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癥。本病是婦產科的常見多發病,發病率較高,在一些性生活紊亂、性病泛濫的國家和地區尤為常見。盆腔炎可局限在一個部位,也可以多個部位同時發生或涉及整個內生殖器,嚴重時可引起盆腔腹膜炎、彌漫性腹膜炎、菌毒血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急性盆腔炎階段如未能徹底治療,或炎癥起病緩慢,忽視治療,均可逐漸演變成慢性盆腔炎,反復發作,給患者造成痛苦,影響健康和生活。
中醫古籍中無盆腔炎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癥狀特點,當屬“帶下病”、 “熱人血室”、“癥瘕”、“不孕”、“痛經”等病之中。
[病因病機] 、
盆腔炎的主要病原體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結核桿菌、脆弱類桿菌、消化鏈球菌與消化球菌以及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一般途徑為不潔性交、各種宮腔手術、宮內節育器、經期產褥感染、寄生蟲等因素,由血液、淋巴或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導致本病發生。盆腔生殖器官中,子宮輸卵管內腔相通,故一旦發生炎癥、滲出,極易累及卵巢、盆腔腹膜及周圍結締組織,還可影響到鄰近器官。
中醫學認為,由于婦女經期產后血室正開而攝生不慎,或經期同房,或宮腔手術消毒不嚴等,導致濕熱(毒)之邪入侵胞宮、胞脈、胞絡、沖任,阻滯氣血而起,正如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所云:“陰陽過度則傷胞絡,風邪乘虛而人胞中,損沖任之經……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本病急性初期,表現為濕熱(毒)之邪與氣血相互搏結,正邪相爭,病理特點主要為邪實。若病邪纏綿日久不愈,正氣受損,邪實正虛,濕熱瘀滯遏伏不去,又可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轉化的證候。
[診斷與鑒別]
一、急性盆腔炎
(一)診斷
1.病史 多見于經期不潔性交后,產褥感染或流產后,盆腔、宮腔、宮頸各類手術后。
2.臨床表現 因炎癥之輕重及病變范圍大小之異而有不同表現。常見體溫為38℃以上,高熱者可達40℃左右,呈急性病容,心率增快,下腹疼痛,腹脹,腰脊酸痛,帶下量多似膿臭穢,或伴尿頻急痛,排便里急后重等癥。
3.婦科檢查 陰道粘膜及宮頸充血,膿樣分泌物多,宮頸舉觸痛,子宮略大有壓痛,雙側附件增厚壓痛,或可觸及包塊,伴腹膜炎時,可有下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者消失。
4。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升高及核左移現象,感染嚴重時白細胞中有感染中毒性顆粒。
(2)子宮腔棉拭子標本細菌培養可找到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抽到膿液。
(3)B超顯示盆腔內有大量炎性滲出或有炎癥包塊形成。
(4)膿毒血癥時作血培養可發現致病菌。
(二)鑒別
1.急性闌尾炎穿孔或腸穿孔 急性闌尾炎之主要癥狀的發生次序是腹痛(以上腹部為主);惡心或嘔吐,轉右下腹痛或壓痛;發熱;白細胞升高。以前三項為主,體溫和白細胞的改變不是主要診斷依據,特別是體溫升高在腹痛之后。闌尾發生穿孔后,腹肌緊張及反跳痛為主要體征,直腸指檢有壓痛,雙合診檢查則宮頸無舉痛,附件陰性。腸穿孔后腹痛甚急,性質劇烈,呈舟狀腹,腹肌強直有明顯的壓痛與反跳痛,肝濁音區縮小或消失,腸鳴音消失,嚴重時有移動性濁音,當感染局限粘連成團,形成下腹部腫塊時,有壓痛。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腸內容物,X線檢查膈下有游離氣體。
2.卵巢囊腫蒂扭轉或破裂、可有下腹部腫塊史,蒂扭轉后突感下腹一側出現持續性劇痛,陣發性加重,伴惡心嘔吐。雙合診檢查:盆腔可捫及腫塊,腫塊壓痛明顯,尤其是腫塊與子宮聯系的部位更為顯著;若扭轉嚴重,腫瘤破裂時,則患者出現持續性腹痛伴發熱,惡心嘔吐,甚至有不同程度之休克。腹部檢查腹壁緊張,移動性濁音陽性,反跳痛明顯。雙合診發現腹部腫塊比原先縮小或邊界不清。
[辨證論治]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盆腔炎以濕熱、濕毒蓄積下焦,損傷沖任胞宮胞脈、胞絡并與氣血搏結,正邪交爭,營衛不和,邪毒壅盛,瘀毒內結成癥瘕。若正不勝邪或失治誤治,可發展為邪陷正衰之危急重癥。急性盆腔炎的治療,當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治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祛邪泄實,內外合治;合并癥瘕者,又當消癥散結,并及時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轉變而來,病程較長,余邪不去,留戀下焦,以致臟腑氣血失調,沖任受損,可呈寒熱相異、虛實錯雜之不同表現。治療宜分清寒熱,辨明虛實而調治,并注意清熱不宜過于寒涼,消癥謹防傷正,補益不可滋膩以免滯邪。
