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運動變化產生陰陽,白天為陽,夜晚為陰。陽則精明神聰;陰則幽潛淪匿。白天陽氣伸張,我們運動、工作、學習、思考,都是陽氣主事;夜晚陽氣收藏,要入靜安眠,不妄作勞,讓陽氣休息。陰極而陽,陽極而陰,生命狀態的日夜變化亦即天地陰陽的運動規律。順之則生,逆之則病。養生治病都需從此處著手。
二
我們的健康與生命皆受日月影響。日食或月食即是日月的異常變化,會出現天地氣機變動,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臟腑氣血津液的平衡,故需靜養,勿擾乎陽。再如,人體血脈于月圓之時格外充實,陽易上浮。平時肝火偏旺之人會出現頭腦撐脹、耳鳴目眩等不適。若恰逢經期,會導致月經增多、痛經、偏頭痛等不適。
一年四季當按時而至,按時而止,若出現不時之氣,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比如,春天當溫暖,若寒風凜冽,是冬氣未盡;若過于炎熱,是夏氣早至。肺主治節,即是一套調整機體適應四時氣候變化的系統,久病或虛弱之人若逢四季不時之氣,會導致肺主治節功能異常,則易患病。故每逢四時變化,需重視養肺。
自然界有風,風生萬物,風亦殺萬物;生命有氣,氣為生命之本,百病亦生于氣。在外為風,在生命則為氣,其本一也。在春為暖風,生生不已;在秋凜冽肅殺,使生命凋零。應之于人,而有氣的升降浮沉。學習中醫需觀察天地自然現象,從風的動靜以悟生命中氣的變化,從而使生命與自然和諧統一,此即養生之道。
天地為萬物之大主,生長化收藏,天地之行也。人居天地之間,得天地之氣而有此生,順天地則健康,逆之同災害生。雖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天地亦有情,呵護我們百年之壽命。生病即是逆了天地自然規律,若只是怨天尤人,而不知感恩天地,則其病必難康復。需知:天地何嘗負人,人但負天地耳。
時近立冬,最近數天因斯布魯克大風肆虐,陰云密布。金氣主時,陽氣當斂當收,奈何天地之間亦有不正之氣,金不制木而風氣流行。臨床工作中我發現不少人出現頭痛、身痛,有些癥狀尚且穩定的患者亦因風動而痛作。風氣主動,于人體應于筋,風邪夾寒而外入,最是傷人筋骨。凡諸疼痛,我皆針陽陵泉及懸鐘穴。
四時各有陰陽升降:春夏陽氣升,陰氣降;秋冬陰氣升,陽氣降。人居天地之間,春夏養陽,是養陽氣的升發,人體陽氣要隨春夏升起來,因此要用溫陽升陽的方法,需桂枝、黃芪之屬;秋冬養陰,是養陰氣的升發,人體陰氣要隨秋冬升起來,(陰氣升則陽氣降,本是一回事),故需斂陽潛陽,需生石膏、熟地之類。
從小雪開始,六氣變為太陽寒水;四季亦屬冬天,此時由腎主時。腎為水臟,內含先天精氣,化為腎陰腎陽。冬天需養腎,養腎即是滋養腎陰,并斂藏腎陽。二者其實是一回事:腎陰充足則陽氣易于斂藏,陽氣斂藏又有助于腎陰充足。善養腎者,生活飲食起居等行為皆當合于冬天的特點,不妄動、妄耗、妄浮陽氣。
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動,人氣亦應之。此時最好清淡飲食,早休息,勿過勞累思慮,保持心情舒暢,最忌熬夜,并忌怨恨惱怒煩五毒內擾。不建議節氣時濫服補藥,以清養最好,休息為主。若逢節氣而發病,不管是何病,多與肺失宣降有關(因肺主治節,協調身體與天地氣機的平衡),一般不需驟補,當以調養為法。
養生需時時考慮“天人合一”這一規律。比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二至天地陰陽轉化,在人則其氣甚弱,如草木萌生,易被戕伐。此時勿犯色戒,以免傷損正氣,導致精神與體力下降。推之,滿月及晦月亦屬陰陽轉換之時,同樣需靜養,并忌房室。年輕人正氣尚旺,偶爾犯戒亦無所不適,但病人卻極需注意。
正逢大雪時節,按十二消息卦此時應之為坤卦。坤為純陰,陽氣斂藏而不外泄。養生之道在于順應自然規律,以靜、斂為主,而不要妄動、升浮。靜則陽氣不妄動;斂而陽氣不升浮。故當減少體育運動,慎勿房事。若不知持養,肆意消耗陽氣,一旦顴紅面赤,即是相火妄動而升浮之兆,需急急服烏梅固本湯收之斂之。
