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典型臨床特點是:發疹前可有輕度乏力、低熱、納差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者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敏感,持續1~3天,亦可無前驅癥狀即發疹。好發部位依次為肋間神經、頸神經、三叉神經和腰骶神經支配區域。患處常首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的丘疹,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繼之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各簇水皰群間皮膚正常;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發病前或伴隨皮損出現。
張老在本文中提到他治療此病多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此方是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方,其臨床癥狀特點是:患者體質強壯,面紅目赤,皰疹局部鮮紅,灼熱疼痛劇烈,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失眠,小便黃赤灼熱,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張老把龍膽瀉肝湯進行了化裁,加重了入血分的藥物,小郎中認為加入諸如板藍根、大青葉、貫眾等藥物是為了增強其清熱涼血解毒之功,防止病情更進一步深入,加入了赤芍、丹參活血化瘀藥物是為了防止過用寒涼藥物造成瘀血停滯而留下后遺神經疼痛,小郎中認為還應該再加入乳香、沒藥以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方中張老還加入了通腑泄熱的大黃,給熱毒以出路。由于本病發病初期病情較重,疼痛灼熱感較為劇烈,因此張老方中藥物用量也較大,并且張老提示本方服用方法要頻繁服用,一天一劑藥分四次服用,以期能阻斷病情進一步發展。
針對本病的治療還有一些外用治法,臨床中小郎中也會使用,例如皰疹周圍拔罐刺絡放血是最常用的方法。小郎中還會使用一些外用方涂抹患處。常用方是用雄黃和冰片等量研末加入青黛和鮮的馬齒莧汁調勻后涂抹患處,如果當季沒有鮮的馬齒莧汁,也可用大青葉、紫草和馬齒莧煮水調勻以上藥末,混合均勻后頻繁地涂抹患處,也可收到很好的療效。此外西醫的一些抗病毒的外用藥膏也可使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