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由不同原因引起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胃腸道紊亂綜合征。本病為嬰幼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占多數,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小兒消化器官及其功能尚不夠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故對食物的耐受性差,加之其免疫功能差,如遇感染或喂養不當或外界氣候變化,均易發生腹瀉。
本病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腹瀉除已有固定的病名(如細菌性痢疾、霍亂等)外,其他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真菌及一些病原不明的感染性腹瀉,統稱小兒腸炎。非感染性腹瀉包括飲食性腹瀉、過敏性腹瀉、糖源性腹瀉等。
有哪些癥狀?
1.輕型腹瀉:多為飲食因素、腸道外感染或受熱受涼所致。
(1)腹瀉:每日大便在10次以內,大便量每次小于10毫升/千克體重,呈黃色或黃綠色,蛋花湯樣或稀糊便,有酸臭,常帶泡沫,問有少量粘液及食物殘渣,并見白色或黃色小凝塊。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
(2)嘔吐:不顯著,多為溢乳或輕度嘔吐。
(3)其他癥狀:患兒無明顯中毒癥狀,精神尚好,體溫正?;蚺加械蜔幔捎休p度腹脹,腸鳴音增多,有時因腸痙攣引起陣發性哭鬧,多在排便后緩解。輕型腹瀉及時治療可有數日內痊愈,如處理不當,可轉為重型。營養不良患兒病程遷延較久。
2.重型腹瀉:多為腸道感染所致。
(1),嚴重腹瀉嘔吐:大便10次/日以上,大便量每次超過10毫升/千克體重,呈水樣便,噴射狀排出,量多,可帶粘液。大便鏡檢可見脂肪滴、少量白細胞,偶見紅細胞;侵襲型大腸桿菌感染者可見到紅細胞及膿細胞。嘔吐頻繁,吐出食物殘渣或黃綠色液體,嚴重者可吐出咖啡樣液體。
(2)全身中毒癥狀:較叫顯。常有發熱,體溫高達39-40℃;腹脹,食欲減退或拒食。輕者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出現煩躁不安或驚跳。重者精神委靡、呻吟、嗜睡,甚至昏迷或驚厥。
(3)水和電解質紊亂:
1)脫水:指水和電解質均喪失。由于吐瀉喪失體液和攝入量減少,感染、發熱時機體消耗水分增多所致。主要表現有發熱、口渴、煩躁、粘膜干燥、前囟和眼窩凹陷、皮膚彈性減退、尿量減少等,嚴重者合并周圍循環衰竭。
2)酸中毒:臨床以代謝性酸中毒最多見。輕度酸中毒的癥狀不明顯,儀血漿C02結合力下降,若不測定CO,結合力,不易早期診斷。酸中毒較重的嬰幼兒常有精神委靡、面色灰暗、嗜睡或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口唇櫻紅、呼吸深快,有時可聞到爛蘋果味。嚴重者呈昏迷和全身衰竭現象。新生兒和6個月以下小兒呼吸代償功能較差,呼吸節律改變不明顯,往往僅有精神委靡,拒食和面色蒼白等癥狀,應及早注意。
3)低鉀血癥:一般血鉀低于3.5毫摩爾/升時即出現癥狀,表現為精神委靡、四肢無力、腹脹、腸嗚音減弱或消失、腱反射遲鈍或消失、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嚴重者心停搏,呼吸肌麻痹而致死亡。心電圖可見Q-T間期延長、T波低平、L波出現、低電壓、心律失常等。
4)低血鈣癥:腹瀉時從大便中丟失鈣鹽和吸收減少使體內總鈣量降低。臨床表現:喉痙攣、手足搐搦、全身驚厥,血清鈣低于2毫摩爾/升。
5)低鎂血癥:常發生于腹瀉較久和營養不良的患兒。當出現震顫、手足搐搦或驚厥,用鈣劑治療無效時,應考慮低鎂血癥,血鎂常低于0.6毫摩爾/升。可試用鎂劑治療。
3.遷延性腹瀉:多因長期濫用各種廣譜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失調和繼發霉菌感染,或因喂養不當,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此型患兒臨床無急性中毒現象,而以慢性營養紊亂癥狀為主-腹瀉遷延不愈、精神委靡、食欲低下、消瘦、貧血、多種維生素缺乏。易并發呼吸道、中耳、泌屎道等繼發感染。此型多見于營養不良及佝僂病患兒。
4.慢性腹瀉:除腹瀉和各種胃腸癥狀外,多有哮喘、蕁麻疹、濕疹等癥狀。
5.幾種不同病原所致腹瀉的特點:
(1)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以5-8月份為多見。多數起病較緩,開始時不發熱、不吐,逐漸發展嚴重,嘔吐、低熱多與脫水同時出現。大便多是蛋花水樣,色較黃,有較多粘液,偶可見血絲,有腥臭味。
(2)輪狀病毒腸炎:常發生在10-2月份,多伴發熱和上呼吸道癥狀,表現有嘔吐,大便日10次左右,呈水樣或蛋花湯樣,黃或黃綠色,無腥臭味,重者可出現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3)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常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而繼發。主要表現為嘔吐、發熱。腹瀉初為黃綠色便,3-4日后多數變為晴綠色水樣便,次數多,每日可達十余次,粘液較多,少數有血便,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
(4)真菌性腸炎: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數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索的病史。大便日3-4次或稍多,為黃色稀水狀,泡沫較多,帶粘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
如何診斷?
