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
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之一,由股骨、脛骨和髕骨構成,它是人體的承重關節,也是最易損傷的關節之一。
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有:股四頭肌、內外側副韌帶、前后交叉韌帶、髕韌帶及關節囊。內外側副韌帶主要限制膝內翻和膝外翻,前后交叉韌帶主要限制脛骨向前和向后推動,膝關節囊內層的滑膜為關節運動提供滑液,以減少關節屈伸的摩擦,髕韌帶和股四頭肌主要功能是伸膝。值得注意的是,半月板在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膝關節髕骨軟化癥
膝關節髕骨軟化癥又叫髕骨勞損、髕骨軟化炎等,是髕、股關節骨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常伴有股骨滑車部軟骨面的退變),是膝關節常見的一種疾病。
〔引起膝關節髕骨軟化的因素〕
1、 膝關節外傷后遺癥。外傷史造成膝關節髕骨、股骨的軟骨損傷,關節面粗糙;
2、 慢性勞損。尤其是長期蹲位、跪位工作者;
3、 先天性膝關節畸形。如股骨外髁低平或膝內翻,外翻畸形等。
其病理特點是髕骨軟骨初期有纖維性變,關節面呈龜裂樣變,最后暴露骨質,晚期在髕骨邊緣可形成骨刺;此為,關節滑膜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滲出等無菌性炎癥。
〔膝關節髕骨軟化癥的常見癥狀與診斷〕
1、 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痛甚(下樓比上樓重),走平路稍輕;
2、 髕骨周圍壓痛,以膝眼最痛;
3、 膝關節功能基本不受影響,有時出現關節“假性絞鎖”;
4、 髕骨研磨試驗陽性,有摩擦音和疼痛感;
5、 少數出現膝關節積液,浮髕試驗陽性;
6、 X光顯示髕骨上下邊緣增生。硬化,有時存在“關節鼠”。
(二)膝關節骨性關節病
本病又名肥大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或增大性關節炎等,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其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和關節韌帶附著處骨質增生形成骨贅,從而引起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
〔引起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常見因素〕
1、 膝關節外傷,骨折后遺癥;
2、 膝關節勞損,如長期蹲位或站位工作者;
3、 膝關節感受風寒濕邪;
4、 先天性畸形,如“O”形腿、“X”形腿等。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常見癥狀〕
膝關節酸痛、脹痛。晨起后開始活動時或久坐起立開始行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后好轉,叫“起步痛”;但活動增多或負重時又加重,具有痛-輕-痛的規律。另一特點是“負重痛”,病人常自訴騎自行車時膝部不痛,而在上下樓梯或擔提重物時出現疼痛,這是由于加重了膝關節負荷所致。還有一特點是“休息痛”,即膝關節長時間處于某一體位靜止不動或夜間睡覺時疼痛,這是由于肢體靜止時肌肉較松弛,靜脈血液因缺乏及熱泵的推動作用而回流不暢,造成關節腔內壓力增高所致。
〔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診斷〕
1、 膝關節疼痛,其特點是初動疼痛加重,稍活動后減輕,行走過多疼痛又加重,上下樓疼痛加重;
2、 少數出現關節交鎖現象;
3、 膝關節腫脹或積液或出現膝內翻畸形;
4、 膝關節間隙壓痛,髕骨下極,膝內側間隙壓痛明顯;
5、 膝關節僵硬,功能受限,髕骨移動度差;髕骨研磨試驗陽性;
6、 X線顯示:關節間隙呈不勻稱狹窄,關節邊緣有骨刺或骨橋形成,有時可見游離體或軟骨下假囊腫。
〔膝關節病的治療與康復鍛煉〕
骨性關節病屬于中醫痹證,所以治療時應從整體角度考慮。根據臟腑理論,肝腎與筋骨的關系最密。腎以充養骨髓,肝以榮養筋骨。肝腎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形成“邪實正虛”:邪實,為淤血所阻,邪襲脈絡,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正虛,固腎虧虛,肝血不足。筋骨失堅,或過早過快的衰退,使關節極易遭受外邪的侵襲,形成骨性關節病。
1、 外用營養修復為代表的太乙山黑膏藥物,內服以益肝腎、祛風濕、舒筋活絡為主;治療以補肝、腎、祛風濕、活血通絡之藥為主;
2、 治療期間,禁止爬山、爬樓梯及高低不平的道路;
3、 治療期間不能鍛煉,以休養為主;
4、 疼痛緩解后。可逐漸加強膝關節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