一、急性盆腔炎
1.濕毒壅盛證
(1)臨床見證:高熱惡寒,下腹疼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白相兼,臭穢,陰中灼痛,口咽干燥,尿黃便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濕熱之邪直犯下焦邪正相爭,營衛不和故高熱惡寒,阻遏氣血,不通則痛,故下腹疼痛拒按,損傷任帶故帶下量多色黃,化腐則臭穢,舌脈均為濕毒壅盛之象。
(2)辨證依據:
①高熱惡寒,下腹痛拒按,帶下量多黃稠臭穢。
②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③有經期、產后、手術等感染史。
(3)治法與方藥:
治療:清熱解毒,利濕化瘀。
①銀翹紅醬解毒湯(《中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金銀花30g,連翹30g,紅藤30g,敗醬草30g,丹皮9g,生山梔30g,赤芍12g,桃仁12g,苡仁12g,元胡12g,川楝子9g。
本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組成為主。現代藥理研究這些藥具有廣泛的抑菌作用,抗菌譜廣。體內實驗證明,以上藥物抗感染作用明顯,并能減輕中毒癥狀。金銀花、連翹、山梔、丹皮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T細胞數或增強其功能,可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白細胞吞噬能力。紅藤、敗醬草、赤芍、桃仁、元胡等能改善微循環,降低炎癥區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還具有較強
的鎮痛作用。
高熱惡寒者加荊芥6g、防風6g、薄荷(后下)3g。大便溏薄熱臭者加葛根9g、黃芩9g、黃連3g。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后下)9g。熱毒盛者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黃連6g、鴨跖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或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4次。
②盆腔炎清熱湯(《現代名中醫婦科絕技》)
組成:金銀花、綿茵陳、丹參各25g,蒲公英、車前草、敗醬草各30g,丹皮、黃柏各12g,山梔lOg,烏藥、桃仁、元胡各15g。
③何少山經驗方(《全國名醫婦科驗方集錦》)
組成:熟軍6g,丹皮lOg,桃仁6g,冬瓜子15g,龍膽草6g,元胡6g,黃芩5g,炒赤芍lOg,車前草15g,白毛藤30g,半枝蓮30g,墓頭回lOg,生甘草5g。
④婦樂沖劑(杭州天目山藥廠)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主治急性盆腔炎,1次服12g,每曰2次。
2.瘀毒阻滯證
(1)臨床見證:高熱雖減但余熱未退,下腹脹痛拒按,帶下黃稠有臭味,口干而不欲飲,舌質黯紅,苔黃或膩,脈弦滑數。
邪勢雖減而未盡,濕毒瘀血交阻下焦不去,影響胞宮沖任及帶脈而諸證生焉。
(2)辨證依據:
?、偌毙耘枨桓腥臼?。低熱起伏,腹痛拒按,帶下黃稠,有臭味。
?、谏噘|黯紅,苔黃膩,脈弦滑。
?、蹕D科檢查:附件增厚或可捫及包塊,觸痛壓痛明顯。
?、蹷超或可發現盆腔包塊。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消結。
①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本方經藥理研究證明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大黃、牡丹皮可促進白細胞吞噬活性及肝脾等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的增生與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大黃、丹皮、桃仁、芒硝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與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黃的蒽醌成分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丹皮抗菌有效成分為丹皮酚,其對金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的MIC分別為1:2000及1:1500;全方對葡萄球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故對急性盆腔炎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下腹痛甚者加炙乳沒、元胡、川棟子、木香、紅藤。腹脹加柴胡、枳實。盆腔內炎癥包塊較大者加生蒲黃、五靈脂、皂角刺。帶下黃稠量多加黃柏、椿根皮。
