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一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沿體表一側作帶狀分布的成簇小水皰,多伴 有局部神經痛及淋巴結腫痛.中醫學稱此病為。纏腰火丹”,又稱“纏腰蛇丹”、“蛇丹”,“蛇串瘡”。
[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于皰疹發生前數天有輕度發熱、疲乏、局部淋巴結腫痛、患處皮膚感過敏或神經痛等前驅癥狀。皮膚損害的特征是:患處潮紅,繼而陸續出現成簇而不融合、從粟粒到黃豆大小的丘疹和丘皰疹,并迅速變為水皰,常沿一側皮膚的周圍神經作帶狀分布。水皰的漿液澄清,皰壁緊張發亮,基底有紅暈。最常見于胸脅部位(肋間神經),其他如頸、腰、腹、四肢等處均可發生.也有出現于鼻尖、懸壅垂、扁桃腺、舌前部、頸粘膜或外耳道等處者。為三叉神經受累的表現.
局部神經痛為本病的又一特征,常呈針扎樣或燒灼樣.老年患者疼痛比較劇烈.往往難以忍受.神經痛有時可延續至皰疹消退后數月之久。
由于人體的體質(免疫狀態)不同,臨床上常常可出現各種不典型的表現:有的不出現皰疹,僅有神經痛(無疹型帶狀皰疹);有的僅出現紅疹、丘疹而不發水皰(不全型帶狀皰疹);有的皰疹較大.或皰漿呈血性.或中央有壞死(大皰型,出血型或壞疽型帶狀皰疹);有的皰疹廣泛,如同水痘(廣泛型帶狀皰疹);有的甚至可以引起皰疹性肺炎或腦脊髓膜炎。
[
診斷要點]
①多數水皰簇集成群,沿神經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
②伴有局部刺痛、燒灼痛和淋巴結腫痛。
③很少復發。
④需與偶呈帶狀分布的單純皰疹相鑒別。
⑤無疹型帶狀皰疹神經痛顯著者,易誤診為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闌尾炎等,須加注意。
[病機分析]
本病在中醫學上分為干濕二種。干者不發水皰,一般認為多屬心肝實火,濕者水皰較多,且常見糜爛,屬于脾胃濕熱,總系內火、濕熱為患.這是本病發生的內在因素。而外感時毒、風熱則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偏于
心肝實火的,多表現為局部皮膚潮紅、紅斑,紅粟成簇,灼熱作癢.如刺如螫,疼痛難忍。丘疹多見于胸腰,或可見于舌、頰、耳道,眼周等處.患者每兼心煩,或大便干結。脈多弦數,舌苔薄黃。
治宜直折心肝實火.兼清熱解毒,
用
當歸龍薈丸加減: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龍膽草、當歸、銀花、連翹、大青葉、柴胡。用水1000--1500毫升,煎取400毫升,早晚分服。
方中芩、連、柏、梔,苦寒直折,瀉火燥濕;龍膽草清肝火,柴胡疏肝氣,氣機和暢則邪火易除;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當歸既可養血和肝,又能解毒療瘡.為瘡瘍腫毒的要藥.
若癢甚.則加白蒺藜、蟬衣;大便干結,加大黃,瓜蔞仁;疹子發于眼部.目紅腫痛.可加菊花、白蒺藜、赤芍.
偏于
脾胃濕熱的,多表現有皰疹顏色黃白,水皰晶瑩,大小不等,基底發紅.局部癢痛,或潰破流水糜爛,感染化膿。病人可有口渴思飲、脘痞胸悶、胃不思納等表現.苔多見膩,脈則濡數。
治宜清熱利濕解毒,
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防風、蒼術、白術、茯苓、滑石、澤瀉、木通、肉桂、山梔、黃柏、大青葉.銀花。連翹。用水1500毫升,煎取400毫升.早晚分服.
方中蒼白術健脾燥熱;防風祛風勝濕;茯苓、滑石、澤瀉、木通淡滲利濕;山梔、黃柏清熱燥濕;大青葉、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肉桂通陽.陽通則濕邪易去。
若兼脘痞胸悶,胃不思食,加厚樸、陳皮;癢甚,重用防風,加蟬衣、僵蠶。舌,頰、懸壅垂等處出現皰疹,加馬齒莧、升麻。
實火、濕熱俱盛的,皰疹碩大、廣泛,或有出血,壞死,可用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木通、甘草、當歸)合
黃連解毒湯(黃柏、黃芩、黃連、梔子),并加用涼血解毒之品,如丹皮、玄參、赤芍、大青葉等,
局部外治,干性妁可用
玉露膏(秋芙蓉葉,研細末,凡士林調膏外擦。見《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皮膚外科》;
或用《外科正宗》
柏葉散(側柏葉、蚯蚓糞、黃柏、大黃、赤豆、輕粉,共為細末,新汲水調)外敷。
濕性的宜用如意金黃散(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厚樸,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
針刺治療對于制止神經痛和加速皰疹的愈合均有效果。可按皰疹發生的部位選穴:上肢、胸部的皰疹,取支溝、合谷、曲池;下肢、腰部的,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也可局部配用阿是穴(即壓痛點)。
本病的發展具有局限性,預后良好.病程約3周左右。一次罹患,很少復發。治療、護理的要點,在于防止繼發感染。嚴重的病例及泛發性的患者,以及反復發生并伴高熱等全身癥狀的.常提示免疫機制缺陷或有潛在惡性疾患存在的可能性,應予重視.
(張正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