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
《里仁》的“里”字,但從文字的解釋,里就是道理、村里的意思。歷來儒者們的解釋,里便是居處的地方。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有的解說是,選擇居住的地方,一定要選擇一個仁里而住,否則,就是無智慧的人。如果的確只是這個意思,那么,孔子也只是一個專揀好環境住的人了,何以他在感嘆世道人心之余,就要去居九夷,又要乘桴浮于海呢?九夷豈是仁里?海外便是仁鄉嗎?那就難怪當國家遭遇衰微危難之時,只有出國的一途了。
里當然是居的意義,換言之,那是說,長住在仁的境界里,才是學問的真善和至美?。∷^學問,就是先要擇善固執而從,要達到仁的極致才對。因此他說,你如不能擇善固執,達不到仁的境界,那便是不智,也就是沒有真智慧。
所以這一則話當中的“里”與“處”兩個字,就有士君子立身出處的意思存在。里仁,便是立身要隨時隨地在仁的境界中;處仁,便是出處和處世,也要隨時隨地在仁的境界中才對。如果做學問修養的工夫,不能擇善固執,達不到至善至美的仁的境界,那對學問,就可以說沒有真知灼見了,所以下面跟著便提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這就是指出,唯有學問修養到達常在仁的境界,才能長久自處在約、樂、安、利的情況里,才可以做到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地步。學養沒有到仁的境界的話,是絕不可能做到的。“約”,是窮困的環境,外面處處受約束,內在也要隨事儉約,包括孟子所謂貧賤不能移的貧賤之意。
“樂”,是春風得意的通順環境,包括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的富貴之意。所以只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才能隨時隨地安于其仁,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仁道而安身立命。這樣,才是人生境界的真安樂、真利益,名利富貴只是身外余事耳,何足論哉!何足論哉!
例如范蠡批評越王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就是不仁的明證。宋代名臣文天祥,當他沒有起義勤王以前,出任廬陵太守的時候,沉醉在聲伎歌舞之中,一旦為國勤王而起事,立刻摒除嗜好,備嘗艱苦危難而不變節,這就是求仁得仁的證明。
明末清初的大儒李中孚,隱居講學于山西五臺附近,貧病交迫,康熙雖然御駕親幸山西,屢次召請,他也不肯變節出山投向,這也是求仁得仁的證明。所以說學養已到達于仁的境界,便可安住于仁而不變;如果學養沒有到達仁的境界,只要知道了仁道的精神,也可以用以安身,卓然特立獨行而不拔了。同時又說: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這里的“好”,讀作愛好的好;“惡”,讀作厭惡的惡。到此才說出學養達到仁的境界的人,才真能推己及人,而有知人之明的智慧。所以只有仁人的待人處世,在好惡之間才能夠做到真實的愛人以德,并且厭惡其所以不能為德,否則,都是由于一己的私心利害,來權衡評判他人,根本沒有中心的標準。
然而,仁者的用心,固有好惡是非的存心,但他斤斤計較好惡于胸中嗎?那所謂的仁,也就不過如此而已,何必要贊嘆什么君子之仁呢?到此,便必須點出下文孔子的一則話,方才顯見圣人境界的偉大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