②棱莪消積湯(《中醫婦科.臨床手冊》)
組成:三棱9g,莪術9g,丹參9g,赤芍9g,桃仁12g,薏苡仁12g,元胡12g,丹皮9g,紅藤30g,敗醬草30g,炙乳沒各6g。
③盆腔炎Ⅱ號方(《中醫臨床婦科學》)
組成:丹參30g,赤白芍、桃仁各lOg,敗醬草15g,生苡仁30g,三棱、莪術、穿山甲各9g,陳皮6g,山楂、元胡各12g,炒枳實、桔梗各9g,皂角刺6g。
低熱較明顯,大便艱行者加入蒲公英15g,金銀花12g,大黃6g。納差便溏者,去桃仁、枳實,加入煨木香6g,神曲lOg,茯苓12g。腰酸加川續斷、桑寄生各lOg,淮山藥12g。
3.正虛邪陷證
(1)臨床見證 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厥冷,煩躁,周身汗出粘冷,腰酸腹痛拒按,帶下量多色黃或臭穢,或見神志昏糊,苔少舌紅或淡,脈細微弱。
邪毒內陷,正不勝邪,陰竭陽微故見面色咣白或灰黯,四肢不溫,煩躁汗出粘冷,甚則神昏;病邪留滯,邪毒內盛見腹痛拒按,帶下黃臭;舌脈為陰竭陽微正虛邪陷之象。
(2)辨證依據:
?、俑邿崛站?。體溫驟降。
?、诿嫔郯?,四肢厥冷,汗出粘冷,神志昏糊。
③帶下量多色黃或臭穢。
④苔少舌紅或淡,脈細微弱。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回陽救逆,扶正托毒。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合參附湯(《正體類要》)
組成:薏苡仁30g,附子6g,敗醬草15g,人參lO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回陽救逆,薏苡仁、敗醬草解毒排膿消腫,上藥共奏回陽救逆,扶正托毒之功。
藥理研究表明人參、附子具有較好的抗休克療效,升高血壓,強心,對心肌缺血具有保護作用,擴張冠脈,降低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外周血管的流量,降低血液粘滯性,增加血液流變性,加快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顯著提高肝細胞的耗氧量,增強其代謝解毒能力,有利于乳酸的糖異生作用。參附還能明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加活性花環形成率,增加溶血空斑值。敗醬草、薏苡仁對多種球菌、桿菌具有抑制作用。大便溏泄者加入炮姜6g,炒白術lOg。舌苔黃根膩,脈數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清熱安神。
[其他療法]
一、急性盆腔炎
(一)中藥灌腸
1.復方紅藤湯(《新編婦科秘方大全》) 紅藤、敗醬草、蒲公英、丹參各30g,金銀花、連翹、鴨趾草各20g,紫花地丁25g。將上方水煎濃縮至lOOml左右,冷卻至38—40℃,用中號導尿管插入直腸內約14cm處,30分鐘內灌完,臥床休息30分鐘,每日1次,以晚上入睡前使用為佳。月經干凈后3—5天開始治療,每10日為一療程,一般持續2—3個療程。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熱蘊結證。
2.金銀花30g,蒲公英20g,地丁20g,紅藤30g,敗醬草20g,連翹20g,三棱15g,莪術15g,丹參20g,赤芍20g(《中西醫臨床婦科學》)。濃煎至lOOml,晾至37—40℃,每日1次,保留灌腸。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毒蘊結證。
(二)中藥外敷
1.金黃膏外敷下腹部,每日1次。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熱蘊結證。
2.鮮蒲公英,搗爛如泥,加白酒調勻,外敷下腹部。適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證型。
3。四黃散(《女病外治良方妙法》) 大黃、黃芩、黃柏、黃連等量研成細末。治療時取藥末40一60g,熱開水加適量蜂蜜調至糊狀,趁熱敷下腹部,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適用于急性盆腔炎各證型。
(三)針灸療法
1.關元、氣海、百會、足三里、三陰交。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正虛邪陷證。
2.次穋、中極、合谷、曲池、行間、曲泉等穴交替使用,用瀉法,每日1次。適用于急性盆腔炎濕毒壅盛證。
(四)西醫治療