三
早晨太陽升起來,陽氣亦向上升浮。人經過一晚上的休息,上午往往精力充沛,思維敏捷。但有的人喜歡上午睡覺,這是逆反了天地規律。上午7點到9點是胃經當令,9點到11點是脾經當令,脾胃屬中焦,若中焦陽氣不足,或被寒濕蒙蔽,則陽氣升不起來,上午就會精神不振,甚至喜睡。治本之法在于溫養中焦陽氣。
中年之后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素食有利于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泄,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天地不斷地往復運動而產生日月年等的周期變化,人居天地之間,亦必然要受到天地周期規律的影響而出現氣血陰陽的盛衰變化。太陽朝升夕降是為一天,月圓月缺是為一月,春夏秋冬是為一年,這是與健康最為相關的三個周期,我們的生理及病理變化皆受其影響。時間最短的是日周期,也是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周期。
董洪濤中醫微博集(三)
〔辨病〕
一
有時證屬寒熱錯雜,用寒則熱減而寒反加重;用熱則寒減而熱卻熾盛。此時可用酸,仲景有烏梅丸,即是此法的代表,把苦寒與辛溫融為一體,以酸引導,則其病可治。我常喜用烏梅白糖湯加味,烏梅酸斂外浮之火,白糖健中補正。且酸甘相合,能養木氣,又補中氣,土和則升降樞機得運,木調而寒熱可趨歸于平衡。
外感邪氣,正邪交爭,發為高燒。有時邪氣偏盛,正顯不足,雖然暫時汗出燒退,但移時其燒又起。這時一定要堅定信念,繼續扶正,讓正氣去自動抗邪。千萬不要因燒又起而心中疑惑,一旦選擇了掛水,則好不容易扶起的正氣又被傷掉,實在可惜。掛水退燒的效果其實并不理想,遠不如湯藥與針灸配合,更能速效。
中醫經典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司外揣內,司內揣外”,這個觀點強調了人體的內外統一性。人體內外之間有經絡相聯系,內則屬絡于臟腑,外則聯系于皮膚及肢節。因此,善醫者觀察肌表的各種異常反應可以診斷內臟的疾病,推之,外在的反應點亦往往是治療點。重視這些反應點對于診斷與治療皆有益處。
臨證需診脈,脈診的目的在于探察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有何異動,從而診斷病情。一般情況下,脈一定要與身體的健康狀況相應。比如,年老體弱之人其脈當沉弱,若反浮大,即是逆;再如,年輕人四肢肌肉健壯,其脈當浮滑有力,若反沉軟,即是逆。知其脈逆則可以判斷臟腑虛實、氣血盛衰,從而為治療選擇方向。
某男病人因體胖來減肥,診其脈右關弦,針后其弦消失。自述胃脘部常有堵脹的感覺,針后立見緩解,再針其體重即開始下降,食欲亦隨之減少。我診治過不少雜病患者,初診時有弦脈,針后其弦消失,而諸不適頓減。分析其原因,弦脈屬氣血阻滯,氣機不通,百病由是而作。針灸能通暢氣血,當然可以消除弦脈。
一女病人患失眠兩個月,伴汗多,脈細弦。針中脘、下脘、天樞以和中;百會、印堂以斂陽;內關、神門、陰郄以養心;太沖疏肝;復溜止汗。二診時自述,診后開車回家,路上就開始想睡,到家門口尚未進家門,先躺在門口的躺椅上沉沉地睡了兩個小時。再診其脈弦已消失,汗亦大減。病人對針灸的速效嘆為觀止。
若體內有瘀血阻滯,其病癥不一定表現在局部,可能會出現在遠端。比如足陽明胃經小腿部位見青筋,病人可能會有頭痛、失眠、頭暈、精神障礙、心臟病、胃脘痛、膝痛、肩痛等等。醫者需多觀察病人的周身肌膚,查其血絡,盡量刺去其血,對于改善體質,緩解癥狀都有助益。尤其是夏天刺血,既方便,又有實效。
