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 病
淋病是目前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由淋病雙球菌感染所致。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多
見于有不潔性生活者,青壯年性活躍時期發病率較高。本病除可以直接感染尿道、子宮
頸內膜、直腸肛周、眼結膜和咽部外、’還可引起男女內生殖器的各種不同損害,且可并
發許多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中醫學中無“淋病”的記載,”,但“淋”、及“淋證”之名則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
經》就有描述。《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對淋的描述為:“淋之為病,小便如粟
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后世對淋證進一步分類,有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和勞淋
之分,從而對淋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型與論治。淋病主要的病理為急慢性尿道炎,臨
床以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尿道口有分泌物等為主要表現。可歸屬于中醫“淋
證”的范疇,“精濁”也有一定關系。在“五淋”、“八淋”之說中,淋病更與“熱淋”、
“氣淋”、“膏淋”、和“勞淋”相近。“ :
(病因病機)
淋病究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感染疫癘穢污之氣,濕熱污氣郁結下焦所致。濕熱蘊結
下焦,可以化火傷陰擾心;亦可傷脾結濁,結痰阻中;還可阻滯氣血,傷及絡脈;更可
以傷腎、傷精,進一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景岳全書.淋濁》篇所說頗為相近,書中
指出;“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
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說明淋病初起,多屬感染穢濁
疫癘之氣,濕熱蘊結膀胱及下焦;日久則由實轉虛,或虛中挾實。
1 下焦實熱 房室不潔,感受穢濁疫癘之氣,濁氣太盛,氣機阻滯,蘊濕化熱,濕
熱蘊結下焦,下注膀胱,遂起淋證。熱盛肉腐,濕濁流注,則化膿外溢;濕熱蘊結下焦,
氣化不利,無以分清濁,脂液隨之而出,則小便如膏。穢毒濕熱流注下焦,蘊積竅端,則
產生一系列精、溺及陰道、胞宮的癥狀。
2 心火上炎 感受穢濁疫癘濕熱之氣,素體心火偏旺,加之濕熱郁滯化火傷陰,形
成虛實挾雜之勢,心火亢炎于上,濕熱穢濁蘊滯于下,膀胱氣化失可,竅溺為濁邪所滯
而生諸癥。
3 脾虛濕滯 感受穢濁疫癘濕熱之氣,濕邪蘊滯下焦,下閉中壅,土為濕困,脾為
濕傷,或素有脾虛失運,復感穢濁疫癘濕熱之氣,致脾更傷,遂致濕熱蘊滯下焦,濕濁
困阻中焦,脾虛濕滯,健運失司9水道失其樞轉,膀胱氣化不利,竅溺為所不暢而生諸癥。
, 4 氣滯血瘀 感受穢濁疫癘濕熱之氣,濕熱久滯,氣機不暢;或惱怒傷肝,氣郁化
火;加之溺竅及生殖諸器官多為肝經及沖任經脈所主,故無論初起還是久病,常有肝經
氣機阻滯之證,濕重于熱則肝郁氣滯,脾為木克,濕濁諸證逆生;熱重于濕,則木火灼
水,肝郁陰虛,虛中挾實;肝郁氣滯,濕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久病成瘀,氣滯血瘀
諸癥頻生.
