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點,把姜維比作李廣,我這兒絕不是在夸他。好像一聽李廣,著名的飛將軍,很光彩的名號。其實,我在前面“典故新說”的專欄里面說過,李廣的名聲挺大,其實就是一個沖鋒陷陣的一勇之夫,他的事跡也都是那種個人勇武的展現,最多帶個小分隊,他帶兵一萬人以上,基本上就沒打過什么漂亮仗。
要說姜維呢,多少比李廣強點,但也強的有限。《三國演義》里還好,姜維一出場,展示了一定的指揮藝術,打敗了趙云,小小地挫敗了諸葛亮,令諸葛亮對其大為贊賞,下決心挖到自己這邊來,這才有的著名的“收姜維”的故事。當時諸葛亮三路出兵,魏延率軍攻打姜維的老家冀城,姜維向太守馬遵請命帶兵回去援救。姜維解圍的兵到,魏延跟他一仗沒打,把他放進城里,重新又圍困起來。同時諸葛亮這邊先是假意把原來俘虜的魏國駙馬夏侯楙放了,說是姜維放話了,只要夏侯駙馬說話,他就投降蜀漢,其實就是反間計。夏侯楙前腳回到天水,后腳諸葛亮就派了一個假姜維到城下耀武揚威,沖夏侯楙嚷:“你讓我投降的,現在你又不管我。”大殺一通,更坐實了姜維投降。那邊姜維困在冀城,糧草將盡,諸葛亮放出一堆糧車,他一看就出去搶,結果被魏延攔在城外面回不去了,跑到天水,那邊當然是閉門不納,不得已他投降了諸葛亮。
《三國志》上記載了姜維很多次出兵的事跡,不過沒有太亮眼的表現,無功而返的時候居多,一開始還能說是因為在朝理政的費祎也不怎么支持他北伐,每次給他的兵馬不超過一萬人。后來費祎死了,他可以隨意出兵了,還是成績不大,以至于《三國志》給了他一個評價:“累年攻戰,功績不立”。沒建立什么功勛,就剩下勞民傷財了。
當然,這個事跡發生的背景也很相似,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表現得很是英雄,但這個英雄行為是在打了敗仗的情況下發生的,李廣的幾個事跡都是這樣,比如讓人家人家俘虜了,突然飛身而起,奪馬跑回來。看著挺光榮,其實這個光榮背后是更大的現眼。姜維這次也是,兵困鐵籠山,把司馬昭圍在里面。魏軍救兵到了,先打敗了給姜維助戰的羌人,羌人本來是幫姜維的,反過來投降了魏軍,幫著魏軍反戈一擊,姜維一點兒準備都沒有,大敗虧輸,所以這個并不露臉。
其實您看前面收姜維,姜維打敗趙云,表現得挺好,但也是虎頭蛇尾,回兵援救冀城,魏延不戰而退,想都不想他就進城,然后被人家反過來困在城里,失去了戰場主動權。您可能會說當時姜維的老娘在城里,他救母心切,才會中計。被情緒左右頭腦,本身就不是一個軍事家應有的行為,任何時候,作為統軍的大將,都要冷靜甚至冷酷的思考。姜維就做不到,以至于蜀軍把糧車擺在他面前,擺明了就是誘餌,他也毫不猶豫地去咬鉤,因為糧草不足,著急了,還是情緒影響理智,所以他就是一個一勇之夫,《三國演義》里他也不是一個將才。那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欣賞姜維呢?您可能有印象,諸葛亮在識人方面比劉備差很多,比如著名的馬謖,劉備告訴他這個人不可大用,諸葛亮非要用,最后失街亭。所以這里諸葛亮欣賞姜維,也可以作為他不太識人的又一個例證。當然,當時蜀漢也確實沒什么人才,趙云老了,魏延不錯,又跟諸葛亮不對脾氣,所以諸葛亮也有矬子里拔大個兒的意思。
我對姜維沒什么好印象,倒不是他打仗不行,而是最后。鄧艾帶兵打到成都城下,劉阿斗都投降了,姜維還不死心。他迅速和鐘會打成一片,要說他打仗成不成擱一邊,交際能力還真強,很快被鐘會引為知己。他攛掇鐘會反叛魏國,在西蜀自立為王,其實他是想找機會趁亂起事,恢復蜀國。這倆人沒掀起多大浪,很快就被平滅了。姜維自刎,他死他的,《三國演義》上說,“卻說鐘會、姜維、鄧艾已死,張翼等亦死于亂軍之中。太子劉璇,漢壽亭侯關彝,皆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本來劉禪投降,蜀中的老百姓已經躲過這一劫了,姜維這一折騰,又多死不少。你要有希望也行,關鍵是這時候蜀漢大勢已去,又到了我前面說過的割據政權山窮水盡的地步,他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應該就順應時勢,保護百姓免遭涂炭才對。而他偏要垂死掙扎,連累了多少無辜百姓。
可惜啊,后世看三國的都不是當時成都城的里黎民百姓,所以他們不會感同身受,只要故事精彩就行了,所以姜維的行為被廣為傳誦,絕對的正面典型。他是正面典型,那勸降的譙周這幫人自然就得站到反面去,成了那個挨罵的。下一段咱們聊聊挨罵的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