有人晨起就咳嗽,朝則為春。肝屬木,于四季旺于春,于一日旺于晨。清晨之時,肝氣最旺,因此凡于清晨定時發病的多與肝相關。比如清晨咳喘當屬肝火犯肺;清晨心痛與肝火沖心相關;清晨腹瀉則為肝氣乘脾;清晨抽筋屬肝經自病,等等。以“天人相應”理論為指導,諸如此類按固定時辰發病的都可做如此分析。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并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人身陽氣即是生命,陽氣旺則生命力強;陽氣弱則生命力差。周身陽氣合則為一陽,分則為五臟,五臟各有陽氣,五臟陽氣充足,則健康無病。而五臟陽氣若一處有所不同,即表現為不同的癥狀。簡要言之,心陽虛則精神不足;肺陽虛則反復外感;脾陽虛則腹瀉腹痛;腎陽虛則腰酸膝冷;肝陽虛則面色青白。
二
我臨床觀察到,不少腹部肥胖的病人都有右關脈弦滯感。分析其原因:右關脈對應于脾胃中焦部位,若中焦氣機阻滯,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水飲因而積聚于腹部,形成肥胖。若針灸后右關脈弦滯消失,往往開始出現明顯的減肥效果。這是因為脾氣左升,胃氣右降,中焦氣機宣暢,則邪濁水飲等自然排出體外。
李可老中醫認為:一切肥胖皆是寒濕瘀濁堆積而成。在我看來,陽虛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胖子多屬陽虛體質:陽虛不能化氣,則陰濁內滯,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會影響陽氣的宣暢,出現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中風、腫瘤等疾病。因此說,扶陽是治療肥胖的根本原則,陽氣一足,則陰濁自散。
風為自然現象,氣之流動即成風。風之和者,如春風能生萬物;風之疾者,如秋風能掃萬物。生命離不開氣的運動,若氣機流動和暢,則血脈通利、經絡舒暢、臟腑協調,此為氣能養人;若氣流過疾,則上犯高巔,中催臟腑,下損筋骨,善行數變,為患極大,是為風邪,成百病之長。因此,善診者需重視辨風及治風。
我治療腫瘤,察色按脈,首先判斷病人的胃氣盛衰。胃屬土,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尚存則后天有養,即使病情兇險,亦可不懼;若胃氣潰敗,則水谷難入,根本已失,生機絕滅。治腫瘤如此,治其他小病輕病亦需顧護胃氣。不管有何癥狀,不管是針灸還是湯藥,治法首在養胃和中。此是取效的第一要義。
有的病人下腹及下肢畏寒,只上半身汗出,這是因為陰寒凝滯于體內,寒邪屬陰而趨下,會積聚到身體的下半部分,寒性收引,則衛氣斂閉,故無汗而畏寒;寒積于下則陽氣被迫上浮,陽氣引起營陰而外泄,故上半身汗出。治法:寒積于腰者,宜腎著湯;寒積于下肢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若能配合溫灸關元穴更好。
有人問:運動后為什么只有下半身出汗,而上身很難出汗?這是寒邪滯于上半身。寒性收引,會影響營衛功能,導致衛氣收斂過度,營陰不能外泄,自然無汗。總之,周身任何一處若有寒氣,則此處不會出汗。我臨床觀察到,牛皮癬發作的部位往往無汗,由此可以推斷其病機,當是寒邪郁滯于皮下,其治法亦當汗之。
何為汗?陽加于陰謂之汗。陽氣維系著人體正常的津液貯存及其生理功能,當劇烈運動或天氣炎熱時,陽氣升發,蒸騰陰津排出體外,即是汗。這是正常的汗液排泄。自汗、盜汗、戰汗等病理性汗出也都是陽氣擾動津液的結果。有人特別愛出汗,這是陽氣內擾,營陰外泄的反應。其正確的治法亦當在斂陽并調和營衛。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泄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于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于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于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有人問,后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么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濕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針刺能通陽,因此,凡陽氣不到之處,都可針刺局部以引動陽氣到達此處。況且,還可用灸法以扶陽。針灸合用,陽氣宣暢,陰霾自散。