5 陰精虧虛 感受穢濁疫癘濕熱之氣,濕熱蘊結下焦,肝經為之阻滯,膀胱氣化不
利,濕郁化火,氣滯血瘀,化腐生膿,傷血傷精,灼水灼陰,致使肝腎陰虛,精室受擾;
或素體腎陰不足,恣意色情,伐傷陰精,復感濕熱穢濁之氣,正虛邪盛,克損尤加,致
使陰精更虛,邪氣久戀,正虛邪滯,諸證紛生。
6 陽虛氣損 感受穢濁疫癘濕熱之氣,邪氣蘊滯下焦,濕盛陽微,久病傷氣,氣虛
及陽;或素體陽氣不足,復感穢濁之氣,正虛邪盛,陽氣克伐;氣虛則膀胱無以氣化,關
門無以固攝,精竅無以開合;陽虛則氣化失去溫煦,腎虛失去蒸騰,氣血失去鼓動,則
諸癥并現,虛實夾雜,病證繁雜,纏綿難愈。
淋病的命名最早見于公元130年,意為流動的精子。1767年John Hantor作了一個
大膽的試驗,將淋病患者的膿液種植到自己身上,結果同時患了梅毒,當時人們認為淋
病是梅毒的早期病變。時至1879年Albeit Neisser在患者尿道、陰道及新生兒眼內膿液
中找到了淋球菌,并被正式命名為淋病奈瑟菌。稍后在體外分離成功,并能在體外培養
出淋菌,接種于正常人尿道,產生同樣癥狀。
淋病雙球菌(簡稱淋球菌)是革蘭染色陰性雙球菌,外形為腎形或卵圓形,多成對
排列,無鞭毛、無夾膜、不形成芽胞。它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干燥環境工一2
小時死亡,55℃下5分鐘死亡,一般消毒劑容易將它殺死。在不完全干燥的條件下,附
著于衣褲、被褥、浴巾中能生存18—24小時,將其放入封緘的培養試管中,在37℃條件
下可保存4—5周,淋球菌對培養的條件要求較高。
人類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它對低等動物無致病能力,所致的人類淋病,是目前世
界上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性接觸,據統計成人淋病患者中男女
一次性交的感染率為20%一35%,感染率與性交次數成正比,男性更易傳染給女性。另
外間接接觸也日益成為流行病學上的一大問題,接觸被淋球菌污染的衣褲、被褥、床單、
浴盆、浴池、浴巾、馬桶及衛生紙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產道傳染是新生兒淋病的
最主要感染途徑。研究表明,20%的男性、60%的女性,感染淋球菌后為無癥狀淋病,這
些傳染源更難控制,無論是對流行病學還是防治學都極為重要。
淋球菌不易侵入完整的皮膚,但由于其表面具有使其粘附宿主細胞表面的纖毛,故
對粘膜的親和力很強,很容易侵犯男性的尿道、附睪、前列腺、精囊腺及女性的子宮頸、
尿道、子宮、輸卵管等,亦可引起新生兒眼部淋病及咽部和播散性淋病。
淋球菌對許多抗生素敏感,但由于染色體介導和質粒介導,目前耐藥淋菌株越來越
多,已引起流行病學、治療學及制藥學界的廣泛和高度重視。
(辨病)
1 臨床表現 淋病的臨床表現取決于感染部位.感染時間、感染株毒力、感染的程
度、機體敏感性及是否伴有其他性傳播疾病的感染,尤其是衣原體和支原體感染。臨床
可分為有癥狀淋病和無癥狀淋病;有合并癥淋病和無合并癥淋病;播散性淋病和生殖器
等局限性淋病;急性淋病和慢性淋病等多種表現。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主,
以往報道男性多于女性,但目前男女發病的比例漸趨一致。 、
1.1 無合并癥淋病
1.1。1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一般所指急性淋病) 不潔性交后,潛伏期約2—10天,
平均3—5天,引起急性前尿道炎。初起尿道口紅腫,有發癢及輕微疼痛,并有稀薄分泌
物流出,隨后分泌物變稠,尿道口溢膿呈深黃色或黃綠色,同時癥狀加劇,出現尿痛、排
尿困難,入夜有陰莖痛性勃起,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龜頭炎,甚至并發包皮嵌頓,亦可
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發病第1周最嚴重,約持續3—5周后癥狀減輕或消失。
急性前尿道淋球菌感染發病2周后,約有60%的患者會引起后尿道炎,出現尿頻、尿
意窘迫,晝夜排尿次數可達20~50次,尿痛的特點是排尿終末加劇,并有會陰下墜感,
偶有終末血尿,此時易并發前列腺、精囊等炎癥,持續約1—2周后癥狀逐漸減輕。
女性因尿道短,淋病易蔓延到膀胱括約肌、膀胱及會陰部,常于性交后的2—5天出
現尿頻、尿急、尿痛,常伴有血尿,尿道口可有溢膿,尿道旁腺也易受感染,發生腫脹、
溢膿。
急性淋病性尿道炎有一定的全身癥狀,癥見發熱(38~C左右)、頭痛、全身不適等.
