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西醫學對于流行病學、衛生保健以及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均有著優越的臨床和實驗研究條件,有成功的經驗,有廣闊的前景。而與之相較,中醫預防學則顯得零散,有些方法尚不十分成熟,一部分內容還未進入實驗研究階段,甚至連一部專門著作都沒有。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全面、系統地整理中醫預防學的有關內容。
一、中醫預防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預防學具有六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一)注重“防變”:未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疾病發生,中醫、西醫抑或其他醫學是一致的。而一旦患病之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該病的發展、傳變或復發,則是中醫預防學區別手其他預防醫學的關鍵所在,實屬中醫的獨到之處。諸如,運用中醫藥,常可有效地阻止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等病的發展、傳變,防止感冒、氣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菌痢、腎結石等病的復發。這一特點,愈來愈受到醫學界的關注。
(二)強調綜合預防:中醫預防學不僅把人類當作生物體進行預防,而更重要的是把人作為自然的人和社會的人,從生理、病理、心理、社會諸方面采取綜合預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發生或復發,其效果自然要比單一從某一方面進行預防要好。例如,為了防止某些內科雜病的發生或復發,常常要求應保持精神情志的樂觀舒暢、注意飲食忌宜、加強體育鍛煉,乃至勞逸起居等等。如此著眼于從整體上進行預防,亦屬優勢和特色。
(三)藥源豐富:與一些先進國家比較,我國醫藥衛生事業還顯得比較薄弱,缺醫少藥問題還未有效地得到解決,因此單靠西藥防治疾病還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尤其在農村、邊疆)。而中藥大都是一些植物及礦物,鄉村、山區到處可見,若用于防病,常可“信手采來”,用之不盡,且制作方便,價格低廉,以此防病,顯然符合我國國情。
(四)方法簡單:除了藥物炮制程序比較簡單外,一些除害滅病的方法、養生防病的基本措施等,均較簡便,切實易行,很容易為廣大群眾掌握。并且,中醫防病措施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也是其他醫學所不及的。
(五)副作用小:無論是開展健身運動,抑或中藥藥物預防,都具有副作用小或幾無副作用的優點,易為群眾所接受。
(六)效應可觀:諸如氣功、太極拳、各種保健操的健身防病效果,已為世界醫藥界所公認;中藥及針灸等法預防傳染病,療效亦相當可觀,對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防發或防變,更使一些病人獲益匪淺。
二、中醫預防學的研究目的
明確了中醫預防學的基本特色,對于這一學科的研究目的就不難理解了。
(一)發揚中醫所長,以補西醫之短:西醫在預防疾病方面固然有其特長,而不足之處亦不少,如目前農村地區還普遍藥源不足,一些化學制劑副作用較大,不便于掌握使用等,而中醫藥恰恰在這些方面具有長處。在預防效果上,中醫藥亦可彌補西藥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些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腮、流行性出血熱等),目前尚無理想方法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而用中醫藥常可收到良好效果。又如體虛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西醫尚未開展藥物預防,而用扶正固本的中藥進行預防性治療,即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再次發作。再如像養生健身術,是西醫防病措施中所沒有的。因此,用中醫之長,補西醫之不足;或用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以便創造出中國獨特的預防醫學。
(二)減少疾病發生,提高健康水平:此乃是繼承、整理、提高中醫預防醫學的根本目的。實踐告訴我們,傳統的中醫藥預防措施,不僅是現在,即便將來亦將會為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發揮重要作用。
三、中醫預防學的研究范圍
正由于研究中醫預防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因此它的研究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病或某一方面的疾病,不僅僅只研究具有預防功效的藥物,但凡有預防作用的其他傳統方法(如養生、針刺等),均應屬此;除了要針對可能發生的疾病預防外,一些已發生了的疾病則應防止其發展或復發。具體言之,中醫預防學主要研究如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傳統的養生方法:長期遵循中醫養生方法,即可體格健壯,身體安康。故傳統的養生術乃是一具有中醫特點的防病措施。
(二)研究基本的綜合預防措施:即在突出中醫傳統的綜合預防特色基礎上,介紹環境衛生管理及除害滅病等防病內容。
(三)研究常見病證的預防:即采用各種有效措施(如中藥、針灸、敷貼、食療等)以防止多種傳染病及其他病證產生;或綜合各種有效方法預防某些疾病的加重或復發。
(四)運用現代科學手段整理提高中醫預防措施:通過開展實驗研究或臨床系統觀察中醫預防的實際效果,乃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這不僅可進一步從理論上證實中醫預防方法的科學性,同時還可不斷促進理論上的深化和預防措施的科學化,以提高預防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