陽氣能固攝陰津。若周身一處陽虛失于固攝,則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養陽。陽加于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癥的本質。推之,汗癥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三
一腫瘤患者曾在某名醫處面診,服其方即胃痛、胃脹、嘔吐。觀其方,皆是寒涼攻逐之品。我跟病人說,治病要先扶正氣,正氣充足了才能攻邪。否則,濫用攻伐,最容易傷損胃氣。而一旦胃氣受損,則病邪立見熾盛。因此,高明的中醫絕不會只治病而不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保住正氣,才是治本。
有毛的動物如狗、鹿、豬、羊等多有體臭,魚則有腥味,臭與腥味皆是陽氣的味道。陽氣越旺,其味越重。人身亦如此,白人內火旺,其體臭亦重。推之,腋臭的人多屬內熱體質,熱氣郁滯而不宣,久而化火,其味即臭。因此說,汗味重的人往往體熱,汗味輕則其體質亦偏寒。中醫講究四診合參,聞法亦不可偏廢。
有的人在兩脅處能看到紅色的小細血絡,成片分布。這是陽明、少陽與厥陰的經絡不通,血瘀于皮下的反應。可用細注射針頭挑刺其血絡,出血如豆大,多挑幾處,再在局部拔罐,最初往往能出血盈罐。每周可治療一次,數次后其出血漸少,血絡亦漸消。我治過不少此類病人,隨著血絡的減少,其周身癥狀亦漸緩解。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觀察不少痰濕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對于不明原因的發熱,有時不必一定要找到病因,直接用中醫辨證用方,亦頗多良效。若邪在三陽,我常用柴胡桂枝湯合白虎加人參湯,解三陽之邪滯,可加銀花、連翹以加強清熱之功,或加麻黃以開太陽,配合生石膏更有解熱之功;在厥陰則用當歸四逆湯;在少陰則用四逆湯;在太陰則用補中益氣湯,隨證加減。
有人體檢發現膽結石,擔心會導致疼痛,要求手術。我跟病人說,膽結石是身體自我調理的反應。若一段時間過吃油膩、煎炸等食物,體內濕熱痰濁易于郁積為患。機體會自動把這些濕熱痰濁積聚成結石存放起來。以后等機體陽氣充足了再慢慢把它氣化掉。因此,結石能發作也能自動消失。況且,濫做手術后患很大。
受天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是有節律的,而且每天、每月、每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節律。每天有白晝夜晚;每月有月圓月晦;每年有四時更替,因此各有其正弦波變化規律。由此說,生命是動態的,生理與病理也是動態的。比如,偶然體檢發現有腫瘤,并不意味著真正患癌,過一陣子再查可能又沒有了,其道理即在于此。
我臨床觀察到,一些大病重癥在康復的過程中,會在四肢的循經某處出現濕疹,或水泡,或紅疹。比如,腦瘤會在小腿后的太陽經出現手掌大的一片濕疹,若按濕疹治則久治不愈,當腦瘤消失,即疹亦自動消失;腎病會在足內側的然谷或足底的涌泉一帶出現紅疹,即是熱毒自腎經排出的反應,伴隨著紅疹,腎病漸解。
經過正確的治療后,病情康復的過程各有不同。有的會反復出現排邪反應,或出疹,或發燒,隨著排邪反應,其病情漸解;有的雖見好轉,但癥狀會反復發作,但每次發作的程度都較以前緩解一些;有的會一路好轉,竟然無任何反復就直接康復了。之所以過程不同,大概由于體質、感邪輕重、部位、性質各有不同吧。
