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哮證

哮病

     【定義】
  哮病系臟氣虛弱,宿痰伏肺,復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過激、勞倦過度等觸動,以致氣滯痰阻,氣道攣急、狹窄而發病,以發作性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為主要表現的頑固發作性肺系疾病。
  【范圍】
  西醫學中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等具有本病證候特點者,皆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的產生是在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復加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情志過激、勞倦過度等因素而誘發。
  一、病因
  1.臟氣虛弱稟賦薄弱,易受邪侵,如嬰幼兒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臟氣虛弱多,以腎虛為主。此外,病后體弱,傷于肺脾腎,致痰飲留伏,成為宿根。
  2.外邪侵襲 肺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與外界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哮病屬于肺系痰患,故在氣候突變,由熱轉寒之時,深秋寒冬季節,發病率較高。
  (1)外感風寒、風熱或暑濕等邪氣,未能及時表散,邪蘊于肺,氣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致使肺氣宣肅失常,津聚痰生。
  3.飲食不當過食生冷,傷及脾陽,津液凝聚,寒飲內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熱內蘊;進食海膻魚蟹蝦等,引動宿痰而發病。
  4.情志、勞倦所傷情志抑郁,驚恐惱怒,或月經期前,或劇烈運動后,勞累乏力,皆可致氣機失調,肺失宣肅而發病。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導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發作的誘因。
  二、病機
  1.發病 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認為,主要是痰,但與水飲、瘀血、氣滯、火郁以及本虛等密切相關,故在哮的發病過程中,痰、瘀、虛最為主要,每因外邪、飲食、情志等因素而誘發本病。發病前可有噴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驟然起病而無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腎。肺主氣,司呼吸,上通氣道、咽喉而開竅于鼻。“肺為貯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為誘因所觸發,以致痰氣交阻,壅塞氣道,肺失宣肅,喘促痰鳴,發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肺與脾、腎關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資生,病理上也互有影響。如脾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為發病的夙根。而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若哮病日久,肺虛及腎,肺虛不能主氣,腎虛不能助肺納氣,每可加重發作。
  此外,哮病反復發作,日久則痰瘀互結,病及于心。
  3.病性哮病有寒熱、虛實之不同。
  (1)發作期以邪實為主 因痰邪壅肺,痰阻氣閉所致。邪氣盛則實,故呼出尤為困難,而自覺呼出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冷哮、熱痰熱哮等不同。
  (2)緩解期以正虛為主哮病久發,氣陰日傷,肺脾腎俱衰,故以正虛為主。

  (3)大發作期正虛與邪實并見,肺腎同病,病及于心,甚則脫閉。
  4.病勢病勢隨正氣強弱、病邪盈衰、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以及治療是否及時得當而不同。一般病邪不盛,治療及時,則病勢緩,多趨于邪外解而向愈。若邪盛或正虛較著,治療不當,病勢急,多趨于邪內伏而惡化。
  5.病機轉化若因于寒或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則發為冷哮;病因于熱,或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則發為熱哮;若痰熱內郁,風寒外襲,則發為寒包火證。寒熱之間可相互轉化,寒痰可以化熱;熱證久延或治不得法可病從寒化。哮證反復發作,寒痰每傷脾腎之陽,熱痰耗灼肺腎之陰,常互為因果,如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布津,則痰濁內蘊,肅降無權,并因衛外不固而易招致外邪侵襲。脾虛失運,積蘊生痰,上貯于肺,影響到肺氣升降。腎虛攝納失常,唄0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為痰,上干于肺。由于肺脾腎三臟相互影響,可致合病或并病,表現為肺脾氣虛、脾腎陽虛、肺腎陰虛,更致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病情嚴重時,因肺不能朝百脈,六脈運行不暢,‘命火不能上濟于心,或痰飲凌心,痰濁蒙閉心竅,心氣心陽受累,則可發生喘脫危候。氣機不運,氣血瘀閉,則可發生喘閉昏厥之危候。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2.呈反復發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因誘發。發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
  3.有過敏史和家族史。
  4.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噦音。
  5.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胞,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征。
  二、鑒別診斷
  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并可從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辨別虛實。
