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拼 音:Sangbaipi
英 文:White Mulberry Root-bark
日 文:ソウハクヒ
拉丁文:Cortex Mori
【異名】
桑根白皮《神農本草經》,桑皮、桑根皮《食療本草》,白桑皮《山西中藥志》。
【品種考證】
【來源】
本品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植物/動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柔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1~2cn,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枚,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為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國各地。
【產地】
主產于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河北、廣東。以河南、安徽產量大,并以亳桑皮質量佳。
【栽培】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根,刮去黃色外皮,除去木部,取白色內皮曬干。
【炮制】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桑白皮片貯于防潮容器內;炒炙桑白皮不易久貯。
【性狀】
根皮呈扭曲的卷片或板片,厚1.5~4mm。外表面乳白色,平坦,偶有殘留紅棕色栓皮斑塊;內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細縱紋。質堅硬,折斷面乳白色,粗纖維性,纖維層易成片撕裂。味稍甜。
飲片性狀:桑白皮呈長短不一的絲條狀,寬3~5mm。外表面類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切斷面纖維性,體輕,質韌。氣微,味微甜。蜜桑白皮表面深黃色,略有光澤,味甜。
【商品規格】
商品以產區分亳桑皮(安徽亳縣產)、嚴桑皮(浙江淳安產)、蘇北桑(江蘇蘇州,南通產),均以皮厚、色潔白、質柔韌者為佳。以亳桑皮質量最著。
【顯微特征】
根內皮橫切面:韌皮射線明顯,寬3~6列細胞;韌皮部散有乳汁管;纖維眾多,單個散在或成束,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石細胞常與含晶厚壁細胞連結成群。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鈣方晶。
粉末:淡灰黃色。①纖維較多,無色,甚長,平直或稍彎曲,邊緣微波狀,直徑13~31μm,壁極厚,非木化或微木化。②乳汁管直徑約至57μm,內含極微細顆粒狀分泌物。③石細胞淡黃色或黃棕色,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短紡錘形,直徑24~52μm,壁較厚或極厚,紋孔大多明顯,孔溝有分枝。④含晶厚壁細胞類圓形或圓三角形,直徑約至48μm,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內含草酸鈣方晶,直徑11~32μm。⑤淀粉粒單粒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2~16μm;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化學成分】
根皮含黃酮類成分:桑皮素(mulberrin)、桑皮色烯素(mulberrochromene)、環桑皮素(cyclomulberrin)、環桑皮色烯素(cyclomulberrochromene)、庫瓦酮G、H、K、L(kuwanone G,H,K,L),以及桑皮呋喃A、B、C、K、N、M、O、P、Q(mulberrofuran A,B,C,K,N,M,O,P,Q)、樺皮酸(betulinic acid)等。
化學成分研究進展:
與中藥化學成分研究數據庫鏈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8ml,水浴加熱5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許混勻,滴加濃鹽酸數滴,溶液呈櫻紅色,并有氣泡產生。(檢查黃酮類)
(2)取本品粗粉5g,加苯20ml,回流提取15分鐘后濾過。濾液蒸干,殘渣用少量氯仿溶解于小試管中,加冰醋酸1ml,沿試管壁緩緩加入濃硫酸1ml使成兩層.兩液界面顯紅色環。(檢查三萜類)
成分分析研究進展:
與中藥成分分析研究數據庫鏈接【含量測定】
成分分析研究進展:
與中藥成分分析研究數據庫鏈接【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桑白皮水煎劑2g/kg給家兔灌胃,6小時內排尿量及氯化物均顯著增加,7~24小時恢復正常。給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回提取物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均呈明顯的利尿作用,尿量、Na+、K+和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
2.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桑根皮提取物,按3~10mg/kg給麻醉兔靜脈注射,產生明顯的血壓下降,切斷兩側迷走神經對降壓無影響,但給予阿托品可完全對抗其降壓0.0001%~0.00001%的提取物對離體蛙心呈抑制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蛙后肢血管有收縮作用,并能興奮離體兔腸管和子宮;毒扁豆堿能增強提取物對蛙腹直肌等的收縮。根據以上實驗,認為提取物是和乙酰膽堿相似的物質。
另外,桑白皮還有鎮靜、安定、鎮痛、抑菌等作用。
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與中藥藥理研究數據庫連接【性味、歸經】
甘,寒。歸肺經。
【功效】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與配伍】
1.用于肺熱咳喘等。本品性寒入肺經,能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治肺熱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若水飲停肺,脹滿喘急,可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若肺虛有熱而咳喘氣短、潮熱、盜汗者,則與人參、五味子、熟地等補肺藥配伍,如《永類鈐方》補肺湯。
2. 用于水腫,如風水、皮水等。本品能清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飲。
此外,本品還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蛆血、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癥。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瀉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虛咳嗽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