有某腫瘤患者邊服西藥邊反復檢查,希望能看到病情好轉,檢查結果卻每每不盡如人意。我說,若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腫瘤體質,指望反復檢查來獲得病情緩解,不過是緣木求魚。再說,即使指標偶爾好轉,亦不過聊以心里安慰而已。關鍵還在于重視養生,舒暢心情,調理起居,并配合積極有效的治療,以助陽氣宣通。
四
有人體檢發現腫瘤,但自認為不該患癌,于是再檢查,最終發現果然沒有腫瘤。是體檢的機器不準確嗎?我認為不是。機器都是一樣的,只會忠實地記錄機體的生理與病情指標。我們的生命節律存在著一定的變化規律,在某個特定的時候體內某處可能會積蓄一些代謝產物,但過一段時間后機體又會自動把它清除掉。
若體檢偶然發現有腫瘤,我們應該淡定。受天文、氣候、飲食、精神、情緒、起居以及服藥等各種原因的影響,有時機體會暫時把某些代謝出來的痰濁瘀血水飲熱毒等收集起來,聚成包塊,存放于機體的某處,等陽氣充足了再慢慢地把它氣化掉。因此,這個包塊可能是一過性的,過段時間又會莫名其妙地自動消失掉。
生命活動是正弦波動的,且年月日各有其波動規律。作為病人,要充分理解這個生命波動規律,這樣才不會被偶然發現的檢查結果所嚇到。再如,憤怒后會血壓升高;天熱會體溫略高;久站后會下肢水腫;過度勞累會血糖降低,等等,都不是病,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一過性代謝反應。同理,其他大病亦當做如是觀。
某女病人因胸部扯痛,B超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伴有鈣化點,聽人說要排除腫瘤,病人于是反復檢查,越檢查越是憂慮不安。有醫建議做活檢,有醫建議直接手術切除。我傾向于不妨先保守治療,通過針灸或湯藥緩解疼痛,并有助于氣化腫塊。但病人擔心,針刺萬一導致腫瘤擴散怎么辦?于是焦慮苦悶,彷徨不安。
機體是活的,因此會不斷排出代謝中的濁毒。有時會把這些濁毒聚積成塊,臨時存放于身體的某處,過段時間等陽氣充足了再慢慢地把它移走,或排出,或氣化。那么,什么樣的體質會容易出現濁毒積聚呢?我傾向于認為寒邪是最重要的原因。寒能傷陽,并能阻滯氣機,最終導致水飲痰濕瘀血濁毒等代謝產物留滯。
某位病人來診,自述久經中西醫診治,服藥無數,卻了無寸效。西醫查不出病因,診為精神病,但病人不肯服西藥。問其所服中藥,多是桂枝、防風、白術、黃芪之類。問其癥:易疲勞,精神差,出汗多,怕冷,易感冒,天熱亦要穿兩件衣服,胸悶,心慌。查其舌,苔黃厚膩。此溫膽湯證,以此方合半夏厚樸湯治之。
生命有陽氣,若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濕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等。若檢查發現此類東西,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一旦陽氣充足了,氣化功能加強,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
某病人血脂升高,我用湯藥加針灸為之調理,囑忌油膩辛辣,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病人卻反復去檢測血脂,想看到指標的變化。我跟病人說,血脂的升高是元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的反應。反復檢查并不能幫助您恢復健康,反而會增加您的憂慮。況且,您越是擔心、憂慮,越容易導致氣血失暢,反會加重病情。
有的人足內踝至大趾跖趾關節之間的皮膚呈暗黑色。黑色為腎所主,正常情況下除毛發外,腎色不能外露,否則即是陽氣不通而水氣外浮。我常針太白、公孫、然谷、太溪、三陰交,往往數次后其顏色即大見好轉。周身凡一處見有皮膚黑色,即一處陽氣不宣通。可以局部取穴,配合針刺太溪,為腎經原穴,能斂腎水。
有的人年輕時皮膚紅潤,中年或老年后出現不少顏色改變,如黑痣、紅痣、暗斑、黃褐斑等等。黑為腎之色,黑痣是腎色外露了;紅為木火之色,紅痣是肝之熱毒透出;諸斑都是體內代謝出來的痰飲濁毒未能排出體外,反郁滯于皮下而成斑。“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觀察皮膚的顏色改變,即可判斷臟腑的陰陽虛實。