  實證多為新病,喘哮氣粗聲高,呼吸深長,呼出為快,脈象有力,體質不虛。
  虛證多為久病,喘哮氣怯聲低,呼吸短促難續,吸氣不利,脈沉細或細數,體質虛弱。
  2.辨寒熱在分清虛實的基礎上,實證需辨寒痰、熱痰以及有無表證的不同。寒痰證 內外皆寒,謂之冷哮。除有實證的表現外,多伴胸膈滿悶,咯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熱、身痛等表證,苔白滑,脈浮緊。

  熱痰證痰火壅盛,謂之熱哮。除有實證的表現外,常伴有胸膈煩悶,嗆咳陣作,痰黃粘稠,面紅,或伴發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辨臟腑虛證有肺虛、脾虛、腎虛之異。肺氣虛者,證見自汗畏風,少氣乏力;脾氣虛者,證見食少便溏,痰多;腎氣虛者,證見腰酸耳鳴,動則喘乏。此外,還應審其陰陽氣血之偏虛,詳加辨別,分清主次。
  三、治療原則
  發作期以豁痰利氣祛邪為主,寒痰當溫化,熱痰當清化,表邪明顯者兼以解表,緩解期以扶正固本為主,正虛邪實者,當標本兼顧。
  1.豁痰利氣祛邪
  (1)溫化 “肺如鐘,撞則鳴”,若寒犯肺金,閉遏肺氣,引動伏痰,發為哮鳴,欲使金鳴之聲靜,當施溫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氣機宣肅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遇寒則氣閉,遇熱則氣沸。若熱熾肺經,氣沸津郁,痰阻氣道,發為哮喘。單一清之,膠痰難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當以清熱化痰定哮法,使肺熱泄,痰熱除,氣道暢通,壅塞之逆氣歸于肅降,哮鳴乃止。
  (3)散寒泄熱若風寒緊束于外,邪熱痰火久盤于內,致肺氣外閉內壅發為哮鳴,施散寒泄熱定哮法方為正路,融辛溫與寒涼于一爐,外散風寒,內清里熱,肺氣以暢,哮鳴乃止。
  此外,若因痰膠氣道,結為巢囊,阻塞肺氣,發為哮鳴者,謂之痰哮,治當劫痰暢肺定哮;若寒飲內宿,氣道不暢之水哮,則當采用祛除水飲定哮法;痰瘀互結者,則又當化痰活血。
  近年來,針對哮有夙根,使用利氣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濕泄毒撥根定哮法、蠲除痰濁定哮法等,取得了較好療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氣虛為主,治當補肺益氣,用藥宜注重甘溫潤劑,因肺喜溫潤,為生水之臟,甘溫能滋生肺氣,潤則略生肺津,甘補溫潤,能生氣而保清肅之性;若以脾氣虛為主,治當健脾益氣,投藥宜重甘溫燥劑,因脾喜溫燥而為中運之臟,得甘則補,溫燥能升運脾濕,甘補溫燥,能振奮中氣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腎氣虛為主,治當補腎納氣,常納陰柔養陰諸品于溫熱壯陽藥物之中,藉以使陰生陽長,元陽振復,下施固攝之權,上以溫助肺金。
  四、應急措施
  嚴重的哮病發作,采用一般治療措施仍難緩解;或發作持續過久,呼吸困難,呼長吸短,氣息急促,唇甲紫紺,頸脈怒張,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意識模糊,或煩躁不安,額汗淋漓,皮膚潮濕,脈細弱或沉伏。可選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礬丸綠豆大5~10粒,溫水送服。
  (3)十棗湯紅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藥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服29,兒童減半,以大棗10枚煎湯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藥。
  (4)霧化吸入選用復方銀黃氣霧劑霧化吸入。
  (5)止喘靈注射液4ml,肌內注射,4小時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鐘。

  (7)吸氧。
  五、分證論治
  1.發作期
  (1)冷哮
  證候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咯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熱、身痛,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
  證候分析寒痰留伏于肺,為誘因所觸發,痰氣交阻,搏擊有聲,故喉中哮鳴有聲;肺氣閉郁不得宣暢,故胸膈滿悶,咯痰稀白;陰盛于內,陽氣不能宣達,則面色晦滯,形寒肢冷;外寒引動內飲,則感寒易發;若風寒束表,則有惡寒、發熱、身痛等表證;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為痰飲內伏,外受風寒之象。
  治法 溫肺散寒,化痰利氣。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射干麻黃湯加減。藥用射干、炙麻黃、干姜、細辛、清半夏、陳皮、紫菀、款冬花、蘇子、甘草。
  方中射干、麻黃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為主藥;輔以干姜、細辛、半夏溫肺蠲飲降逆;佐以紫菀、款冬花、陳皮、蘇子宣肺化痰止咳;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重在溫化痰飲而降肺氣,故能除寒痰哮鳴之癥。
  ②加減痰壅喘逆不得臥者,合三子養親湯,也可加葶藶予以降氣滌痰;呼吸迫促,張口抬肩者.加厚樸、杏仁宣肺平喘;兼有浮腫者,加車前子、茯苓利水消腫;胸膈滿悶者,加桔梗、枳殼行氣化痰;若表證明顯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黃以疏散表邪。
  ⑧臨證參考表寒里飲,寒象明顯者,用小青龍湯,酌配杏仁、蘇子、白芥子等藥。小青龍湯與射干麻黃湯中,麻黃、細辛、干姜等辛散之藥,在嚴寒潮濕地區,用量可稍重,尤其細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細辛不過錢”之說,可與麻黃、干姜等量用之。若頑痰久踞肺經,哮鳴經久不止,且寒熱不顯者,可用皂莢丸,亦可在辨證用藥基礎上,加竹瀝、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瘤冷,頑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觀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應嚴格掌握劑量,每次不超過150mg,冷茶送服,忌飲酒,連服5~7日,密切觀察服藥后反應,不可久服,服藥后見嘔吐、腹瀉等癥者應立即停藥。
  (2)熱哮
