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在赤壁之戰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其實,這是小說杜撰,正史中的周瑜根本不是這樣,更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北宋詩人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為我們描述了周瑜的英姿,“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這樣一個儒雅的英雄人物,從小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地方。
周瑜在十幾歲時,聽說和他同歲的孫策是少年英才,就走了幾百里路前往拜訪。兩人一見如故,還拜了把子。他還邀請孫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去住,并把家里的一半房子騰出來,給孫策一家人住。
孫策起兵時,只有二千人,而周瑜手頭卻有三千兵。在三國混戰的時代,以周瑜文武兼備的才華和實力,他完全可以獨樹一幟,但他沒有,他把自已的兵全都借給孫策,又弄來糧食、戰船,和孫策一起過江東。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兄弟情義。
周瑜不僅重情義,還很有遠見。他勸孫策取江東,因為江東土地肥沃,又有長江天險。后來的事實證明,周瑜的判斷正確。從長遠打算,周瑜為孫策建議:取廬江,再取荊州,然后益州,從而與北方的曹操劃江而治,然后再圖謀統一中國。這個長遠打算簡直可以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而整個東吳的戰略方針,也基本是按這一走向。
赤壁之戰,是周瑜人生和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曹操號稱80萬人馬從北方南下,東吳一時被嚇懵了,很多人主張投降。周瑜堅決反對,他分析局勢:首先,北方沒有完全平定,馬超、韓遂在關西,是曹操的后患。其次,北方人不善水戰。第三,天氣嚴寒,馬沒有草吃。第四,北方人遠涉江湖,會水土不服,一定會生病。這四點,是用兵的大忌。基于此,周瑜要求孫權給自己五萬人馬破敵。不過,孫權湊不齊五萬人,給了周瑜三萬。
周瑜的分析堅定了孫權的信心,為了更有保障,孫權又派魯肅去打聽消息,順便聯系劉備。這樣,就有了孫劉聯軍。其實,所謂的孫劉聯軍,東吳是主導,劉備只是比打醬油的稍微好一點而已。整個戰爭,周瑜是謀劃者和指揮者。
赤壁之戰勝利后,周瑜不但不同意借荊州江南四郡地給劉備,還主張趁勢消滅劉備。可惜,孫權不同意,這才有了以后的劉備入蜀,三分天下。
攻占江陵后,周瑜又為孫權規劃了取益州大業。他建議先取益州,然后兵分兩路,一路從益州向長安,一路從江陵至襄陽,以此討伐曹操,統一全國。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不謀而合,比《隆中對》還切實可行。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是紙上談兵,而周瑜的取荊州、定益州主張更具體,更有可操作性。可惜,因為周瑜死得早,這個計劃沒有實施,反讓劉備取了益州。如果周瑜不死,估計四川沒有劉備的份,也就沒有后來的三分天下,而是劃江而治了。
公元210年,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進軍益州的方案,但是,周瑜在準備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最終死在湖南岳陽,年僅三十六歲。周瑜的死是東吳一大損失,孫權在多年后當了皇帝,還對大臣們說,如果沒有周公瑾,我當不上這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