五
現近仲秋時節,南寧天氣炎熱。我觀察到不少人出現痰熱或濕熱體質,舌苔黃厚,舌邊尖紅。分析其病因,或天熱而過食寒涼,中焦陽虛致濕濁內生,濕聚則生痰;或肝郁傷脾,中虛而濕滯;或病后調護失當,過食油膩滋補,以致生濕生痰;或外感濕熱邪氣,邪滯中焦。凡此種種,皆可用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
中醫反復強調風邪傷人的危害,因此,要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春天亦有料峭的寒風,炎夏貪涼吹風最易侵襲肌表,避風如避矢石。矢石速度極快,風之襲人亦如此。有病人描述自己在空調底下稍呆了幾秒鐘,寒風已經侵入,頓時覺得周身如入冰窖,極為難受。風之傷人,其癥百端,按脈處方,首在祛風。
有病人舌苔黃厚,舌邊尖紅,證屬濕熱,癥見煩躁失眠。近日復診時告知,自己平時習慣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并說黃芪補氣,聽人家講喝黃芪對健康有好處。我跟病人說,您的身體已經是濕熱內滯了,清熱除濕尚且來不及,怎么能再用補氣藥去滯塞住呢。推之,若不能請明醫面診,不建議病人自服各種保健品及補藥。
腫瘤基因檢測技術越來越普及,的確可以做出遺傳性腫瘤的基因診斷。但腫瘤是生活方式的疾病,80%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早期發現固然可以早期治療,但生活方式不改變,仍無益于康復。且有病人因發現腫瘤而心生恐懼,反會陷入苦惱、焦慮、絕望之中。如此來說,這些心理不堅強的人可能因此而更快失去健康。
有病人來診時自述,其有甲狀腺增生、肝囊腫、肝血管瘤、子宮肌瘤等等,問先治哪個。我的觀點,之所以會生出這許多腫塊,是因為機體陽氣不宣通了,導致痰濁水飲瘀血等積滯于身體各處。中醫重視治本,以宣通周身陽氣為主處方,輔以或化痰飲,或祛濕濁,或理血瘀,一旦體質完全改變,周身諸瘤都會消散。
近些年來,患中風、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病證的患者的年齡越來越低,為什么?元氣不足了。其原因可能與長期不健康的生活起居、飲食、環境、壓力、藥物等諸多因素暗耗元氣有關。元氣如同大樹的根,元氣虛了,人就容易患病。所謂“大風吹倒無根樹,傷寒偏死下虛人”,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人怕熱,有的人怕冷,怕熱的人并非陽氣太多,怕冷的也并非陰精太旺。冬天開暖氣時有的人會咽干,自認為是空氣太燥,要在屋子里加濕,豈不知在靠近沙漠等干燥地方生活的人們并不會咽干。有的人天熱則失眠,可是孩子在熱天里照樣安眠。歸根結底,這些都不是環境、氣候的錯,是自己的元氣不足了。
我們的身體隨著天文、季節、情緒、飲食等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比如,滿月則經量多,月晦則經量少;夏天則汗多,冬則汗少;大怒則血壓升高;大恐而小便失禁;處于吵鬧的環境則心煩;立于高山之巔則神怡;吃飽則思睡,餓則手足乏力,等等。這些都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不用治療,其實,不少所謂的病也是如此。
或問:老人手掌長期發紅是什么原因?左右脈也都浮而有力,需要治療嗎?人的一生可按五行分析,少兒時屬木,陽氣升發,脈弦浮;青壯年時屬火,陽氣外散,脈浮大;老年則屬金,陽氣內斂,脈沉緩。若老年人陽氣不收斂而反外浮,則手掌易見發紅,這是陽氣外泄的征象。此時需用湯藥或針灸以助斂藏相火方好。
若不能確診,便不能治療,因此,西醫治病一定先要確診,然后用藥。從中醫來看,辨證即是確診,中醫有八綱、臟腑、氣血津液、衛氣營血、三焦、六經等多種辨證方法,都可以“確診”病情。有人擔心,若不經西醫確診而直接中醫治療,是會耽誤病情的。試問,當前這么多的慢性病癥,西醫倒是確診了,然后呢?