  證候喉中哮鳴如吼,氣粗息涌,胸膈煩悶,嗆咳陣作,痰黃粘稠,面紅,伴發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肺內素有熱痰蘊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肅,上逆而致痰氣搏擊,則喉中哮鳴如吼,氣粗息涌,嗆咳陣作;痰熱交結,則咯粘稠黃痰;痰火郁蒸,則胸膈煩悶、面赤、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痰熱之象。
  治法 清熱宣肺,化痰降逆。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定喘湯加減。藥用炙麻黃、杏仁、黃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黃宣肺平喘,配白果斂肺氣,化痰濁,定喘嗽,二藥一開一收,則使宣散不致太過,收斂不致留邪,制止哮喘發作,共為君藥;臣以桑白皮、黃芩、生石膏清泄肺熱;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調和諸藥。九藥合用,使痰濁祛而肺氣宣,肺熱清而喘自平。
  ②加減表熱甚者,加連翹、薄荷以清熱解表;肺氣壅實,痰鳴息涌不得臥者,加葶藶子、瓜蔞皮、地龍瀉肺降氣,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黃、枳實以通腑利肺;痰黃粘稠難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魚腥草以清熱化痰;痰多色黃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蘆根以化痰通絡。
  ③臨證參考定喘湯用于痰熱郁肺而表證不著者。若肺熱內盛,復感外寒,則寒束衛表,出現咳喘無汗、身痛、惡寒發熱之外寒內熱證,即所謂寒包熱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湯或大青龍湯。對于寒包熱哮,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熱,進行預防性治療,“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3)虛哮
  證候反復發作,甚者持續哮喘,咯痰無力,聲低氣短,動則尤甚,口唇爪甲紫紺,舌質紫暗,脈弱。
  證候分析哮病反復發作,正氣日虛,痰邪深伏,致成難以緩解之虛哮。肺氣大損,痰濁泛溢,肺失肅降,故喘促痰鳴,反復發作,甚則持續喘哮;肺腎氣虛,故咯痰無力,聲低氣短,動則尤甚;病久及心,心氣、心陽受累,血行瘀滯,故口唇爪甲紫紺,舌質紫暗;脈弱為虛。
  治法 補肺益腎,化痰活血。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生脈散合人參蛤蚧散加減。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丹參、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龍、陳皮、清半夏、甘草。
  肺為主氣之臟,腎為納氣之根,今肺腎氣虛,以人參大補元氣,蛤蚧補腎納氣,共為君藥;虛則肺氣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麥冬養陰斂肺;肺主宣肅,為貯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陳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脈,氣虛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參、地龍活血、平喘,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肺腎同治,氣血同調,使肺有所主,腎有所納,升降有序,哮喘自平。
  ②加減痰多胸悶者,加瓜蔞、桔梗化痰利氣;喘甚者,加白果、芡實、罌粟殼斂肺固腎;陽虛者,加肉桂溫補腎陽;陰虛者,加熟地黃、山藥補腎養陰;氣陰將竭者,加山萸肉、龍骨、牡蠣斂汗救陰。
  ③臨證參考若痰多哮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此為痰濁壅盛于上,腎陽虧虛于下,故須溫陽補虛,降氣化痰,可選蘇子降氣湯化裁;若痰瘀互結,哮喘痰鳴,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選血府逐瘀湯化裁;若心腎陽衰、哮鳴甚,以上方送服黑錫丹、蛤蚧粉。黑錫丹內含鉛,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2.緩解期
  (1)肺氣虧虛
  證候 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哮喘,發病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濡。

  證候分析 肺主表衛外,肺氣虧虛,故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外邪從口鼻、皮毛犯肺,故發病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濡為肺氣虧虛之象。
  治法 補肺益氣。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玉屏風散合人參定喘湯加減。藥用人參、黃芪、白術、防風、半夏、五味子、罌粟殼、甘草。
  方中人參、黃芪補肺益氣為君;臣以白術、甘草健脾補中,益氣血生化之源,以加強君藥補肺益氣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罌粟殼斂肺定喘,防風歸脾經,開宣散邪,以防收斂太過;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補肺不忘斂肺,使肺之宣降得復,清肅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減外感表寒者,加麻黃、生姜祛風散寒;脾氣虛者,加茯苓、陳皮健脾益氣;兼痰熱者,加桑白皮、貝母清熱化痰。
  ③臨證參考 本證患者需長期服藥,亦可應用丸散緩圖之。若平素肺氣虛弱突出,或有微喘,易發哮鳴者,可服用人參蛤蚧散,臨證時可加地龍等平喘降逆之品。
  (2)脾氣虧虛
  證候 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哮喘,舌苔薄白,脈細緩。
  證候分析 脾主生化氣血而運濕,脾氣虧虛,聚濕生痰,上貯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氣虛則倦怠乏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食少便溏,每因飲食失當而引發;舌、脈象均為脾虛之征。