1。一般處理 臥床休息,取半臥位,以利于子宮腔分泌物引流,并注意增加營養,補充每日所需之熱量及水分,經靜脈滴入,注意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高熱時可采用物理降溫,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以免引起炎癥擴散。
2.抗生素治療 常用藥物有青霉素,氨芐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慶大霉素、紅霉素等??股氐膽靡筮_到足量,且須注意毒性反應,在癥狀消失后繼續給藥2周以鞏固療效。
3.手術治療 若經藥物治療無效,膿腫形成或破裂,體溫下降,病人中毒癥狀加重或炎癥包塊增大者可采取手術治療,選擇子宮切除,附件切除,陰道后穹隆切開引流術,腹部切口引流術等不同方式。
由急性盆腔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是病情發展的危急階段,必須立即搶救治療,原則如下:
1.更換、補充和追加抗生素,根據藥敏選用1—3種特異性強的抗生素,靜脈滴注。
2.手術清除感染源(灶)是搶救休克的重要一環,可決定和加速休克的恢復。
3.補液擴容,如需要應輸予少量新鮮血或血漿,調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
4。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對抗細菌內毒素對細胞的毒害作用,穩定細胞溶酶體膜功能,降低死亡率。
5.選用血流動力學藥物,如強心升壓藥物,B受體阻斷藥,a受體阻斷藥,抗膽堿藥等。
6.冬眠藥物,如冬眠合劑工、Ⅱ號。
7.營養支持治療,應予高蛋白,高熱卡,高維生素,必要的電解質等,不能口服者應予靜脈營養物質。
[預防與調護]
一、急性盆腔炎
1.作好產前檢查,注重孕期衛生,積極治療產前慢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2.正確處理分娩及宮腔手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凡有感染之可能者,應及時進行預防性治療。
3。產后惡露未凈時,宜取半臥位,以利惡露外泄,保持外陰清潔。
4.注意攝生調護,經期、產后嚴禁房事以防外邪乘虛內犯。
[療效判定]
一、急性盆腔炎
痊愈:全身癥狀消失,一般檢查及盆腔檢查正常,化驗正常。
顯效:全身癥狀消失,一般檢查正常,盆腔腫塊縮小,壓痛減輕,化驗正常。
有效:全身癥狀好轉,一般檢查及盆腔檢查略好轉,化驗正常。
無效:癥狀、體征同治療前。
盆 腔 炎
女性內生殖器官(子宮、輸卵管和卵巢)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癥,稱“盆腔炎”。本病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多見于已婚生育年齡之婦女;按其發病部位,有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輸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盆腔腹膜炎等。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以幾個部位同時發病;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炎癥有可能引起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癥、膿毒血癥,甚至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慢性炎癥由于頑固難愈,反復發作,影響婦女的健康和工作,故應予重視及積極防治。
中醫古籍無盆腔炎病名記載,根據急性期以發熱、腹痛、帶下多的.臨床特征,可屬“熱人血室”、“帶下病”、“產后發熱”等病證范疇;《金匱要略》云:“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人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此證與急性盆腔炎發病相似。其后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中更明確地指出:“婦人月經痞塞不通,或產后余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為瘀血也,瘀血在內,則時時體熱面黃、瘀久不治,則為積聚癜瘕矣?!薄毒霸廊珪畫D人規>>云:“瘀血留滯作徵,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或喜怒傷肝,氣逆血留……一有所逆,留滯日積,漸以成徵矣”。這些論述與慢性盆腔炎的發病相似。慢性期以腹痛、包塊、帶下多、月經失調、婦人腹痛、痛經、不孕為臨床表現,故又屬于“癥瘕”、“帶下病”、“不孕”等病證范疇.
