀉,后用青龍擺尾法以行氣至臟腑。可配合“子午流注納支法”應用,以治療臟腑病。后者以五行生克的理論為指導來選配穴位,如扶土抑木、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治法,選用補脾胃、瀉肝膽、健脾胃和補腎的穴位來治療等,因此屬于配穴方法的范圍,不屬于單純的刺法,故不另設專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