1.1.2 慢性淋菌性尿道炎(一般所稱慢性淋病) 感染后癥狀持續兩個月以上,或
一開始即無明顯急性經過,不經意發現慢性過程。主要因失治、誤治、治療不徹底,淋
球菌隱伏于尿道體、尿道隱窩、尿道旁腺等所致。亦有體質虛弱,一次染菌量較小引起,
表現為前后尿道同時受累,好侵犯尿道球部、膜部及前列腺部。癥狀輕微,尿道常有癢
感,排尿時有灼熱感或輕度刺痛,尿流變細,排尿無力,余瀝不盡。常有晨起尿道口少
量漿性分泌物,擠壓陰莖根部可見稀薄粘液流出,尿液清、但可見淋絲。
1。1.3 淋菌性宮頸炎(一般所指女性急性淋病) 女性原發性淋球菌感染的主要部
位在宮頸,只是它的潛伏期難以確定,因為約有60%以上的患者呈無癥狀自然過程。有
學者認為其潛伏期當在不潔性接觸后的2—5天。若出現癥狀,可見陰道分泌異常或增多、
膿性白帶、外陰瘙癢,或燒灼感,偶有下腹及腰部疼痛。檢查可見宮頸糜爛充血,有膿
性白帶或分泌物.淋菌性宮頸炎自然發展,可引起直腸炎、尿道旁腺炎、前庭大腺炎等。
急性淋菌性宮頸炎未經治療或不徹底治療,可轉入慢性炎癥,此時自覺癥狀較輕,可
見小腹墜脹、腰痛、白帶增多等。
1.2淋病合并癥
1.2.1 男性淋病合并癥 男性淋病性尿道炎有各種合并癥,主要有前列腺炎、精囊
炎、附睪炎及尿道狹窄等。
前列腺炎 淋球菌更多的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癥見會陰部不適、陰莖痛、尿后余
瀝、晨起尿道口有分泌物,或大便時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檢查前列腺腫大或如常或較
小,常有輕壓痛,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體減少,白細胞增多,涂片或細菌培養約一半的
人可見到淋球菌。由于生精環境發生變化或排泄管附道排膿或形成瘢痕能影響射精及精
子的活力,造成不育。
附睪炎 常單側發病,癥見附睪腫大,疼痛、墜脹。急性者有明顯的紅腫熱痛,但
臨床更多的為慢性。
精囊腺炎 多與前列腺炎、精囊腺炎并發,急性者可有精液潴留,腹痛,射精痛,慢
性者可有血精。
尿道球腺炎 可在會陰部出現指頭大結節,疼痛,急性可化膿破潰,壓迫尿道出現
排尿困難,慢性者進展較慢。
尿道狹窄 治療未愈或未經治療的慢性淋病性尿道炎,在5—10年后可引起尿道狹
窄,以尿道海綿體后方及球部多見,癥狀為排尿困難,尿線變細,嚴重時可出現尿潴留。
1。2.2 女性淋病合并癥 主要是盆腔炎,包括輸卵管炎、子宮內腔炎及繼發的盆腔
膿腫、肝周炎、腹膜炎等。急性輸卵管炎是淋病的重要并發癥,若同時存在衣原體、支
原體感染,其發病率增加。輸卵管狹窄或閉塞、附件腫塊,可引起不孕或宮外孕。
1.3 其他部位淋病 主要有淋菌性結膜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肛門直腸炎、淋菌
性皮炎、原發性皮膚淋病等。
1.4 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主要是淋球菌經過血行播散到全身引起,多見于女性及男
性同性戀患者,女性常在月經及妊娠時發病。由于抗生素的出現,播散性淋病已較少見,
較多表現為關節、皮膚損害,初期為菌血癥階段,有發熱、白細胞增高及皮膚損害。緊
接著為第二階段,有腱鞘炎或膿毒關節炎。亦可見到淋菌性心內膜炎、淋菌性腦膜炎、淋
菌性心肌心包炎、淋菌性角化癥等。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播散性淋病患者都無典型淋
病的表現。
1.5 實驗室檢查
1。5.1 涂片檢查 取材于男性尿道分泌物及女性宮頸分泌物,如在多形核白細胞內
見到典型的革蘭陰性雙球菌即可做出診斷。此法陽性率男性約為90%,女性為50%一
60%。若是慢性淋病,則陽性率很低,建議男性取前列腺液涂片.咽部涂片見到革蘭染
色陰性球菌不能診斷為淋病,因為其他奈瑟菌屬在咽部是正常菌落.
