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國傳統醫學
傳承中醫艾灸文化
讓更多人遠離濫用抗生素
??如果把人體的陽氣算作100
??人從出生到死亡
??就是陽氣從100到0的過程
??故而養生貴在保養陽氣,強壯陽氣。
為什么人增一分陽氣,就多一分壽命呢?
中醫認為,人類從出生到成長再到衰老的過程,就是陽氣減少、陰氣增加的過程,所以,增強陽氣就能延緩衰老。
俗語常說“人活一口氣”,這里的氣指的就是陽氣,人有陽氣,才能夠維持身體各個器官的運轉,以支撐人的生命;陽氣沒了,人也就失去生命了。
陽氣是指元氣、正氣,是安身立命之本。
《黃帝內經》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扁鵲心書》中也說:“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
這些中醫典籍都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陽氣不足,壽命肯定不會太長。
古人把嬰兒稱為“純陽之體”,這是因為每個人剛生下來時,陽氣都很充足,而且很少有疾病。
老子曾經說過,嬰兒雖然筋骨柔弱,但是可以緊緊地抓住小物件,這是他陽氣旺盛的表現;嬰兒出生后經常號哭不止,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陽氣暢通的表現。
家里有小孩子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孩子很多時候并不像他們外表看起來那么柔弱,而且他們的某些表現常常令大人們也會感到不可思議:
1.不怕冷
小孩子全身就像一個小火爐一樣,蘊藏了無盡的熱量,無論冬天下多大的雪,他在雪地上玩起來都不覺得冷。
2.特別愛笑
高興是人體陽氣充足的表現,據統計,孩子平均一天要笑170次,他們的笑是發自內心的。這種笑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以至于成年人看到孩子笑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笑起來。
3.精力旺盛,能折騰
孩子連續玩上一整天都不覺得疲勞,陪著玩的大人卻往往先扛不住了。
“陽氣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藥”、“養生治病首要扶陽”、“80%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陽氣若足千年壽”……在熱銷的養生保健書籍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
確實,陽氣對人體至關重要,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若天上沒了太陽,地上就沒有生命;人若沒有陽氣,生命就會停止。
人的壽夭就要落實在陽氣上面, 長壽的人往往是陽氣足的,相反,若陽失其所,則有折壽短命之虞。
我們的身體壯不壯實,能不能抵御外邪的侵襲,就要看這個陽的衛外作用。
衛外是陽氣的其中一個作用,意思是陽氣有防御和抵御疾病的作用。
人正是依靠著這股陽氣的推動和溫煦、蒸騰與生發功能,才得以讓體內的血液流通和運行全身,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肌肉皮毛。
正所謂“陽氣在人在,陽氣無人亡”,這就是為什么中醫稱“氣為血之帥”,這一個“帥”字便足以說明陽氣的重要性。
陽氣不足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現代人享受著越來越舒適的生活,品嘗著越來越豐富的飲食,卻忽略了這些“享受”帶給身體的變化。
例如: 空調的廣泛使用,屏蔽了自然的溫度; 愛美心理的驅使下,部分女性穿衣服越來越露、透、薄,露臍裝、超短裙紛紛登場; 在寒冷的冬天,部分人還吃起了清署解熱的西瓜等各種反季節水果和蔬菜,喝著寒氣沖天的冰鎮飲料; 食用大量性寒的食物和海水產品;…… 這些“習慣”正侵蝕著人們的陽氣,損害著身體健康。
部分人非時作息,陽不歸根,經常熬夜。熬夜和睡眠不足是最傷陽氣的,因為人體的各項器官都是要好好的休息,晚上的睡眠就是為了它們能夠得到足夠的滋養和補充,從而生陽氣,資滋養人,而一旦熬夜,身體的陽氣就會被耗掉,不僅傷身,還傷神。
現代人工作繁忙、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煩惱也增多。《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很多人不僅夜以繼日地工作,而且心情很煩、心理壓力很大。
“陽氣者,煩勞則張”,所謂張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陽氣應該內收,應該回歸本位。一煩勞陽氣就不能歸位,就會慢慢耗散。
平時想得太多、思慮太重,而且這樣的情感多是負面的,思慮過多會讓整個人顯得陰郁、消極甚至冰冷。
按照中醫理論,思慮過度是傷脾的,脾虛之后氣血生化就失去了源泉,逐漸導致氣血虛,直至陽虛。
夫妻之間的房事不節會導致身體虛弱,從而導致男人身體陽氣的虧損,造成體質的下降和衰弱,房事不節使人的腎精虧虛,精虧則難于固攝陽氣,導致腎陽虧損。
生活中對于年輕人久坐非常的常見,不管是上班期間,還是在平時的休息中,都喜歡長期坐著。這時候可能不知道,久坐會使氣血不暢,導致肌肉變得僵硬酸痛,萎縮,出現下肢浮腫的現象。
在中醫認為久坐傷肉還傷脾胃陽氣,脾主四肢肌肉,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可以將無形之氣轉化為有形之血。當脾受到傷害時,人的陽氣的也會受到損傷。
人體的陽氣會不停的外泄,因此就需要人們不停的補充,調理,來增加自己的陽氣。
《黃帝內經·靈樞》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所以中醫認為:如果人的陽氣得不到細心呵護,被任意耗損,不僅會誘發疾病,嚴重者還會危及生命。
⊙版權聲明:文章部分內容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xjaiaitie@sina.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可兒 (微信號:1899918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