  治法 健脾化痰。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湯加減。藥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輔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燥濕化痰;佐以干姜、細辛、五味子溫肺化飲而止喘哮。全方補氣而不滯氣,行氣而不耗氣,補中有清,收中有散,促進脾胃運化以建功,溫化痰飲哮喘自平。
  ②加減兼氣滯納呆、脘脹者,加木香、厚樸、砂仁行氣消滯;兼脾陽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溫脾化飲。
  (3)腎氣虧虛
  證候 平素氣息短促,動則為甚,腰酸腿軟,腦轉耳鳴,不耐勞累,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
  證候分析久病氣虛,攝納失常,氣不歸元,故氣息短促,動則為甚;腎虛精氣虧乏,不能充養,故腰酸腿軟,腦轉耳鳴,不耐勞累;元陽虛衰,故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
  治法 補腎攝納。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金匱腎氣丸。藥用附子、肉桂、熟地黃、山藥、山萸肉、茯苓、澤瀉、丹反。
  腎主納氣,方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鼓舞腎氣,雖為君藥,用量宜輕,取其少火生氣之義;臣以熟地、山藥、山萸肉滋補腎陰,陰中求陽;佐以澤瀉、茯苓、丹皮瀉火滲濕,寓補于瀉之中。諸藥合用則益火之源,溫腎納氣。
  ②加減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片溫腎助陽;陰虛明顯者,用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龜板膠益腎養陰;腎不納氣,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蟲夏草、紫石英,或合用參蛤散補腎納氣;痰多者,加陳皮、蘇子化痰。
  ③臨證參考 由于肺脾腎三臟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聯系與影響,故臨床每多錯雜并見,表現為肺脾、肺。腎氣虛,或肺腎陰虛、脾腎陽虛,或肺脾腎三臟皆虛等不同證候,治療上應區別主次,適當兼顧。
  六、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復方Jkthh片(華山牌,河北邯鄲制藥廠):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靈注射液(蘇中牌,江蘇揚州蘇中制藥廠):每次2ml,每日2~3次,肌內注射。用于哮喘,見有咳嗽、有痰、氣喘、氣短或伴有胸部脹悶,以及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而見上述癥狀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熱參片、麻杏止咳糖漿、蛤蚧定喘丸(見喘病篇)。
  2.單驗方
  (1)干地龍研粉,每次3g,每Et 2次,或裝膠囊開水吞送。現已有地龍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 1次,肌內注射。用于發作時主要表現為熱證者。
  (2)曼陀羅葉制成細卷狀,發作時燃吸,可緩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 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條,大貝母lOg,共搗為丸。每服1.5g,每El 2次,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熱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時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氣逆之證。
  (6)烏賊魚骨,刮削,研細末。每次2g每日2次,白開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開,以豬膽汁5枚,浸3 日,取出,火上炙干為末,煉蜜為丸。每日1次,每次4丸,臨臥服。適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類的食品而誘發哮病者之預防治療。
  (8)治酒哮方:白礬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礬溶化將干,取出,攤新瓦上,露一宿,砂鍋內炒干。每晚飯后細嚼杏仁10~15枚。適用于每因酒精飲入誘發哮病發作者的預防和治療。
  (9)平喘湯小蝌蚪用涼水洗凈,成人每日服10個,小兒酌減,連服10 日。主治過敏性哮喘。
  3.食療方
  (1)胡桃肉1個,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適用于虛證哮喘,可減少復發。
  (2)治鹽哮方:豆腐1塊,加水煮開,加糖少許,每日服1碗,不間斷服百日。適用于過食咸物而誘發哮病發作者的預防和治療。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鐘,待涼時用新鮮雞蛋20只,浸入湯內,7天后,待蛋殼變軟,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熱水中浸5分鐘后去殼服下。感冒發熱忌服。
  (4)人胞,用新鮮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喘緩解期治療。
  4.針灸療法
  (1)體針發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內關。咳痰多加孔最、豐隆。每次選2--3個腧穴,重刺激,留針30分鐘,每隔5~10分鐘捻針1次,每日或間日1次。緩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腎虛加腎俞、關元;脾虛加脾俞、中脘。每次選2~3個穴,用輕刺激,間日治療1次。在發作前的季節施針。
  (2)耳針發作期取定喘、內分泌、皮質下,未發時可埋壓豆于脾、腎、內分泌等穴。
  5.敷貼法
  (1)白芥子敷貼法白芥子21g,細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細末,用姜汁調和,做成小薄圓餅狀外貼。夏三伏季節中,分3次敷貼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烏、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細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調熬,加黃丹收膏,攤貼肺俞穴,3日1換。