如表現為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赦便或膿血便,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即可診斷嬰幼兒腹瀉。
如何治療?
基本方一
炒白術10克,炒枳殼10克,炒神曲10克,藿香(后下)10克,茯苓10克,黃芩10克,炒谷芽60克,炒麥芽60克,通草6克。
*體溫37.5-38, 5℃,加春柴胡10克。
*38.5℃以上,加生石膏50克。
*嘔吐或溢乳,加法半夏10克。
*腸鳴腹痛,加干姜6克。
*腹脹,加術香10克,厚樸10克。
*肛周發紅,加丹皮10克。
*營養不良,加仙靈脾20克,懷山藥20克。
*身冷不溫(體溫在36℃以下),加炮附子10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輕型腹瀉。
基本方二
人參9克,茯苓9克,茵陳9克,白術5克,甘草5克,藿香5克,銀花6克,烏梅12克,葛根20克,馬齒莧20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下重型腹瀉。
基本方三
黨參4.5-9克,黃芪4.5-9克,茯苓4.5-9克,炒白術4.6-6克,訶子4.6-6克,肉桂1.5-3克,附片1.5-3克,炮姜2.5-4.5克,赤石脂9-1.5克。此為6個月至2歲小兒1日劑量。
*嘔吐重,加丁香6克,砂仁6克。
*腹痛,加木香6克,厚樸9克。
*泄瀉重,加五味子6克,芡實9克。
*粘液或血便,加紅藤12克,仙鶴草12克。
*食滯,加山楂9克,炒麥芽9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嬰幼兒遷延性腹瀉。
基本方四
炒黨參9克,芡實肉9克,炒白術6克,煨訶子6克,茯苓6克,煨葛根5克,陳皮5克,土炒山藥12克,焦神曲12克,炙烏梅8克,白扁豆10克。
每日1劑,水煎3次,日服3次。亦可將上藥共研細末,6個月以內者服1.5克,7-12個月者服3克,每歲3克,按年齡遞增。
用于小兒慢性腹瀉。
基本方五
蒼術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枳殼10克,砂仁(杵,后下)2克。
*乳滯者,加炒麥芽10克。
*食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
*腹痛者,加木香6克。
*舌苔白膩,加厚樸6克。
*咳嗽者,加杏仁10克,橘紅6克。
*肛門紅者,加六一散(包)9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臺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基本方六
炙黃芪45克,炮姜15克,車前子(包)15克,訶子15克,陳皮10克,焦白術10克,茯苓10克,黃連2克,焦山楂6克。
*兼感冒,加藿香10克,防風6克。
*兼嘔吐,加半夏6克。
*兼腹痛,加白芍10克。
*大便次數在30次以上者,重用黃芪、訶子。
水煎服,輕者每日1劑,重者每日2劑。小兒每次服50毫升,16歲以上每次100毫升。
每日3-4次,一但水瀉控制,即要減量使用。
用于輪狀病毒腸炎。
基本方七
葛根8-10克,白芍8-10克,黃芩2-5克,黃連1-5克,甘草1-3克,薏苡仁5-12克,茯苓4-8克。
*脘腹痞脹,瀉下糞便臭如敗卵,加陳皮3克,扁豆3克,神曲5克,雞內金5克。
*食欲不振,加枳殼6克,雞內金5克。
*嘔吐,加竹茹6克,陳皮6克,_半夏3克。
*身體灼熱,加蘆根12克,蘇葉6克。
*痙攣作痛,加元胡6克或白芍9克,防風6克。
*咳嗽,痰多,加貝母6克,桔梗3克,桑白皮6克,百部6克。
*夜間啼哭不眠,加生龍骨9克,生牡蠣9克,竹葉3克,珍珠母12克。
*便中帶血,加生地榆6克,槐花6克,三七粉2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基本方八
熟附片9克,黨參9克,白頭翁9克,干姜9克,炙甘草3克,罌粟殼3克,黃連6克,炒白術6克。
*兼便血,加仙鶴草9克。
*濕熱偏重,減附片。
此為1-2歲的劑量,每日1劑,藥渣再煎。將附片先煎半小時,再入其他藥,煎成100毫升左右,每日5-6次,每次15毫升,連服3-4日。
用于真菌性腸炎。
基本方九
