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很多關于良知的說法:比如“昧良心做事”,“良心讓狗吃了”,“喪盡天良”,良知之說已經深入人心。
那么,到底什么是良知?
孟子很早就提出“良知”、“良能”的概念,良知就是:不慮而知,良能就是:不學而能。
比如:嬰兒餓了就哭,這個哭,沒有經過邏輯的考慮,是本能,也就是良知,不慮而知。
把奶嘴放在嬰兒的嘴巴上,嬰兒就會喝奶,這并沒有人教過他,這就是良能,不學而能。
良知,良能是真實不虛的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只要你用心體悟就能發覺。
良知的功能非常、非常強大,強大到我們無法想象,良知的發用變化無窮,因此陽明先生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本性,我們只要善意利用,可以解決我們一生的所有問題。
下面說說:心即理
心,就是指我們的良知,理,指的是天理,天理對應于事物,就是指我們做事時的“選擇”或者“判斷”。
心即理,通俗的講,就是每個人的良知天生都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按照良知判斷得出的答案,一定是符合天理的,也一定是至善的。
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我們的心,也就是良知真正的有那么神奇嗎?
當你做了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雖然除了你自己,沒有其他人知道,但你的內心還是隱隱的不安,見到朋友,就會不自然。為何會如此?因為即使你欺騙了全世界,你也無法欺騙自己的良知。心不安,就是良知的發用。如果你坦誠的和朋友說出自己過錯,并彌補,同時得到了朋友的原諒,你再次見到朋友,就很泰然自若了。
上面只是舉了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心即理,是整個《心學》的理論支撐和邏輯起點,
在心即理的起點下,展開到知行合一,致良知。整部《心學》就是圍繞著如何讓我們恢復自己的良知、良能進行闡述。
下一次和大家分享:心外無物,歡迎大家交流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