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至2019年近15年的時間,“頸椎病”發病率極多,上至少年下至老年人,“頸椎病”這個病名可謂家喻戶曉。那么,為什么頸椎病發病率這么多?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頸椎病?很多人都很迷茫。為了讓更多的人詳細了解頸椎病詳情,本人出于解惑的目的,讓更多的人了解“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尤其是這樣那樣的病癥表現?到底是頸椎骨還是頸部軟組織的病因,我們都知道,“萬病皆有因,醫病得知因”才能對癥調理。因此,為了讓已經患有“頸椎病”的患者在求醫過程中少走冤枉路,同時,也告誡人們怎樣預防“頸椎病”。
一、頸部(脖子)
首先,人的脖子是由頸、項、椎體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有肌肉、肌腱、筋膜、韌帶;豐富的動脈、靜脈血管;神經、淋巴等。
當脖子有哪些不舒服的時候,是脖子軟組織的病因?還是頸椎骨的病因?還是椎管狹窄的病因?比方說:有的人自己都知道是脖子肌肉、筋經難受,那就不能往“頸椎骨”上靠。有的人是脖子后面正中間“頸椎骨”疼,用手按壓,沿著病灶部位下方呈放射性疼痛、麻木等,就不能往“頸部軟組織”上靠,所以,辨別病痛的病因及病癥表現的來源是非常重要的。
二、頸椎病發病原因
1、頸部(脖子)長時間感受大自然風、寒、濕之邪氣侵襲(空調、風扇)導致頸部血液微循環不暢。
2、頸部長期固定一個姿勢、長期低頭。
3、洗頭后不吹干濕著頭發睡覺(過去洗頭的次數也是有限的),夏天習慣把濕毛巾搭在脖子上。
4、晚上睡覺開風扇、空調,風、寒侵襲頸部導致氣血不暢,寒至血凝后產生的一系列病癥表現。
5、寒冷季節,不注意頸部保暖,(過去寒冷季節人們習慣于扎著圍脖,防止頸部受涼,連穿著的衣服都是高領的護著脖子,)
6、天氣寒涼季節,男士、女士騎摩托車或電瓶車不帶頭盔等。
以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日久成疾”。如:侵襲頸部的風、寒、濕之邪氣長時間滯留頸部,勢必影響“頸部”的血液循環不暢,逐漸會使“頸部”周圍筋經黏連,氣血不通而形成各種各樣的病癥表現。
備注:
人的頸部是很脆弱的器官,人體有十二對經絡、有六對經絡經過頸部,加上任脈、督脈,經過脖子到達頭部。神經由大腦傳輸由上至下經過脖子傳輸到全身每個角落,人體的脈絡更是喜暖怕涼,夏天血液循環運行快速,冬天血液循環減緩。
患頸椎病的人,自己對照發病原因反思一下,不難明白這個道理。
三、頸椎病的病癥表現:
1、頸部活動有響聲、頸部僵硬、活動受限、頸部疼痛、頸部肌肉勞損、頸部肌肉萎縮、支撐頭部無力、怕涼等,個別患者頸部受熱則舒服。
2、長期頭暈、惡心(胃檢查無病因)、低頭就暈、眼睛干澀、腳底發飄、走路跑偏;后腦勺木、脹、痛、沉;臉麻、手指麻木等癥狀。
3、頸錐管狹窄壓迫神經,四肢麻木、四肢無力;錐體束征(大腦失去了對“腦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現的異常反射。)嚴重時頸部下方無知覺、大小便失禁等。
四、頸椎病各種類型的病癥表現解析:
1)“頸部肌肉勞損型”癥狀表現:
頸部長期感受風寒濕之邪氣侵襲,造成頸部血液微循環不暢,頸部肌肉及軟組織得不到正常血液濡養及頸部長期固定一個姿勢,造成頸部肌肉勞損、困乏、支撐頭部感覺脖子無力氣,脖子怕涼等。
2)“頸部筋經型”癥狀表現:
頸部寒涼、頸部兩側肌肉筋經僵硬、頸部兩側一邊筋長或筋短、緊僵難受、脖子活動受限甚至疼痛、個別怕風怕涼。血不養筋,頸部筋經出現黏連也會導致“背部”產生一系列的病痛,長期筋經失養會導致肌肉、肌腱、韌帶鈣化。
