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兩天都跑到橙子即將上學的“島”上【廣州的長洲島】。
第一天上午去參加橙子一年級開學招生會。
到中午的時候,順便去看看房子,剛好碰上大雨,在雨中走了半小時,兩只腳,鞋子和褲子都濕了,剛開始還跟橙子說:“我們來玩踩水吧”,鞋子變成了水靴。
然后回來的路上,開始感覺整個人不對勁,坐在車上一小時,整只腳冰涼冰涼的,加上我這人平時很少奔波,也習慣午休,于是整個人很疲勞,可以說這輩子似乎沒有這樣的記憶,實在是很難受。
于是,我在車上的時候,就在努力地想,這樣的時刻,有何意義?
這讓我回想起,每天當我坐在家里的時候,家是那么的舒適與安全,溫馨,沒有這種對比,我就無法切身體會原來每一個淡淡的當下才是真正的幸福。
比如此刻我專注在這種整頓思維的時候,就是一種滋養,我在拆解自我情緒與心理路程的過程,首先對自我是一種滋養,其次又因為它可以產生社會價值,因此,也有益于他人,這種因為我的勞動而能夠對他人有益,使得我更是充滿力量。
實際上,這周末的兩天對于習慣節奏生活的我來說,是一種挑戰與混亂,因為幾乎都在外面跑,由于橙子在9月份即將上小學,而小學是在廣州大學城那邊,于是我們必須準備搬家了,準備離開住了10年的房子,實際上,我沒有任何猶豫,一方面是,我們即將搬往更原始生態的農村,另一方面,為了給橙子找到一種更合適孩子天性的教育,同時也為了更方便一家人生活,我在內心早已做好準備,即使這意味著離開目前這個舒適的家。
我似乎已經養成另外一種本性,那就是時刻準備接受無常與“變化”。
大腦傾向于穩定,但是大穩定是建立在小變化之上的,生活一定會有無常與變化,正是這些變化的調節,使得生活更穩定,沒有這些變化,生活就不可能穩定。
比如,如果我強迫橙子去家附近的公立傳統教育學校,那么橙子幾乎一定會出現種種問題,這種表面穩定但是因為違背道而累積出來的問題,在未來將造成大的不穩定。
實際上,我現在之所以不斷在思索,不斷在打磨更多東西,目的也是為了未來更穩定,當我看得越遠時,我對未來十年就越有把握,包括我自己的事業,以及橙子未來10年20年的人生,甚至他的一生,我幾乎都知道如何去引導,我并不是要他大富大貴,而是輔助他,引導他在未來具有能夠過上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的相關品質。
這一切源于對道的把握,源自于道在大腦里面的體現的精準把控,源自于正是在這樣一個統一規律的作用下,一切事物表面發展看似千變萬化,實則在背后卻都體現出一種統一的趨勢,特別是人性,在動物腦的本能主導下,人性幾近在同一條道路上延續著,輪回著。
因此,我運用這些規律,一方面用它來引導我自己的人生與事業,另一方面則把它用在橙子的教育與品格上,因為一切人性都可以在大腦找到對應的解釋,因此,核心就是把大腦的原理與日常生活統一起來,引導橙子的大腦去往相對有利的方向去發展。
因此,我對橙子選擇了華德福教育,并且義無反顧地為了他而搬遷,所以我們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除了去聽招生會,還去學校所在周邊找房子,因此是勞頓與變化的2天,其中第一天就碰上大雨,下午回來后就一直頭痛欲裂,幾乎整個晚上包括睡覺的時候,頭一直在痛,然后妻子說:“那套我們看上的房子,朋友幫忙約了房東明天,要不要去談下?”。
實際上,我知道我的本能是不想去的,一方面交通不方便,在路上公交轉地鐵再打車,要1個小時以上,加之我當時狀態非常不好,我覺察到了,但是長期修行的東西還是發揮作用了,我靜靜地說:“那就去咯”。
第二天,約了房東嚴生11點看房子,9:30出門到樓下時,發現橙子忘記戴口罩,然后我說:'前天單車上掛的那個口罩,可以不?'