炒白術5克,藿香5克,炒薺菜花5克,炒白芍5克,陳皮5克,扁豆花6克,焦六曲6克,鉤藤6克,煨木香2克,防風2克,玉蝴蝶2克,扁豆衣9克,朱茯苓9克。
*兼見外感鼻塞,加蘇梗6克,蟬蛻5克。
*咳嗽不爽,加前胡6克,浙貝母9克。
*痰嗚咳甚,加竹瀝6克,半夏6克。
*小便量少,加燈心草3克,車前草9克。
*大便氣味臭,尿黃,加炒淡岑6克。
*胃納不佳,加炒谷芽6克,炒麥芽9克,山楂炭9克。
*脘腹不適,加厚樸花6克。
*脾虛,面色不華,加黨參9克。
*濕疹流脂水,加炒米仁6克,地膚子9克,白鮮皮12克。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小兒因驚致瀉。
基本方十
山楂9克,蒼術9克,白術9克,麥芽9克,茯苓9克,陳皮5克,半夏5克,厚樸5克。此為1歲小兒用量。
*兼風熱,加葛根6克。
*兼風寒,加紫蘇6克。
*嘔吐頻繁,或舌苔厚膩,加藿香6克。
*舌苔黃膩,或大便伴有泡沫,加黃柏9克。
*陣啼,加木香6克。
*小便黃少,加車前子(包)9克。
*口渴思飲,有輕度脫水,酌加口服補液。
上藥加水煎煮2次,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用,每日1劑。
用于嬰幼兒傷食致瀉。
基本方十一
六一散(包)12克,茯苓10克,炒薏苡仁10克,藿香10克,炒谷芽10克,炒麥芽10克,炒蒼術6克,炒葛根6克,陳蒼術4.5克。
*發熱,加蘇葉10克。
*嘔吐,加生姜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
*腹脹,加木香6克,炒萊菔子10克。
*尿少,加車前子(包)10克,澤瀉10克。
*大便熱臭,加炒黃芩6克,銀花炭12克。
*大便腥臭,加煨豆蔻3克,干姜6克。
*大便酸臭,加焦山楂10克。
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毫升,去渣加陳蒼術煮至湯稠,分6-8次喂服。
用于小兒夏秋季腹瀉。
有哪些單驗方?
1.山楂炭、雞內金等量研末,每次1克,每日4次,開水調服。久瀉不止者,加入炮姜粉或用石榴皮水煎加紅糖服。
2.山藥粉開水調服,每次3-9克,每日3-4次。
3.訶子3克,石榴皮6克,澤瀉6克,罌粟殼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特別提示
1.注意必要的消毒隔離和便后的清潔護理,勤換尿布以防止發生肛門周圍糜爛。
2.調整飲食:減輕胃腸負擔,有利于腸功能早日恢復。不強調禁食,但應避免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吐瀉嚴重者可禁食6-8小時,但不禁水,嘔吐好轉,逐漸恢復飲食,飲食品種照顧原來基礎,以易消化為原則,一般經5-7天恢復正常飲食。
3.遷延性或慢性腹瀉的冶療:盡量尋找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忌長期濫用抗生素,注意調整飲食,對某種食物過敏或不耐受者,避免攝入該類食物。腸內雙糖酶缺乏時,暫停喂食糖類和乳類,改用豆制代乳品,也可配合推拿、捏脊、針灸或其他物理療法。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兒,使用人體丙種球蛋白或轉移因子等制劑,以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吐瀉嚴重的患兒應禁食6-12小時,吐瀉好轉后逐漸恢復飲食,母乳喂養者要縮短每次哺乳時問,限制哺乳次數。混合喂養和人工喂養的患兒可先給米湯、稀釋牛奶、脫脂牛奶等,由少到多,由稀到濃,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并暫停增加輔食。
4.腹瀉小兒因腸蠕動增加,在排使前常固腹痛哭鬧不安,可輕揉其腹部或用熱水袋給予熱敷。有腹脹時,可在其右側腹部放置熱水袋,能減輕脹氣。
5.每天要用筷子包紗布蘸冷開水清潔患兒口腔2次。以保持其口腔濕潤與清潔,對腹瀉較久或使用抗生素多日的嬰兒,要用2%蘇打水洗口腔,以預防鵝口瘡和粘膜潰瘍。
6.匆使小兒著衣過多或過少,避免過熱和受涼,以減少發病機會。
7.到了恢復期,要讓嬰兒增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提高其抗病能力,防止腹瀉復發,促進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