(病因病理]
1。西醫病因病理
(1)病因: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因如下:
①產后、流產后感染:婦女在產后或流產后體質虛弱,如分娩致產道損傷、或流產所造成裂傷、或流血過多、或有胎盤、胎膜組織殘留等,病原體易侵入官腔而引起感染。
?、诠偾粌仁中g操作后感染:如放置宮內節育器、刮宮術、輸卵管通水術、造影術、官腔鏡檢等生殖道手術,由于無菌操作不嚴或術前適應證選擇不當,生殖道原有慢性炎癥,經手術干擾而引起感染并擴散。
③經期及產褥期衛生不良:經期及產褥期子宮內膜的剝脫面,其擴張的血竇及凝血塊為細菌的良好滋生環境,加之抵抗力減弱,如不注意衛生,或經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體侵入官腔而引起炎癥。
?、苤車鞴俚难装Y直接蔓延:如闌尾炎、腹膜炎、膀胱炎等。
?、萜渌喝缏耘枨谎准毙园l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經血循環傳播而來。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部分病人可由淋球菌引起。近年來研究發現,厭氧菌如梭狀芽孢桿菌以及人支原體屬,也是導致盆腔炎較常見的病原體;另外,精于、滴蟲等均可成為攜帶病原體的媒介,從而導致盆腔炎。
(2)病理
?、偌毙耘枨谎祝杭毙耘枨谎椎闹饕±碜兓鞘芾鄣木植拷M織充血水腫,有漿液性或膿性滲出物,常使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大網膜、腸曲、盆腔壁發生粘連、形成盆腔包塊。病原體侵入官腔或輸卵管、卵巢則可導致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輸卵管卵巢膿腫。病原體沿淋巴擴散至于宮旁結締組織,則發生急性子宮周圍炎和盆腔結締組織炎,并可導致血栓靜脈炎,化膿者可形成闊韌帶膿腫。炎癥蔓延至盆腔腹膜時,可致急性盆腔腹膜炎或盆腔膿腫,膿腫如穿破排出或破人腹腔造成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病情嚴重時,可發展為敗血癥、膿毒血癥,甚至感染性休克而導致患者死亡。
?、诼耘枨谎祝河邢铝袔追N表現形式。慢性輸卵管炎與輸卵管積水:炎癥大都為雙側性。輸卵管管腔因粘連而阻塞,管壁增厚變硬,常與周圍組織粘連。如傘端及峽部粘連閉塞,則滲出液或膿腫被吸收后漿液性液體積聚于管腔內,從而形成輸卵管積水。輸卵管卵巢炎與輸卵管卵巢囊腫,輸卵管炎??衫奂奥殉膊l生粘連形成炎性腫塊,若輸卵管積液穿通卵巢,則可形成輸卵管卵巢囊腫。
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炎癥蔓延至于宮骶韌帶處,使纖維組織增生,變硬,使子宮固定,宮頸旁組織也增厚變硬,向外呈扇形擴散,直達盆壁,形成所謂的冰凍骨盆。
2.中醫病因病機 發病機制主要為分娩、流產、經期、血室正開,調攝失當;或婦產科手術時消毒不嚴,操作不當,或房事不潔等,濕熱、濕毒之邪乘虛直犯陰中,與氣血相搏結,蘊積胞宮、胞脈、胞絡,濕熱邪毒積久,影響氣血運行,挾瘀血阻滯胞絡,積而成癥,或肝郁氣滯,血行不暢,氣滯瘀阻,甚或瘀血凝滯,著而不去,而出現發熱,腹痛、帶下等急性癥狀;邪毒留連日久,盤居胞宮、胞脈,瘀血內阻則形成癥瘕、痛經、月經不調,甚至不孕等病證。
一、急性盆腔炎
生殖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輸卵管、盆腔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等)的急性炎癥,稱“急性盆腔炎”。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可有急性子宮內膜炎、急性子宮肌炎、急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膿、輸卵管卵巢膿腫、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急性盆腔腹膜炎。嚴重時則產生敗血癥及膿毒血癥、休克,危及生命。