  6.割治療法取膻中或手掌(掌側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間)割治,常規消毒,局麻后作0.5~1.5cm切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組織,或在切口周圍進行一定的機械刺激,切口處用撥毒膏貼敷,覆蓋消毒紗布包扎。一般割治1~3次,兩次治療間隔為7天,可在原處旁開lcm處或另選部位進行。亦可取膻中及魚際穴(男左女右)。常規消毒后,作0.3cm長切口,剪出顯露的皮下脂肪后,把酒精消毒的白胡椒剪成楔形埋入穴位,愈后,白胡椒可被溶化吸收。
  7.埋線療法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門,肺俞透厥陰俞,及孔最、足三里,每次選其中1~2穴。選定穴位后,常規消毒,局麻,用埋線鉤針或三角縫針穿入羊腸線,快速刺入皮膚,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線頭不可暴露于皮膚外,針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紗布,膠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腦垂體代替羊腸線。一般3~4次開始見效,每兩次間隔20~30天,用于反復發作之久哮者,需注意過敏反
應。
  【轉歸與預后】
  一、轉歸
  哮病發作期以實證為主,緩解期以虛證為主。實證如反復發作或失治誤治,可漸次向虛證或虛中夾實證轉化;虛證如感外邪或有其它誘因,亦可轉為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冷哮日久,或治療中長期過用溫燥,在里之寒痰、濕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為寒熱夾雜或外寒里熱之證;熱哮日久,或屢用涼下,損傷中陽,也可能轉為冷哮。無論冷哮、熱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屢愈屢發,都會使人體正氣日耗,由實證向虛證方向轉化,成為正虛邪戀或正虛邪實之證。在病程中,因痰濁伏于內,痰阻氣壅,血行不暢,可轉為痰瘀互結之證,日久病及于心,正氣衰微。

  二、預后
  哮病難治,迄今仍無特效的根治方法。正確的辨證論治,對及時緩解病情有肯定的療效。但欲控制復發,達到徹底根治,尚屬難度較大的研究課題。若體質強,邪濁不重,治療及時,一般預后良好。治療得法者,一般服藥后,哮鳴胸憋癥狀即可減輕,3~7天內基本緩解。若體質弱,病邪深伏,誘因不除,可反復發作,易轉為肺脹等病。嚴重者,可發生閉脫危證,預后不良。
  【護理與調攝】
  讓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尋找并祛除發病誘因。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溫度濕度適宜,避免接觸到刺激性氣體、灰塵、花粉等。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忌生冷肥甘厚味、海膻發物、辛辣等食物,并戒除煙酒。
   密切觀察哮喘發作時間、持續時間、加重時間及晝夜變化規律,以了解病情輕重,決定治療和護理措施。
  對于喘閉、喘脫危候者,采取中西結合法搶救,必要時予一級護理或特級護理,給氧或機械通氣,記出入量,采取鼻飼、導尿等措施。
  根據哮、喘、咳、痰四癥之特點分別護理,哮鳴咳嗽痰多,痰聲漉漉或痰粘難咯者,用拍背、霧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對喘息哮鳴,心中悸動者,應限制活動,防止喘脫。
  【預防與康復】
  一、預防
  1.加強體質鍛煉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太極拳、內養功、八段錦、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
  2.藥物預防可根據具體情況辨證用藥。肺脾氣虛者,宜常服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脾腎陽虛者,可常服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右歸飲、保元湯等;肝腎陰虛者,可常服六味地黃丸、滋水清肝飲、左歸丸等方藥。
  3.避免接觸誘因 如過敏藥物、食物及其它異物。
  4.預防感冒 注意氣候變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二、康復
  1.藥物康復 在康復階段可繼續使用扶正固本方藥。如六君子湯、麥門冬湯、金匱腎氣丸、十全大補湯等。
  2.食療康復可辨證選用羊蜜膏、人參粥、羊脊骨粥等。
  (1)肺腎陰虛者,可選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生姜汁200ml,生地黃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生姜汁、地黃汁,不停攪拌,微火熬數沸成膏。每日空心溫酒調服1匙,或作姜湯,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腎氣虛者,可用人參粥。人參末5g,或黨參末15g,姜汁15g,米lOOg,煮粥,空腹服。
  (3)脾腎陽虛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搗碎),肉蓯蓉50g,洗切作片,草果3個,蓽茇9g,水煎成汁,濾去渣,入蔥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療法 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侖等穴。
  【醫論提要】

  由于哮必兼喘,故本病又稱作哮喘。哮喘之名,首見于宋代王執中的《針灸資生經》。元代《丹溪心法》中朱丹溪則首先將哮喘作為獨立的病名成篇。《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素問·陰陽別論》及《素問·通評虛實論》中的“喘鳴”,《素問·太陰陽明論》中的“喘呼”,均是對本病特征的最早記載。《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中“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等記載,則描述了本發作時的典型癥狀。綜觀歷代醫籍,古人對本病的命名繁多,而大致可分為以癥狀特征為名、以病因為名和以病理性質為名3類。以癥狀特征為名者,如呷嗽、哮吼、粕耠(h6K)、駒喘、粕觳(xi丘)等;以病因為名者,如寒哮、冷哮、熱哮、風寒哮、食哮、魚腥哮、酒哮、水哮、鹽哮、糖哮、年久哮等;以病理性質為名者,有實哮、虛哮之分。