1。5。2 培養檢查 男性患者急性期取尿道分泌物,慢性期取前列腺分泌液,女性取
宮頸分泌物,這是診斷淋病的重要依據,同時加做藥物敏感試驗。培養陽性率男性80%一
95%,女性為80%--90%。
1。5.3 聚合酶鏈反應(PCR) 為DNA基因檢測,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不過有兩
點需要注意,一是男性患者慢性期及治療后的復查要用前列腺液;二是治愈后若細菌排
除體外不徹底仍會出現假陽性。
2 診斷 診斷應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慎重做出診斷。
3 鑒別診斷 淋菌性尿道炎應與其它類型的尿道炎相鑒別,若是并發癥淋病,更要
與其他原因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鑒別,特別是由衣原體、支原體感染所致的非淋菌
性尿道炎鑒別,還應與念球菌、滴蟲感染的尿道炎相區別。 .
3.1 非淋菌性尿道炎 由衣原體或支原體感染所致。與淋菌性尿道炎比較,它的潛
伏期較長,約7—2l天,尿道分泌物少而稀薄,或是無分泌物,尿痛、排尿困難較輕,無
全身癥狀,細胞涂片無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實驗室檢查有衣原體或支原體。
3.2 念珠菌性尿道炎 病史較長,多有反復感染史,尿道口、龜頭、包皮潮紅,可
有白色垢物,明顯瘙癢,實驗室檢查可見念珠菌絲。
3.3 滴蟲性尿道炎 可見尿頻、尿急,以尿道刺癢為主,有灼熱感,尿道口有分泌
物,有異味,涂片鏡檢可見陰道毛滴蟲。
[辨證]
本病為感受穢濁濕熱疫癘之氣所致,病位主要在下焦膀胱、胞宮及肝腎。初起以濕
熱蘊滯為主,正盛邪實,熱盛肉腐;久病傷正,氣陰兩虛,陰陽俱損,邪氣留滯,氣血
不暢。實則為濕熱、瘀血,虛則為脾虛濕困、肝腎不足,精氣不固;初起以實為主,后
期以虛為主而呈現虛實夾雜證。
1 下焦濕熱證 小便頻數,灼熱刺痛,尤以排尿起始為甚,尿道口有大量黃色膿性
分泌物,尿道口紅腫,龜頭及包皮潮紅,下腹拘急。兼見口苦咽干,大便秘結,或有發
熱嘔惡.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或弦滑。
2 心火上炎證 小便頻數,灼熱刺痛,尿道口紅腫或有潰瘍,有黃白色膿性分泌物,
或稀薄分泌物。兼見口干咽燥,口舌生瘡,心煩難寐。舌邊尖紅,苔黃而燥,脈弦數。
3 脾虛濕滯證 小便頻數,余瀝不盡,時有白色分泌物流出、尿道內刺癢微痛。兼
見神疲脘悶,泛惡納差,面色黃滯,大便不爽。舌質淡或淡紅,苔灰白厚膩,脈濡緩。
4 氣滯血瘀證 小便頻數,艱澀不暢,時有尿痛,下腹及陰部拘急掣痛,尤以睪丸
及精索尤甚。兼見急躁易怒或抑郁悲傷,時嘆氣,脅下脹滿。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
而膩,脈弦或弦澀、弦數。
5、陰精虧虛證 小便短數,淋漓不盡,尿道口偶有粘液。兼見射精不暢,精少稀薄,
或不育,腰骶虛軟及酸痛不適,膝軟腿麻,頭昏耳鳴,健忘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弱。
