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服也稱“頭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今天人們所戴的帽子以及婦女所有的頭巾,都屬于首服。唐代男子的首服,在因襲前人形制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幾種:
幞頭
幞頭是唐代男子首服的一大特點,又稱“折上巾”,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時期就有這種裝束。魏晉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幾乎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北周時,將這種幅巾作了修改加工,“裁出腳,后幞頭,故俗謂之‘幞頭”。幞頭與幅巾的區別,主要在角上,經過改制加裁剪制作后的巾帛,四角皆成帶狀,通常以二帶系腦后,余垂之;兩帶折上系于頭頂,以固定發髻和“巾子”(以木造型、蓋于髻上的木形稱巾子)。遠遠望去,巾形整潔圓滑,后帶裝飾飄逸,十分美觀。
隋初的幞頭,基本上是因襲北周之制,只是以全幅黑色羅帕向后幞發,比較簡單,形象上也比較矮平。從隋末開始,在幞頭之下加了一個“巾子”扣在發髻上,裹在幞頭之內。其作用相當于一個假發髻,以便能使幞頭裹出一個固定的形狀。
幞頭的兩腳,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形制。初期略似兩條帶子,從腦后自然下垂,或至頸,或至肩。以后兩腳漸漸縮短,有的還將兩腳反曲朝上,插腦后結內,這種式樣多見于中唐。由于這些幞頭的雙腳都用輕薄柔軟的質料制成,故被統稱為“軟腳幞頭”。
中晚唐至五代時期,幞頭的形制又有了變化。中唐時,巾子已從前俯變為直立,兩腳之內加有金屬絲,因此腳變得硬挺,形制或圓或闊,并逐漸向兩側展開,有很強的裝飾性和造型特點。晚唐時巾子變得微微后仰,巾頂分瓣也不十分明顯,兩腳漸為平直或上翹,被稱為“朝天幞頭”或“朝天巾”。此類幞頭又統稱為“硬腳幞頭”。至五代,幞頭的腳已為平伸的硬腳,稱為“展腳幞頭”。
晚唐時,由于政治上的動亂和生活的不安定,人們為了生活之便和應急所需,開始使用木圍頭,這是一種用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加以固定的幞頭,以減少平時或戰時對鏡系裹的時間。其實這種幞頭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巾帕的范圍,而成為帽,采用了裹巾的形制,使用的是帽的制作方法,已進入巾向帽的過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