  在朱丹溪正式把“哮”作為一個獨立的病名以前,醫家大都將哮病與喘證混論,統稱為喘,由于哮必兼喘,故一直未能將兩者作出明確的分證論述。到了明代虞摶的《醫學正傳·哮喘》,才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更詳細描述了二者見癥之異:“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以胸中多痰,結于喉間,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聲。……待哮出喉間之痰去,則聲稍息;若味不節,其胸中未盡之痰復與新味相結,哮必更作。”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哮》亦指出:“喘證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則喘亦止,后不復發……;若夫哮證,……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頻發頻止,淹纏歲月。”
  對于哮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以清代醫家李用粹《證治匯補·卷五》之概括最為精辟:“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本病病機的關鍵在于痰,如明代秦景明《癥因脈治·哮病》所云:“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矣。”一般認為,伏痰為本病之“夙根”,而痰之生成,責之于肺不能布津液,脾不能運輸水精,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伏藏于肺。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本病之發與痰有關。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之“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已經指出伏飲、痰濁與本病的發病直接有關。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上氣鳴息候》闡述本病病機時說:“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并于同書《咳嗽病諸候·呷嗽候》中指出:“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也認為:“凡遇天陰欲作雨便發,……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母子相傳者”,既闡發了寒痰伏肺為本病之宿根,又強調了本病的難治性與遺傳性。到明代,丹溪弟子戴元禮在《證治要訣·哮喘》中,才明確提出了本有“宿根”之說,“喘氣之病,哮吼如水雞之聲,牽引胸背,氣不得息,坐臥不安,此謂嗽而氣喘,或宿有此根……,遇寒暄則發……”。張介賓《景岳全書·雜證謨·喘促》亦持此說,認為:“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作者,亦名哮喘。”
  在哮病的辨證論治方面,以金元時代的朱丹溪和明代張介賓的貢獻為最大。《丹溪心法·哮喘》認為“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并將治法精辟概括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此論一直為后世醫家所宗。《景岳全書》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提出“扶正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須分微甚,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發久者,氣無不虛.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于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眷眷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另外,在他們之前,張仲景創立的許多方劑,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皂莢丸、葶藶大棗瀉肺湯等,為后世治療哮病所常用;《諸病源候論》雖未載本病之治療方藥,但對本病有“應加消痰破飲之藥”的原則性提示;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載有治哮專方“紫金丹”,開砒劑治哮之先河。明代還有許多醫家,在總結前人治療哮病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如《雜病證治準繩》對于哮之屬冷而發者,屬中外皆寒,用東垣參蘇溫肺湯合紫金丹劫寒痰;屬寒包熱,宗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遇厚味而發者,用清金丹。李中梓《醫宗必讀》認為治療“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甩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主張用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瓜蔞、茯苓、甘草之類藥,冬加麻黃,夏加石膏,寒加生姜。清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又有所發展。《王旭高醫案·痰喘》指出“喘哮氣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腎,發時治上,平時治下。”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哮》華岫云按云:“閱先生之治法,大概以溫通肺臟,下攝腎真為主。久發中虛,又必補益中氣,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氣之劑,在所不用,此可謂治病必求其本者矣。”強調了在治療上對對脾、腎二臟的重視,對臨床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民國以降之醫家,對本病的治療亦有發揮。