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教育部出臺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此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著眼于素質教育新理念,在原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對大綱內容作了較大幅度的修訂,但“修訂后的大綱屬于過渡性質,它保留了原大綱試用的部分,又注意到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接軌。它雖然是大綱的修訂版,但是體現了許多改革的精神”。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2001年6月《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礎上,2001年8月國家教育部又出臺了各學科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即為其中之一。
《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具體體現,也是編寫教材、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
“標準”在前言中指出了小學語文的課程理念。首先,小學語文旨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強調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實踐性;其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強調綜合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性;再次,強調語文教育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強調“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語文課程應該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新的課程理念使課程標準具有截然不同于過去的教學大綱的現代內涵。
首先,教學大綱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而言的,而語文課程標準則更傾向于開放的課堂。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一直實行一元化課程體制,語文教學的依據就是語文教學大綱和教材,超“綱”教學被認為是不符合要求的。教學大綱主要是圍繞課堂45分鐘而提出的關于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框架。長此以往,人們習慣地認為課程就是在“大綱”規范下的教材,沒有教材就沒有學習,同樣沒有了課堂也就沒有了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把語文教育延伸到語文課堂教學之外,提倡廣義課程觀指導下的大語文教學,明確地提出綜合性學習,并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把它作為“課程目標”和“實施建議”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逐年級段進行闡述,這是任何一個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都沒有提到過的,而且綜合性學習直接涵蓋了對學生學習時空的拓展、學習的多樣性和學生現代人格的塑造等多方面內容。
其次,從教學目的來看,教學大綱的大部分內容是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以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的敘述,而新課程標準則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后各方面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描述。所以,新課程標準用了大篇幅描述了語文課程的階段目標,而對于具體教學的實踐則只提供實施建議,這就給教師、學生和課程開發者以廣闊的建構空間,充分調動了教育過程中人的主體性。
第三,教學大綱主要是為教科書的“教”提供規范,而課程標準則主要是讓教師“用”教科書。實施課程標準后,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突出的變化是教師要選擇出適合本地區、適合于自己的學生的教學材料,教科書只能作為學習材料之一。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提供的內容領域,增刪教材內容或補充課外材料。比如閱讀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閱讀資料,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閱讀水平幫助他們選擇閱讀材料。
第四,在對教學結果的評價方面,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學習要達到的結果,主要在具體的教學要求中反映出來,比較籠統,比較概括,基本上沒有對達到結果的過程給予描述。而新的課程標準則有相當多的對教學評價的實施建議,比較具體,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并且這種具體并不像原蘇聯的教學大綱那樣是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的詳盡評價,而是把注重結果的評價變成注重過程的評價。在過程評價中注重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評價,充分表現出了新的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對寫作的評價中,要求“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鼓勵”,突出了語文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
第五,在對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學大綱直接對教材作出規范,而課程標準則不限定教學的內容,并在“實施建議”中單列出一項“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程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要求社區、學校、教師和學生應共同開發有價值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共同服務于學生的學習。
所以說,新的課程標準從教材、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師的職責等都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建立起一個開放的語文教學體系,這些都突出反映了課程標準對教學大綱的本質超越,它是我國教育界對于“教學大綱相應的各種教育現象的反思的結果”,必將直接決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2006-03-1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