6 陽虛氣損證 小便頻數,余瀝不盡,時有微痛,晨起尿道口有稀薄分泌物.兼見
陽痿早泄,精液稀薄,射精無快感,性欲下降,腰膝酸軟,會陰疼痛濕冷,神疲乏力,畏
寒肢冷。舌質淡,或有齒印,苔薄白或潤,脈沉弱無力。 ,
[治療]
1 辨證論治
1.1 下焦濕熱證 治宜清熱瀉火,利濕化濁。方選八正散加減。若肝經濕熱為盛,
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若濕濁較甚,清濁難分,可選用程氏萆蘚分清飲加減.
1.2 心火上炎證 治宜清心瀉火,養陰利濕。方選導赤散加車前草、黃連、黃柏、
蓮子心。
1。3 脾虛濕滯證 治宜健脾益氣,利濕化濁.方選五苓散加益智仁、薏苡仁、石菖
蒲、臺烏藥等.
1.4 氣滯血瘀證 治宜疏肝理氣,祛瘀化濁。方選柴胡疏肝散合血瘀逐瘀湯加減。
1.5 陰精虧虛證 治宜滋陰補腎,清熱降火。方選知柏地黃丸加川牛膝、車前草、
虎杖等.
1.6 陽虛氣損證 治宜溫腎壯陽。益氣化濁。方選濟生腎氣丸加益智仁、桑螵蛸、
牡蠣、川楝子等。
2 成藥、驗方
2。l 成藥根據辨證可酌情選用龍膽瀉肝丸、知柏地黃丸、金鎖固精丸、五子衍宗丸、
金匱腎氣丸、逍遙丸等;亦可選用具有清熱利濕、祛瘀通經作用的前列通。
2.2 驗方:祛舒通,用于急性淋病。藥用龍膽草20g,車前草20g,金錢草20g,魚
腥草20g,虎杖15g,梔子lOg,柴胡12g,生地黃20g,赤芍藥12g,萆蘚20g,川楝子
15g,生甘草5g。每日1劑,連服7一14劑。
3 西藥治療 治療用藥應及時,足量和徹底的原則用藥,并且兼顧其他感染原及不
同感染部位的情況,注意對其他性伙伴進行查治,系統進行治療后的追蹤復查。無并發
癥淋病可選擇其中一至二類藥物進行治療,急性期建議用藥最好不少于7天;慢性者特
別是有合并癥者,用藥時間要延長,且最好采取幾種藥聯合運用。
3,1 青霉素類 是傳統的有效藥物,但現在耐藥菌珠大量出現,我國已超過5%。可
較大劑量一次性給藥,加丙磺舒能延長并提高其血中的有效濃度。常用氨芐青霉素、羥
氨芐青霉素、匹氨青霉素、酞氨芐青霉素、普魯卡因青霉素G等。
3,2 氨基甙類 對耐青霉素及四環素菌株有效,已報道有染色質介導耐藥菌株出
現。常用的藥物有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壯觀霉素(淋必治)、乙基西梭霉素等。
3.3 頭孢菌素類 頭孢菌素類藥物對耐青霉素菌株十分有效,對孕婦淋病的治療較
安全。頭孢三嗪對各個部位的淋菌感染都有很好療效,尚無有耐藥菌株出現的報道。常
用的有各類先鋒霉素、西力達、頭孢呋新的、頭孢哌酮鈉、頭孢三嗪(菌必治)等。
3.4 喹諾酮類 這類藥物對淋球菌有很好效果,并對衣原體及支原體有效,已有耐
藥菌株出現,因其對骨關節及中樞神經系統有毒性,孕婦及兒童淋病患者禁用。常用的
有氟哌酸、氟嗪酸、環丙氟哌酸、多氟哌酸等。
3.5 大環內酯類 本類藥物對具有耐青霉素、四環素、壯觀霉素及奎諾酮類藥物菌
株有效,同時具有較好的殺滅衣原體及支原體的作用。常用的藥物有紅霉素、琥乙紅霉
素、克拉紅霉素、阿奇紅霉素等。 .