程門雪先生,善于化裁古方治哮:認為《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為哮證之祖方,此方合辛開、苦泄、酸收為一體,應為治哮之專方;認為王旭高治療小兒哮病,用六君、平胃加川貝、榧子為本,塞入大棗中,葶藶同煎,意甚巧妙,可資取法;曾用外科陽和湯法(熟地30g,白芥子3g炒研,鹿角膠9g,姜炭、麻黃各1.5g,肉桂、生甘草各3g,水酒各半煎,加五昧子1.5g)治兒童陽虛哮證,獲良效;對于陰虛痰熱之哮,認為用定喘湯似未盡符合,杏軒《醫述》所載一方,可資參考,藥用:熟地15g,當歸3g,茯苓4.5g,半夏4.5g,橘紅4.5g,金沸草4.5g,麥冬4.5g,甘草1.5g,淡豆豉3g,黑山梔3g.海浮石6g。黃文東認為,哮病的治療,以表、攻、補三法為主,哮喘患者多為本虛而標實,發作時,以治標為主,用表法或攻法。表法即表散風邪,因哮病患者多為體虛,表衛不固,易受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而發病,此時當以祛邪為主,屬風寒用小青龍湯,偏風熱以小青龍湯加生石膏、黃芩。干姜改用生姜;攻法,即攻其有形之痰,用溫化痰飲或清化痰熱。緩解期用補法,即溫補脾腎,以培其本,偏陽虛用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等,偏陰虛用生脈散、七味都氣丸等。錢今陽則提出,治療哮喘當顧調肝。錢氏認為,對于哮喘的治療,治標多以宣肺祛痰為主,治本多從肺、脾、腎著手,但還應注意到肝在本病發病中的作用。蓋肝屬木,肺屬金。金本克木,而一旦肺金病變,則又常易受木氣反侮,慢性反復的肺病患者,尤其如此;或肝失調達,一身氣機升降乖亂,肺失肅降;或木郁化火,火性上炎克伐肺金;或肝陰不足,下吸腎水,子盜母氣,肺少清潤。故臨證每于一般常用的治療哮喘方法基礎上,配合以清肝、疏肝、養肝之法,臨床應用比較得心應手。董漱六防治哮病的體會,認為治哮必先祛痰,祛痰首當宣肺達邪,使邪去痰消,哮病自然平息;麻黃治哮,必須善為配伍,寒哮配用桂枝,熱哮配用石膏,清肺配用桑白皮,下氣配用葶藶,化痰定喘常與射干同用,理氣寬胸常與厚樸并投,麻黃合黨參益氣平喘,合熟地滋腎定喘,合北沙參養肺陰,定哮喘,合附子溫腎陽,止痰喘;哮病在靜止期的調治,每以內服藥物和外敷貼法緩圖治本,使正氣日見充沛,外御病邪,從而控制哮病發作。胡建華指出,哮病往往來勢急驟,病情多變,時起時伏,時虛時實,因此如何正確掌握相應的治則,或以攻為主,以補為先,或虛實兼顧,攻補兼施,確非易事。如果能隨病勢的變化而作適當的應變措施,則可使臨床療效有明顯提高。
  【醫案選粹】
案一
  耳姓婦,回族,患哮,自以為寒,頻飲燒酒,不但病加,更兼嘔吐泄瀉。兩腳筋掣,既不能臥,又不能坐。孟英診日:口苦而渴乎?泄出如火乎?小溲不行乎?痰粘且韌乎?病者日:誠如君言,想為寒邪太重使然。孟英日:汝何愚耶?見證如是,猶謂受寒,設遇他醫,必然承教,競當此小寒之候,而哮喘與霍亂,世俗無不硬指為寒者。誤投姜、附,汝命休矣。予北沙參、生苡仁、冬瓜子、絲瓜絡、竹茹、石斛、枇杷葉、貝母、知母、梔子、蘆根、青果、.海蜇、萊菔汁為方,一劑知,二劑已。
  (選自《王氏醫案》)
案二
  江某,男,68歲。1986年5月6日初診。哮喘史5年,1年來持續發作,西藥不能緩解,喘時咳甚,不喘則無咳痰,動輒氣促,口燥咽干,胸脅不舒,胃納尚可,舌質稍紅,舌苔薄膩,脈來弦數。證屬肝陰不足,木火內燃,肺失肅降。治擬潤肺平喘,養血柔肝。處方:
  南沙參10克,玄參10克,大生地15克,蜜炙麻黃10克,蜜炙紫菀10克,大貝母10克,苦杏仁10克,款冬花10克,前胡10克,杭白芍10克,葶藶子10克,萊菔子10克,枇杷葉10克(包)。
  復診:上藥連服20余劑,氣喘平,形神朗,藥已應癥。宗上法調理而愈。
  (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咳喘專輯》)
案三
  巫婦。梅夏宿哮屢發,痰多喘咳,顯系濕痰郁熱為寒邪所遏。暫用加減麻黃湯溫散。
   麻黃三分,桂枝五分,杏仁二錢,蘇葉、半夏(制)各錢半,橘紅一錢,桔梗八分,姜汁三匙。
   二服后隨用降氣疏痰:栝蔞皮、桑皮(俱炒)一錢,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錢。海浮石三錢,前胡、枳殼各八分,蘇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錢,姜汁三匙。數服哮嗽降。
  (選自《類證治裁》)
  【現代研究】
  近年來開展中醫對哮病的研究,在治療上發作期采用清熱、活血、滌痰、解痙、降氣、解表等法,緩解期采用扶正固本,同時均配合埋線、割治、針灸、灌腸、霧化吸入等綜合療法,取得了療效。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證候分類等也有所豐富和完善。現綜述如下:
  一、病因病機研究

  強調內外因相合為患。古今醫家一直認為哮喘病因當分內外,內因是肺脾腎三臟虧虛,表衛不固,痰濁內生;外因是六淫、七情、飲食、勞倦及與病人不相容的某些物質等。近年來更加強調內外因的共同作用,認為哮病反復發作是機體內外因素和體外誘因相結合的病理反應。
  發展了宿根學說,歷代醫家多認為痰飲伏肺為哮喘之宿根。近年來某些學者對此提異議,提出痰瘀伏肺為“夙根”,肺脾腎不足是宿根的見解。如洪廣祥認為,宿痰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為痰阻于肺,氣機郁滯,而致瘀血內停,痰夾瘀血,結成窠臼,潛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宿根。氣候突變、飲食不當等誘因,均可導致肺氣宣降失常,而引起哮病發作。發作期以肺實為主要矛盾,痰瘀氣壅是其主要病機。在治療上遵循“氣順痰自消”、“氣行血亦活”的理論,確立疏暢氣機的基本治法,創制“蠲哮湯”(葶藶子、青皮、陳皮、檳榔、牡荊子、鬼箭羽、大黃、生姜)用于臨床,療效顯著(中醫雜志,1988,(3):7~9)。
  重視風邪為患。晁恩祥針對哮病發病迅速、時發時止、反復發作、發時痰鳴氣喘的特征,認為此與風邪善行數變的性質相符,提出“風盛痰阻,氣道攣急”是本病急性發作主要病機的觀點,祛風解痙為發作期的基本治法(中國醫藥學報,1992,(4>:55~56)。需指出的是,不僅外風侵襲可導致哮喘,而內生肝風,夾痰犯肺,風搖鐘鳴,哮喘亦作。
  病連五臟,以肺腎為要。哮病之發,雖病位在肺,而連及脾腎心肝,病初在肺,漸及肝脾,日久心腎受累。肺主宣降,司呼吸,哮喘之作總不離乎肺;腎寓元陽,主納氣,腎陽衰微則五臟俱虛,氣不歸元,故哮喘與腎關系至密;脾為生痰之源,脾運不健,痰飲留伏,或肺氣虧虛,衛外不固,皆可導致哮喘遷延反復。近年來,提出哮喘與肝相關的論述漸多,認為肝可通過氣郁、氣逆、木火刑金等病機引起哮喘發作。重癥哮喘所見之心悸汗出、唇甲青紫、面色晦黯等心血不暢之證,與肝火疏泄亦密切相關。
  二、辨證論治研究