3)“頸動脈受壓型”癥狀表現:
屬于嚴重型頸椎病,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主要是因“頸動脈”供給頭部血液微循環不暢,造成大腦供血不足,使大腦缺氧,而產生的頭暈、惡心、缺血性耳鳴、走路跑偏、走路腳底發飄、脖子轉動或低頭都會暈,這種類型患者,因“久治不愈”會導致一種“抑郁”,但是,這種“抑郁”在癥狀痊愈后,“抑郁”會自然消失。
注明:臨床有可能診斷“頸椎增生突出、頸錐管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的頭暈(即使頸椎突出、錐管狹窄壓迫神經,會導致壓迫神經地方以下會出現病癥表現,嚴重時頸部下方無知覺、大小便失禁等。比如:腰椎間盤脫出有可能壓迫神經造成癱瘓,那也是下肢癱瘓
4)“頸靜脈受壓型”癥狀表現:
因“頸靜脈”血液微循環回流不暢,使頭部、面部或頸部脹、痛。
5)“耳后動、靜脈型”癥狀表現:
是因耳后動脈血液微循環不暢,形成缺血性耳鳴(區別于神經性耳鳴、腎虛性耳鳴,這兩種耳鳴不在調理范疇)。
6)“面部動、脈靜脈型”癥狀表現:
面部血液微循環不暢導致雙側臉麻或單側臉麻、面部發脹、發木、面部肌肉浮腫、發亮等。另外:面部在遇到“寒邪”侵襲時,可蘊化為熱邪,面部發熱、發脹、紅腫。
7)“手臂動、靜脈型”癥狀表現:
是因手臂血液微循環不暢及臂叢神經失養形成的長期手指麻木、手指正常但感覺手指很粗,輕者早晨起床后,活動活動手臂就減輕些,嚴重者不能用手指握東西,尤以夜間嚴重,嚴重影響睡眠。
提示:早晨睡醒后,因手臂放置的姿勢不正確,也會造成手麻,起床后活動活手麻會很快消失,稱其為暫時性的手麻。
注明:要是手臂酸脹、沉重無力,手指脹痛,是跟手臂肌肉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
8)“椎動脈或椎靜脈”受擠壓型癥狀表現:
是因頸部筋經黏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使后腦勺暈、沉、木、脹、痛;同時也伴有頸椎骨關節連接的“韌帶”及后脖子緊僵不舒服的感覺。
9)“頭昏”癥狀表現
頭昏與頭暈不同,頭部發髻真皮之下有寒、濕之邪,脈絡不通而形成的病癥表現。用手指按壓頭頂周圍有發髻的頭皮,有肉乎、發軟的感覺;(注明:正常人有發髻的頭皮是按壓是微硬的感覺)
10)“頸椎骨韌帶型”癥狀表現:
因“頸椎骨”連接的韌帶得不到氣血濡養造成韌帶、筋經黏連,椎骨之間缺少潤滑及韌帶彈性減弱或僵硬,活動受限、脖子活動有響聲,如果有筋疙瘩出現,會造成假性高血壓,個別伴有頸部沉重。頸椎骨連接的韌帶長期得不到正常血液濡養會導致韌帶輕微鈣化或嚴重鈣化。如果頸部出現“晨僵”不排除與風濕性脊柱炎有關。
11)因外傷及頸椎、頸椎管狹窄頸型:
頸錐管狹窄壓迫神經,四肢麻木、四肢無力;錐體束征(大腦失去了對“腦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現的異常反射。)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等。屬于(頸椎骨病) 。
注明:外傷引起的頸椎骨病,頸椎管狹窄、頸椎間盤脫出做過手術,頸椎骨病變不在調理范圍之內。
總之,一個真正內行的醫者,在臨床上,首先必須分清,什么是頸?什么是椎?什么是項?找到病因才會對癥調理。
目前,在臨床上有可能診斷“頸椎病”存在很大的誤區,就是針對“椎骨”檢查病因,卻把椎骨外的軟組織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