(臨床表現)
1.癥 狀 由于炎癥累及的范圍及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起病時下腹疼痛、發熱是主證。病情嚴重者可有高熱、寒戰、頭痛、食欲不振,腰脊酸痛,陰道分泌物增多、常呈膿性、有穢臭,有腹膜炎時,可見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如有膿腫形成,下腹可有包塊或局部刺激癥狀,包塊位于前方,膀胱受到刺激,則有尿頻,尿痛或排尿困難。包塊位于后方,直腸受壓則可見排便困難,腹瀉或里急后重感。
2。體 征 患者呈急性病容,體溫達39~C以上,心率增快,下腹部有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盆腔檢查:陰道粘膜充血,有大量膿性分泌物,穹窿明顯觸痛;宮頸充血、水腫,舉痛明顯,宮體稍大,較軟,壓痛,活動受限。輸卵管壓痛明顯,有時可捫及包塊。有宮旁結締組織炎時,下腹一側或兩側可觸及片狀增厚或兩側宮骶韌帶高度水腫增粗。有膿腫形成且位置較低時,后穹窿或側穹窿可捫及腫塊且具波動感。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 斷 主要據病史和.臨床表現,以及相應的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1)病史:可有經期性交、產褥期感染、官腔、宮頸、盆腔手術創傷史,或盆腔炎癥反復發作病史等。
(2)全身檢查:見“體征”項。
(3)婦科檢查:見“體征”項。
(4)輔助檢查:①血常規:周圍血白細胞明顯增高,中性升高,血沉加快;②宮腔分泌物培養:可找到致病菌;③后穹窿穿刺:可抽出膿液,經培養可找到致病菌;④B超檢查:提示盆腔內有炎性滲出,或有炎性包塊;⑤血培養;菌血癥時可找到致病菌.
2.鑒別診斷 急性盆腔炎應與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卵巢囊腫扭轉或破裂等急腹癥相鑒別:
(1)急性闌尾炎:一般無婦科感染病史,腹痛多由臍周開始后轉移局限于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反跳痛明顯,婦查盆腔可正常。
(2)異位妊娠:有停經史,少量不規則陰道流血,體溫一般不高,腹痛為突感下腹一側撕裂樣劇痛,內出血多時可致休克,后穹窿穿刺可抽到不凝固的血液,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不高或稍高,尿妊娠試驗或血HCG多為陽性。
(3)卵巢囊腫扭轉或破裂:突發一側下腹劇痛,伴惡心嘔吐,在子宮旁捫及張力較大之腫塊,同側子宮處觸痛明顯;或原有腫塊消失或縮小。
(預 防]
加強衛生宣教,注意經期、孕期及產褥期衛生;提高婦科生殖道手術操作技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術后作好護理,預防感染,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治 療]
1。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并取半臥位以利炎癥及膿液局限于盆腔低位.給予充分營養,糾正水及電解質紊亂,體質虛弱者可多次少量輸血,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以免炎癥擴散。
(2)抗生素治療:根據病原體選用抗生素,在細菌培養結果不明或無培養條件時,則根據臨床表現加以選用。常用藥有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磺胺類、甲硝唑等,可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病情嚴重時需用廣譜抗生素聯合用藥,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收效快。抗生素的應用要求達到足量,且須注意毒性反應。在癥狀消失后繼續給藥兩周以鞏固療效,力求徹底治愈,以免形成慢性盆腔炎.
