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手顫:撥動手少心經的少海穴,可治手顫。
位置: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手麻:按揉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穴,可治手麻,若配以心包經的內關穴同時使用,效果更佳。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手指端或腳趾端麻木:揉腎經的復溜穴。
位置:足踝尖與跟腱后緣之間向上約三指,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
手麻、胳膊麻、胳膊肘痛、食指痛:揉胃經條口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8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頭部發麻、發木:點按頭維穴
位置: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距神庭4.5寸。
頭部發麻、發木這些情況就是腦供血不足。因為血液是由心臟發出,攜帶氧氣到全身各部位,氧經過燃燒后,才能產生熱能,頭部才能供給充足,手腳才會溫暖。
一旦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影響血液運行輸送,造成頭部發悶、失眠健忘,甚至麻木神經麻痹,手腳冰冷的...而很多穴都是給腦供血的。
所以腦供血不足手腳冰冷又和心臟血管有很大的關系。可以經常點按頭維穴,然后經常揉一揉條口穴。還可以每天拿10個手指肚梳頭。
帕金森:多揉太沖穴和地筋穴
太沖穴位置: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地筋穴位置:將腳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會發現一條硬筋會從腳底浮現出來。
凡是顫動的癥狀都跟肝有關系。可以多揉太沖到行間,還有地筋以及腎經上的穴位。但要想效果長久的話,還是要從腎經上來打通。
面部神經麻痹(面癱):揉聽會穴
位置:位于耳屏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中醫一般講是風證,但這種說法很籠統,其實就是人體血少了,上不來了,如果氣血能過來,就不會麻痹了。
中醫有句話叫“血行風自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膽經的聽會穴既然能把聽力聚集到這里,也就能把氣血調動、聚集到穴位這塊兒,那么平時多揉聽會穴,就是把氣血引到面部來的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
一旦氣血充足,不光耳朵能聽見,面部神經麻痹的問題也能解決。
面部神經麻痹:揉大腸經的偏歷穴
位置:兩手虎口相交,中指在手臂上所點處就是偏歷穴。位于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
它有兩大功能,其一是治療和預防面部神經麻痹和預防腦中風;其二是利水消腫。
平常有前列腺、泌尿系統感染的人,一定要堅持揉這個穴,要撥動著揉,揉時會發現有好多硬的亂筋在里面,把它們揉松揉散就好了。
手沒勁:敲打膽經,就是敲打風市穴和它下邊的中瀆穴。
風市穴位置: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水平線上9寸(當髕底水平線上7寸)。或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體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中瀆穴位置: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在腘橫紋上7寸(在髕底上5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可以從環跳穴以下開始敲到中瀆穴,沒事坐到那兒就可以敲。
胳膊腫痛,抬不起來:揉心包經上的天池穴、天泉穴,這兩個穴位都是治四肢不舉的。
手心發熱、手心出汗:揉小腸經的前谷穴
位置:從少澤穴沿著小腸經往小指根上推,推到有一塊骨頭處推不動了,卡住的這個點就是前谷穴。
手麻、頸椎壓迫癥,手不能握物、攥東西沒勁、記性不好、老愛忘事:這些病都是正氣不足造成的,揉小腸經的支正穴。
位置:它在腕背橫紋上5寸(四橫指加兩個大拇指的寬度),不在骨頭上,在骨頭下邊往內側一點的骨縫當中。
四肢沉重,跟灌了鉛似的,也可能是心臟的氣血不足,不能供應到四肢。揉心經的通里穴。
位置:通里穴在腕橫紋上一寸處。緊挨著靈道,下面還有陰郄穴和神門穴。因為它們挨得近,所以揉的時候,沒必要非得找通里。
提示:
如果揉旁邊的靈道更敏感,那就多揉靈道;而揉陰郄時特別敏感,就多揉陰郄。這幾個穴位就像兄弟姐妹一樣,雖然各自有側重,但總的功用都是調節人的情志和心臟本源疾病的。
四肢麻木,掐按手少陽三焦經的中渚穴來調治
位置:在手背側,四、五掌骨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