  臨床上一般采用分期分型論治。如包培蓉總結呂同杰哮證論治經驗:①發作期:實痰冷哮證,用青龍三石湯(桂枝、干姜、五味子、麻黃、杏仁、甘草、膽南星、白芍、細辛、皂角炭、半夏、蘇子、鵝管石、海浮石、代赭石、葶藶子、石韋);實痰熱哮證用養陰清肺湯;虛哮用固攝納氣湯(熟地、枸杞子、鵝管石、玄參、麥冬、附子、炮姜、蘇子、葶藶子、麻黃、杏仁、鹿角膠、阿膠、沉香粉、甘草)。②緩解期:實哮用挾風散(瓜蔞、炙百部、皂角炭、黃芩、紫菀、川I貝、蘇子、葶藶子、半夏、膽南星、麻黃、杏仁、甘草、鵝管石、黃連、明礬,制水丸);虛哮用化痰丸(臺參、黃芪、白術、炒山藥、半夏、云苓、蘇子、葶藶子、枸杞子、鵝管石、天冬、熟地、阿膠、鹿角膠、桔梗、沉香粉、橘紅、甘草)。隨癥加減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中國中醫急癥,1995,(1):29~30)。賴祥林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哮喘急性發作期255例。痰熱阻肺型治以清熱化痰,止哮定喘,用定喘湯合麻杏石甘湯為主方;痰濁戀肺型治以化痰降濁,止咳平喘,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蘇子降氣湯或射干麻黃湯為主方;肺氣不足型治以益氣養陰,補肺定喘,用生脈散、補肺湯或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腎不納氣型治以補腎納氣,用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或七味都氣丸合人參胡桃湯加減。并用西藥對癥處理。結果痊愈62例,臨床控制76例,顯效72例,有效4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8%(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8(10>:588~589)。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根據哮喘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確立相應的治法及基本方藥,隨證加減治療本病發作期,這亦是本病辨證論治的一大趨勢。①祛風解痙平喘:喻平瀛等以麻黃地龍湯(麻黃、杏仁、浙貝母、丹參、川厚樸、蘇子、炙桑白皮、地龍、甘草、白果)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支氣管哮喘53例,總有效率為92.5%(甘肅中醫,1995,(3):13~14)。劉潔以自擬定喘方(麻黃、蟬蛻、杏仁、葶藶子、川貝母、鉤藤、烏梅、石韋、甘草)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本病38例,總有效率89.4%(山西中醫,1995,(6):11~12)。②活血化瘀:王學東以天地哮靈治療支氣管哮喘50例,基本方為:制大黃、桃仁、莪術、地鱉蟲、天龍(壁虎)、地龍、白芍、炙黃芪、熟地、川樸、生甘草。寒哮加制附子、干姜;熱哮加生石膏、桑白皮。總有效率為94%(新中醫,1996,(1):24~26)。王炳文等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頑固性哮喘52例,基本方為炙麻黃、赤芍、丹參、虎杖、生山楂、僵蠶、降香、澤蘭、廣地龍。隨證加減,配合丹參、川芎嗪、藻酸雙酯鈉針劑靜滴。總有效率為94%(國醫論壇,1995,(5>:38)。③標本兼治:陳超以補腎益肺法治療哮喘病300例,基本方為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陳皮、姜半夏、烏梅、地龍、磁石、補骨脂、胎盤、桃仁。氣虛甚加黃芪,陰虛加沙參、生地;陽虛加附子、肉桂;血瘀加丹參、川芎;痰多咳甚加瓜蔞仁、川貝母。結果:總有效率91%;療程長、年齡小、病情輕者則療效好;治療后甲皺微循環明顯改善(中醫函授通訊,1993,<6):14~17)。張月珍等以紫蛤散(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白龍湯(白果、地龍、蘇子、五味子、炙麻黃、磁石)隨證加減,治療哮喘36例,總有效率為92%(云南中醫雜志,1995,(4>:20~21)。沈祖法以溫陽逐飲湯(白芥子、炙蘇子、炙麻黃、射干、鹿角片、仙茅、菟絲子、萊菔子、生赭石、黑丑、沉香、細辛、干姜、檳榔、桂枝、制半夏、淫羊藿、生地、熟地),隨癥加減,治療晚間哮喘31例,結果痊愈5例,臨床控制8例,顯效12例,有效5例,無效1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7(2>:88~89)。薛西林等以哮寧
湯防治哮喘季節性發作70例,基本方為鎖陽、炒白術、橘紅、巴戟天、紅參、附片、肉桂、黃芪、山萸肉、炙甘草,隨癥加減,總有效率為84.29%(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6,(1):29~30)。許得盛等對扶正法緩解哮喘的作用進行了臨床觀察,結果標本兼治優于單純治標(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4):198~199)。
  哮喘緩解期的治療,多主張從肺、脾、腎虛進行分證論治,扶正固本。洪廣祥認為,緩解期多為虛中有實,既有正氣虛弱的一面,又有痰瘀伏肺的一面,主張“補虛不忘實,扶正不礙邪,力求補而不壅,滋而不膩,寒溫適當,食療與藥療并重”的固本原則(中醫雜志,1988,(3>:8~9)。許得盛等主張“發時治肺,平時治腎”,對緩解期患者每年從7月底至10月底服用溫陽片(附子、生地、熟地、仙靈脾、補骨脂、菟絲子等),連續治療5~10年,進行遠期療效觀察,142例患者,總有效率93.7%,治療時間越長、療效越顯著(上海中醫藥雜志,1988,(II):14~15)。邵長榮等對25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緩解期補虛后作氣道反應測驗。藥用補腎方:補骨脂、杜仲、桑寄生、款冬花、枸杞、藿香。隨癥加減。經治1月半后,氣急、痰多、胸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氣道反應性測驗: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和FEV。下降至20%(PC:。)值與治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表明補腎法對根治本病有良好作用(上海中醫藥雜志,1988,<10):21~2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中醫告訴你:哮和喘二者的區別
跟著禪一老師來認識一下哮喘中的哮
冬病夏調~三伏灸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主編汪受傳(三)
一個妙方:二仙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肥西县| 五寨县| 车险| 普兰县| 梅州市| 华亭县| 虞城县| 拜城县| 玉田县| 枣阳市| 华蓥市| 威信县| 保康县| 滨州市| 惠东县| 宜昌市| 宜宾县| 青神县| 浠水县| 余江县| 扬州市| 永康市| 黑河市| 温州市| 平舆县| 寿宁县| 龙泉市| 探索| 永平县| 湄潭县| 炎陵县| 邵东县| 建昌县| 准格尔旗| 庄河市| 山阳县| 南雄市| 大丰市| 罗城|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