六
頭發是死的還是活的?頭發看上去似乎是已經干枯了的,但卻是活的。頭發得腎之余氣,每時每刻都在生長變化,有人因悲傷而一夜白頭,是悲的情緒損傷了氣血,導致頭發突然失去滋潤;頭發分叉是肝腎陰虛的結果。再者,年輕人的頭發往往光澤明潤;而虛損之人則干枯無華。因此,觀察頭發可以診斷健康狀態。
指甲是一個微型的健康顯示器。其顏色、紋路、光滑度、月牙等都透露著健康狀況。肝主筋,指甲為筋之余,因此,指甲得肝氣而生。指甲出現任何形態或顏色的異常變化,如斷裂、剝離、變色、紋路改變等,多責之于肝。比如,有的人指甲見許多縱紋,此即為長期心理壓力過大,導致肝氣失于疏泄,不能榮養指甲。
小兒遺尿其病機分析:小兒體質屬稚陰稚陽,陰陽易失平衡。或先天腎陰不足,或小兒發育遲緩,導致陰虧于下,則陽動于上。在白天則見煩躁、多動;在夜晚則多夢,且夢中小便失禁。治本之道,當涵養腎陰,兼斂浮陽。六味地黃丸合封髓丹為主方,合澀尿止遺諸藥。又醋調吳茱萸肉桂粉外敷涌泉穴,可引陽入陰。
一年輕男病人于一年前因疲乏而檢查,發現腎上腺素水平低,醫生注射了兩針腎上腺素,之后竟出現眼花、幻覺,又送去精神病醫院服抗精神病藥物,結果體重上升了20公斤。現抑郁漸加重而來診。中氣為后天之本,任何治療手段若傷損中氣,或脾虛而濕滯,導致肥胖;或中焦樞機失司,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有的人身高體壯,看似陽氣健旺,診其脈卻軟而小,此為外實而內虛。陽氣發泄則形偉體豐,內陽不足則脈得軟小。或許病人沒有任何不適,但需防陽脫之變。治此需以健運脾土為主,兼溫養下元,漸可使陽氣內收。可針灸三脘穴以振奮中氣,溫灸神闕或關元以發動下焦元氣。先后天之本各司其責,則陰陽自可平衡。
我曾在某西醫院ICU會診一老年患者,肺癌術后一個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體越來越虛弱。為防止病人躁動,醫生反復用鎮靜劑,見病人生機漸失,應家屬要求試試中醫。診其脈沉弱無力,四肢蒼白無華,所幸足太溪脈尚可。這是陽氣衰微,神識無所歸依了。即處以重劑扶陽抑陰湯藥,并囑停鎮靜劑,三劑而蘇醒。
針灸之后,除病情趨向好轉之外,病人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尋常的反應:哭泣,莫名其妙,不能自止,這是肝郁得以疏泄的反應;屁多,這是胃腸陽氣健旺,濁氣得以排出;身體或輕浮或沉重感,這是陽氣宣暢,氣脈貫通之后,機體感官的特異感覺;留針閉目時能看到彩色,這是陽氣宣暢于眼睛,神光外露的自然反應。
若胖人腰痛,醫者當仔細檢查其腰五、骶一一帶,往往能于皮下找到數粒脂肪塊。此為寒滯腰骶,陽氣不宣暢,陰霾濁毒凝滯,聚而成塊,當以滯針法強通之(其法:醫者持長針單向搓轉針柄,使肌纖維適度纏繞針體,利用肌纖維的牽拉刺激激發經氣運行,加強針感,加速氣至病所),或配合局部拔罐,以開其滯塞。
針刺后若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需辨證分析。比如,胃脘積食針瀉三脘、章門、足三里,胃脘突然出現刺痛,或痛至兩脅;平素偏頭痛史,針刺懸厘、足臨泣,其痛突然加重;中風后遺癥長針透刺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太沖,完全無感覺的下肢漸覺疼痛。這些都是針刺激發經氣的祛邪反應,正邪交爭,故出現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