青霉素G對厭氧菌亦有效,治療時用大劑量,按病情嚴重程度每日給予240萬一1000萬U靜脈滴注,病情緩解后可減至每日240萬一320萬U,靜脈注射。如對青霉素過敏,可選用紅霉素每日L 2g靜脈滴注,慶大霉素每日16萬一32萬U,分2—3次肌內注射。甲硝唑對厭氧菌有廣譜抗菌作用,臨床已廣為應用,可與對需氧菌有效的廣譜抗生素配合使用,甲硝唑注射液250mi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對脆弱類桿菌敏感,病情好轉改口服400—500rag,每8小時1次,本藥可通過胎盤及乳汁,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口服,每日300~600mg分2—3次給藥,重癥可適當加量;環丙沙星,口服,每日500—1500mg,分2次給藥。嚴重感染可用頭孢類如:頭孢噻肟鈉,2—12g/日,分3—4次肌注,或靜注;頭孢哌酮鈉2~4g1日,分2次肌注,或靜注;頭孢三嗪工一2g/日,肌注或靜脈給藥。
(3)手術治療:以下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①凡有膿腫形成,經合理的藥物治療48—72小時,體溫持續不降,病人中毒癥狀加重或腫塊增大者f②輸卵管積膿或輸卵管卵巢膿腫,經藥物治療病情好轉,可繼續控制炎癥數日后行手術切除,手術應及時,以免發生膿腫破裂,或再次發作;③膿腫破裂:突然腹痛加劇,高熱、寒戰,惡心嘔吐,腹脹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現,均應懷疑有膿腫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并根據患者年齡,病灶范圍決定手術方式。
2.中醫辨證論治 本病為感染濕熱、濕毒之邪所致,以熱毒壅盛、濕毒瘀阻、陽明熱盛、邪人營血證為多見,治療則以清解熱毒、化濕祛瘀、清泄陽明、涼血和營為主.若邪盛正衰,正不勝邪,出現陽衰陰竭之證,則以急救為先,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急性盆腔炎治療要貫徹“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高熱階段屬實屬熱,治以清熱解毒為主;熱減或熱退,癥瘕炎塊為主,則以消癥散結為治,并與抗生素合用,提高療效,以防遷延為慢性盆腔炎。
(1)熱毒壅盛證
證候 高熱惡寒,甚或寒戰,熱度在39℃以上,白細胞總數在(10—20)X 10’/L以上,腹痛甚劇,拒按,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呈膿性,穢臭,月經量多或淋漓不凈,舌苔黃糙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
方藥
①銀翹紅醬解毒湯(《中醫婦科臨床手冊》):銀花、連翹、薏苡仁、丹皮、梔子、敗醬草、桃仁、延胡索、川楝、赤芍、乳香、沒藥。若惡寒者,加荊芥、防風;便秘者,加大黃瀉熱通腑;腹脹者,加枳實、香附行氣止痛;帶下多色黃者,加黃柏、茵陳、椿根白皮以清熱利濕止帶;如病人出現陰竭陽脫、面色蒼白者,加吉林參、生脈飲以回陽救脫。
若熱毒傳人營分,出現神昏譫語,高熱汗出,口渴欲飲,煩躁不寧,舌紅絳,苔黃燥,脈弦細而數等氣營同病之癥者,治宜清營解毒,涼血養陰。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玄參、生地、麥冬、金銀花、連翹、丹參、黃連、犀角(水牛角代)、竹葉心。神昏譫語者,可以本方送服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或紫雪丹(《溫病條辨>>)以芳香開竅。
?、?span>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2)濕毒壅阻證
證候 發熱惡寒,或高熱雖減,低熱起伏,下腹疼痛拒按,口干便秘,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 清熱利濕,活血消腫。
方藥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金銀花、甘草節、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天花粉、陳皮、防風、貝母、白芷)合桃仁承氣湯(《溫病條辨》桃仁、當歸、芍藥、丹皮、芒硝、大黃)加薏苡仁、冬瓜子。腹脹者,加柴胡、枳實;痛甚者,加紅藤、徐長卿;白帶多者,加黃柏、椿根皮;炎性腫塊者,加皂角刺、三棱、莪術.
(3)熱入營血證
證候 高熱不退,口渴欲飲,汗多煩躁,甚則神昏譫語.舌紅絳或略紅,苔少或黃糙,脈弦數。
治法 清熱涼營,活血解毒。
方藥 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合清營湯(見本節)。
便秘者,加大黃、桃仁;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多種療法]
1.中藥保留灌腸 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苦參.濃煎lOOml,保留灌腸,1次/日,lO次為l療程。
2.雙柏散(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驗方)側柏葉、大黃、薄荷、澤蘭、黃柏等份,研細末。50g/次,蛋清調敷患處,1次/日,連續5—7天。
功用:清熱解毒消癰。
適應證。急慢性盆腔炎。
3。針灸療法 取穴中極、關元、歸來、三陰交、足三里、腎俞,每次任選2—3穴,中刺激,隔日1次。
(療效判斷標準) (現代中西醫結合.
實用婦產科手冊)
1.急性輸卵管卵巢炎
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血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
好轉;癥狀及體征減輕,血白細胞計數接近正常。
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血白細胞計數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