【食療】
桑白皮粥 桑根白皮30g,粳米60g。將桑根白皮洗凈,切碎,用水煎煮,去渣取汁,同粳米煮為稀粥。服時酌加白糖,溫熱食之,日服二次。功用瀉肺平喘,利尿消腫。適用于肺熱咳嗽,喘逆痰多,甚或咯血者,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之水腫實證,降血壓
【附方】
1.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2.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 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姜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3.治肺氣喘急,坐臥不安 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炒。上二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溫服,微利為度。(《圣濟總錄》瀉肺湯)
4.治水腫通身皆腫 桑根白皮(炙黃色,銼)五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口父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用水二盞,生姜一棗大(切),飴糖半匙,煎至二盞,去滓。溫服,日再。(《圣濟總錄》桑白皮湯)
5.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 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凈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干),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一兩。(《經驗方》)
6.治腰腳疼痛,筋脈攣急,不得屈伸,坐臥皆難 桑根白皮一兩(銼),酸棗仁一兩(微炒),薏苡仁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溫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7.療患淋積年 桑白皮六分,通草、百合各八分,白茅根一分。上四味細銼,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下上散藥。口干渴,含之亦得。(《外臺》)
8.治大便忽見蟲 桑根白皮(細銼)二兩。上一味,粗搗篩,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頓服。(《圣濟總錄》桑根白皮湯)
9.治血脈虛極,發鬢不得潤澤 桑根白皮(銼)一斤(升),柏葉適量。上以水三斗淹浸,煮五六沸。沐頭,數數為之,發即潤澤。(《圣惠方》)
10.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痞悶,涎溢不收 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上一味,取自然汁涂于兒口內,立效。如無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兩,細銼,用水一盞,煎取半盞。放溫,涂兒口內。(《圣濟總錄》桑白汁方)
11.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 蜀桑根白皮,陰干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要方》)
12.治蜈蚣、蜘蛛毒 桑白皮搗汁敷立效。(《衛生易簡方》)
13.治墜馬拗損 桑根白皮五斤。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損處。(《經驗后方》)
【成藥】
1.桑白皮流浸膏 桑白皮(粗粉)1000g,55%乙醇適量。取桑白皮粗粉,用55%乙醇作溶劑,按滲漉法制備。先收集初漉液850m1,另器保存,續漉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混合后,再加55%乙醇稀釋,使成1000m1,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本品為黃棕色液體;氣微,味微苦;其醋酸乙酯提取液水浴蒸干后,再加甲醇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加醋酸鉛的飽和乙醇液少許,放置后發生棕黃色沉淀;在105℃干燥3小時,總固體物不得少于0.8%;含乙醇量應為36%~44%。功能祛痰鎮咳。用于肺熱咳嗽。口服,每次2~3m1,每日3次或供制備其他成藥用。(《湖北省藥品標準》1980年)
2.瀉肺散 桑白皮60g,石膏60g,前胡40g,葶藶子40g,枳殼40g。以上五味,混合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混勻,即得。本品為棕黃色粉末;味苦,氣芳香。功能瀉肺清熱。用于肺炎熱盛,喘促咳逆等癥。口服,1~3歲,每次1.5~2.0g,每日3次。(《吉林省醫院制劑規范》1984年)
【現代臨床研究】
現代臨床研究進展:
與中藥現在臨床研究數據庫鏈接【藥論】
1.論桑白皮瀉肺氣之有余 ①李東垣:“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用藥法象》)②李時珍:“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又:“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綱目》)③賈所學:“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癥自愈。故云瀉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藥品化義》)
2.論桑白皮可調虛勞證中喘腫二候 汪綺石:“桑白皮,清而甘者也。清能瀉肝火之有余,甘能補肺氣之不足。且其性潤中有燥,為三焦逐水之妙劑。故上部得之清火而滋陰,中部得之利濕而益土,下部得之逐水而散腫。凡虛勞證中,最忌喘、腫二候,金逆被火所逼,高而不下則為喘;土卑為水所侮,陷而失堤則為腫。喘者,為天不下濟于地;腫者,為地不上交于天。故上喘下腫,天崩地陷之象也。是證也,惟桑皮可以調之。以其降氣也,故能清火氣于上焦;以其折水也,故能奠土德于下位。奈何前人不察,以為性不純良,用之當戒。不知物性有全身上下純粹無疵者,惟桑之與蓮,乃謂其性不純良,有是理乎!”(《理虛元鑒》)
【附注】
1. 自我國臺灣商品桑白皮[認為系雞桑M. australis Foir.(M. acidosa Griff.)的根皮]中分得揮發油約0.07%以及谷甾醇葡萄糖甙、樹脂鞣酚(resinotannol);此外尚分得a-及b-香樹脂素(a-,b-amyrin)、谷甾醇、硬脂酸及棕櫚酸。
2. 桑的變種的根皮中,分得一種類似乙酰膽堿類的物質約1.3%,為黃白色結晶性粉末,熔點144℃(分解),具有較強的降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