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臨死之前,給宋江留下遺囑“賢弟保重。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宋江見晁蓋死了,如喪考妣一般,哭得發昏。
這個遺囑,非常奇怪。是誰射死晁蓋的?箭上明明寫著史文恭的名字,但是晁蓋偏偏不說,而是強調“射死他的”,足見晁蓋對是不是史文恭射的表示懷疑。晁蓋死后,理應二把手宋江繼位,晁蓋卻將它讓位給捉得射死他的人,這明顯是對宋江的不信任嘛。如果按照遺囑抓落實,憑宋江的武藝,當上一把手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宋江聽后其實很惱火。
再看吳用的表現,他勸宋江“哥哥且省煩惱;生死人之分定,何故痛傷?且請理會大事”。意思是說,人的命,天注定,沒有必要為晁蓋之死這點小事而悲傷。您還是趕快應對如何破除遺囑死結的大事吧。
當吳用、林沖勸宋江當一把手時,宋江把晁蓋遺囑篡改為“如有捉得史文恭者,便立為梁山泊主”,把晁蓋之死全都推給了毫不知情的史文恭。宋江又解釋“又不曾報得仇,雪得恨,如何便居得此位?”,分析這句話,明顯違背了晁蓋的遺囑,即使報仇雪恨了,也須捉住射死晁蓋的人當老大,哪里輪得著宋江自言自語:如何便居得此位?
吳用見宋江裝著抹不開面子,就繼續勸。宋江擔心再虛情假意推讓一番,真把一把手的位子推丟了。于是來個借坡下驢,說“軍師言之極當;今日小可權當此位。”就這樣宋江成了“代一把手”。
如何去掉這個“代”字,宋江為此傷透了腦筋。
他先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雖然有兩字之差,意義卻大大改變。聚義廳倡導綠林精神,而忠義堂提倡忠君思想。姓資姓社,一目了然。宋江此舉顯然要徹底擺脫晁蓋的陰影,開創煥然一新的新時代。
然后,宋江假模假樣地動議攻打曾頭市,表示自己沒有把晁蓋遺囑當兒戲。吳用提醒居喪期間不可舉兵,其實吳用的用意很明顯:現在盲目攻打曾頭市,史文恭萬一被別人捉住了,你宋江還做不做老大了!
于是苦思冥想中,他們找到了玉麒麟盧俊義這個“棋子”。宋江嘴上說:盧俊義武藝高,他入伙就不怕官兵來圍剿,其實他內心在盤算如何利用盧俊義解開晁蓋遺囑的死結。盧俊義雖然武藝超群,但他只是一個民間武林高手,排兵布陣沖鋒陷陣方面,絕對趕不上關勝、林沖、呼延灼這些職業軍人的水平。反圍剿又不是打擂,盧俊義一個人豈能抵擋住官兵?很顯然,宋江、吳用的想法是:緊急“空降”一個二哥,造成二哥與自己爭鋒的假象。假如盧俊義捉住史文恭,初來乍到的他難以服眾,再加上武松和李逵等小兄弟起哄,盧俊義絕對不敢當一把手。而其他人捉住史文恭后,憑他們的威信和影響力,根本扳不過宋江。宋江雖然武藝一般,但是二哥盧俊義的武藝比較高,高手尚且排在宋江之后,其他人更不必說了。這樣給人一種印象:老大的位子并不僅僅是靠武力拼來的。任何人捉住史文恭,都不會對宋江的地位構成威脅,所以,宋江才下決心費功夫拉盧俊義入伙。
“只為一人歸水滸,致令百姓受兵戈”。宋江派心腹吳用、李逵親自到大名府游說,結果害得大名府無端半城損毀,死傷眾多,害得盧俊義家破人亡。
盧俊義入伙后,宋江發起曾頭市之戰。在作戰部隊配置上,吳用怕盧俊義真的捉住史文恭,就特意安排他帶領小股戰略預備隊,在二十里外的樹林里一邊“稍息”去。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史文恭竟然撞破宋江的包圍圈,意外被盧俊義生擒活捉。按照遺囑,盧俊義應該當老大。于是宋江假惺惺地推薦盧俊義,說他三個方面比自己強:一是盧俊義長得相貌堂堂,二是盧俊義出身富豪,三是盧俊義武藝高強。宋江說的不無道理,但是當老大不是選美,不是看根正苗紅的出身,更不是拳腳相加的打擂,故此他說的幾個理由只是借口而已。
吳用怕盧俊義當真,就急忙說“兄長為尊,盧員外為次……”,不但如此,吳用把眼視眾人,暗示大家營造氛圍。果然宋江的嫡系李逵和武松看懂了吳用的眼色,跳了出來,接著元老劉唐倚老賣老說些風涼話。魯智深大叫道:“若還兄長要這許多禮數,灑家們各自撒開”。宋江見此,怕盧俊義下不了臺,就說咱們可以退一步講“看天意是如何?”,其實這都是宋江早就預料的場面,他急忙說出要走的下一步棋:抓鬮攻城,再做決定。
梁山兵分兩路,攻打東平府和東昌府,宋江與盧俊義都帶領同樣多的兵馬,這看似公平,卻隱藏著陰謀詭計。且看盧俊義的麾下,竟然有吳用、公孫勝兩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們不是來幫忙的,而是來搗亂的。
盧俊義遭遇了飛石殺手張清,連敗兩陣,嚇得“一連十日,不出廝殺”。而此時吳用、公孫勝既不出主意,也不下力氣。吳用見宋江先拿下東平府,盧俊義敗局已定,才動員宋江前來增援。在公孫勝的道法下,梁山人馬活捉張清,攻陷東昌府。抓鬮定輸贏已成定局,盧俊義輸得心服口服。
就這樣,宋江順利去掉稱謂前面的“代”字,堂而皇之地當上了梁山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