3。6 四環素類 對淋球菌及衣原體、支原體同時有效,很少單獨使用。常用的藥物
有四環素、強力霉素、美滿霉素等。
4 外治法 對于伴有急性龜頭包皮炎及陰道炎的患者可酌情采用外洗的方法。如用
黃柏、白鮮皮、蒲公英煎水外洗,或選用各種市售中西外洗藥物均可。
5 手術治療 若是尿道球腺發炎形成瘺管要手術切除瘺管和腺體;女性巴氏腺膿腫
也要及時切開引流;尿道周圍膿腫,要采用大孔針頭穿刺抽膿的方法,盡量避免外科手
術。
[預防與護理]
1 潔身自好,預防感染。
2 淋病患者未治愈前應暫停性生活,性交時使用避孕套能減少傳染。
3 預防性使用有效抗生素可以減少感染危險。
4 性伙伴同時治療。
5 處理污染物品,可選用煮沸、日曬及藥物消毒。
6 患者應注意個人衛生,與家人及親友要有接觸性隔離,特別是不要同床、同浴。
7 高危新生兒及時預防性治療。
(治愈標準)
抬療結束后2周復查,其標準為:①臨床癥狀消失;②尿液清晰、不含淋絲;③前
列腺按摩液或宮頸分泌物涂片及培養或P<R檢查,連續兩次為陰性。
,.(古籍選擇) ,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 熱在下焦者,則溺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外臺秘要》 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 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
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澀不宣,、故謂之淋。
哎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 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于腎。流入胞而成淋也,其狀
小便赤澀。
《丹溪心法.淋》 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
盛。
《醫學原理.淋閉門》 淋閉之癥,多由膀胱受邪。益膀胱乃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
化而能出矣。茍風寒濕熱客于胞中,則氣不能施化,是以胞滿而大便不通。……治小便
淋澀,相引脅痛。夫脅乃肝之絡,蓋膀胱與腎相表里,而腎肝同居,于膀胱熱熾,燔及
腎肝,是以小便淋澀引脅而痛,法當清膀胱熱為本,瀉肝經火為標,是以用茯苓、川楝、
琥珀、燈心、澤瀉等利小便,以清膀胱熱,生草梢、柴胡以泄肝經火。夫肝藏血,肝病
則血滯,熱熾財氣傷,是以佐當歸梢、玄胡索等以活滯血,兼助人參以補氣。
[現代研究] 、
1 單方專治 從臨床的實際情況來看,中醫藥治療淋病主要是以單方專治為主,所
用法則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為主。如高福泰用加減毒淋湯(土茯苓、金銀花、甘草梢、
白芍、海金沙、石韋、三七、鴉膽子),隨證加減,連續治療17日,治療淋病68例均愈。
吳隆貴以八正散重用大黃治療淋病68例;并設原方對照組,治療20日,結果治療組治
愈55例,總有效率98%,大于對照組90%。王桂林等用清淋解毒湯(土茯苓、蒲公英、
馬齒莧、敗醬草、天花粉、車前子、連翹、蜂房、牛膝、甘草)治療急性淋病56例,隨
證加減,結果治愈48例,總有效率93%.
2 辨證論治 李彪等分為肝經濕熱、下焦熱毒、陰虛火旺和腎氣虛寒4個證型論治,
其中以肝經濕熱型最常見,擬用龍膽瀉肝湯加土茯苓、板藍根、苦參治療有較好療效.葉
杰民等將淋病分為膀胱濕熱證、心火上炎證、膀胱虛寒證及腎陰不足證.東宏用辨證論
治的方法治療淋病200例。其中,濕熱下注型,用自擬通淋祛毒方(龍膽草、土茯苓、萆
蘚、黃芩、金銀花、澤瀉、甘草、杏仁);腎陰虛挾濕熱蘊結型,上方去龍膽草、金銀花,
加生地、丹皮、川I斷;腎陽虛挾濕濁聚結型,上方去龍膽草、金銀花、黃芩,加淫羊藿、
巴戟天。并用地膚子、苦參、蒲公英煎水外洗,7日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結
果治愈151例,總有效率為95.5%。
3 中西醫結合治療 該方法是臨床治療淋病特別是淋病并發癥最為有效的方法。蔡
子鴻等自擬清淋解毒飲(梔子、黃柏、木通、篇蓄、瞿麥、石菖蒲、王不留行、滑石、蒲
公英、澤瀉、甘草),隨癥加減,并肌注壯觀霉素、口服環丙沙星、強力霉素,共治療164
例,另僅以前西藥治療作為對照組亦觀察164例.均治療7日,結果治療組顯效164例,
對照組顯效107例,差異顯著。 ’
4 耐藥性研究 淋病的治療,很早以前西方多采用尿道灌注療法。1935年磺胺藥用
于治療淋病,1938年開始用青霉素,單劑量10萬單位即可有效地控制和治愈急性淋病,
1945年美國即報道有耐青霉素淋病的患者,1960年開始檢測淋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
1976年在美國正式分離出產青霉素酶的淋球菌菌株(簡稱PPNG),目前在亞洲和非洲的
許多地方PPNG已達50%或更多。1985年分離出了質粒介導的高度耐四環素的菌株,它
們對強力霉素、二中胺四環素都有高度耐藥性。近年在國外和國內均已發現耐壯觀霉素、
氟哌酸、環丙沙星的菌株,淋球菌的耐藥性已成為防治的關鍵。其耐藥有3種途徑。一
種是染色體介導的,染色體突變逐漸產生耐藥菌株,它是細胞通透性改變,引起對青霉
素耐藥;二是質粒介導的,耐藥質粒能夠編碼合成卜內酰胺酶,使青霉素失效;三是質
粒介導,染色體介導二者兼有。另外淋球菌還有逃避宿主防御的機制。
[述評]
淋病屬于中醫“淋證”的范疇,可以參照有關淋證的理論和方法加以辨證施治。但
是淋病又不同于普通的淋證,它是由感染穢濁濕熱的疫癘之氣所致,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若轉為慢性合并癥淋病、播散性淋病及其他部位的淋病,則其所屬范圍就遠遠超出中醫
淋證的范疇,一般初起以清熱利濕、解毒化濁為法則,后期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目前,中醫藥治療淋病的研究相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特別是較為深入的理
論、實驗和臨床研究。大多數報道屬病例的回顧性總結。缺乏嚴格的臨床研究設計,對
照組設置不合理或無,療效判斷標準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淋病
確為一個有效的途徑,特別是對慢性有合并癥的淋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優于單純
的中藥或西藥治療。
從臨床實際情況看,對于急性有癥狀淋病的治療,難度并不大。但是,由于60%的
女性和20%的男性淋病患者無癥狀,而許多有癥狀的患者也多在治療或自然過程中經
l一2周進入緩解期,加之淋病感染時常與其他性傳播疾病共存,特別是衣原體、支原體
感染所致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它們對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不敏感,導致大量慢
性、合并癥淋病的出現,無典型臨床癥狀的淋病患者成為主要的疫源,且隨著大量耐藥
菌株的出現,淋病這個過去認為容易治療的疾病,現在也成為一個棘手的醫學難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