妻子說:“掛在單車上,那么久了,多臟啊,還不如別戴”。
我順口說了一句:“那還不如別去”。
這句話,成了導火線。
此時我已經在走上樓去拿口罩的路上,聽見妻子在下面憤怒地說:“不就上樓去拿個口罩嗎,這么簡單的事情,想不明白為什么發這么大的情緒”。
實際上,我當時很平靜,并沒有生氣,我順口回應她說不去的那句話激怒了她,然后她就開始非常生氣。
但是后續我也被她【公開的指責】激發了情緒,一開始我并沒有生氣,但是她卻在大庭廣眾之下怒斥我,我氣憤地回饋:“我不去了,要去你自己去”;
當然,那是氣話,在走上8樓去拿口罩路上,我一直在嘗試消除這股情緒,我靜靜地慢慢地走,拿到口罩后我已經消除情緒了,因為我知道說“不去”是氣話。
但是來到樓下后,妻子的氣還沒消,還想教育我:“我真搞不懂,這么簡單的事情,不就上樓去拿個口罩嗎,你有必要生這么大的氣嗎?不想上去就說一下,我上去”。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環節,動物腦在情緒的籠罩下時,它幾乎是無腦的,因為我最開始并沒有生什么氣,我的情緒都是因為她當眾怒斥我而起的,而她完全覺得都是我的問題!
當被動物腦籠罩著時,我們會完全覺得是對方的問題,而一旦我們進入情緒,修行再好的人,也很難控制住情緒。
我剛把情緒消除了,但是妻子還揪著這個事不放,而且完全覺得是我的問題,我立即又來所了,回了一話:“不去了,你自己去吧”。
說完,我就準備往回走,但是妻子拉住了我衣服,不給我走,就這樣,有點像打架般似的,我有點拼命地想逃離她,而她使勁地拉住我,橙子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就哭了起來,妻子走過去抱起他。
我站在原地,一直在反思,剛才怎么回事了,怎么我會生起這么大的情緒。
然后我的前額葉一直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告訴自己,走過去,牽上他們的手出發,就都沒事了。但是我做不到,我就站在那里,我在嘗試通過自我對話消除情緒。
最終還是妻子走過來說:“快遲到了”,于是,我們神奇般地出發了;
牽上橙子的手,走著走著,情緒似乎就下來了。
人一旦把自己拉出咀嚼情緒的那個動物腦氛圍中,就很快可以從這股負面能量中跳出來,只要出了這股負面能量,前額葉的利他思維,就可以很快發揮作用。
這得益于我長期以來對負面情緒的編碼,我甚至現在還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那就是隨時準備接受妻子的“批評”與“指責”,接受無常接受變化。
另外一點,對情緒的覺察,特別是它的控制力度往往讓我驚嘆,正如我跟妻子在當天晚上冷靜地回顧這個事情時,她說:“你不是整天在分析這些東西嘛,怎么還是這么容易就發脾氣,而且還這么大?”。
情緒這股能量,確實讓我越來越不得不對它保持敬畏與審視,我們在沒有情緒的時候,前額葉可以非常清晰,但是一旦我們的那個按鈕被按到,情緒就會像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非常難控制,只要一進入情緒當中,我們就會像上了自動駕駛一樣,人立即像失去控制似的,完全進入本性自動控制的模式。
比如我一開始并沒有生氣,我之所以氣憤,正是因為妻子把一切都推到我身上,指責一切因我而已,而且還如此理直氣壯地當面怒斥與指責我,有些讓我覺得很沒面子。
這就是動物腦的本性,一旦我們進入自己的情緒里面,我們就會為這股情緒捍衛到底,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進入情緒的時候,幾乎是很難出得來的,因為我們會覺得一切都是對方的錯,我理所當然要捍衛我的權利,我理所當然要這么做。
結果,吵架的雙方,幾乎是無解的,因為每個人都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緒里面,都認為是對方的錯,這就是為什么沖突一定會升級的原因。
這個現象有時讓我感覺有些氣餒與挫敗,因為我在平靜的時候,可以把情緒解剖得如此清晰,我依舊會不自覺地不定時地被情緒這股能量控制,但是這個現實從另一方面又驗證了我的結論,那就是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深刻的看透能量,這是我強調無數遍的事情,正是能量控制著一切。
因為情緒,正是能量在大腦里面的體現。
因此,覺察能量成了我最近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我時刻都在覺察能量。
比如,實際上,這兩天行程,都有一個朋友在幫助我們,第一天我們去聽招生會時,我們把橙子送到這個朋友家,然后中午在他家吃飯,下午下著雨,他帶我們去看房子,這個房子正是他告訴我們的。
當時他們一家三口也是跟我們一樣,在雨中走了半小時。
第二天上午11點,橙子繼續去他家跟他家兒子玩,這位朋友跟我們一起去看房,全程陪著我們跟房東洽談租房事情,一直到晚上6點。
這是一股能量,恩惠與被滋養,我時刻保持對這股能量的覺察與感知。
當時為了回饋這股能量:
第一天的時候,我們帶了些水果及零食過去,第二天給他們帶了一包麥片,中午到外面吃,我悄悄地掃碼付款,問老板多少錢,老板娘說:“不著急,吃完再付”,妻子趕緊算好總價,我就付了;
這些都是小事,但背后都是能量,得到恩惠,那么要及時回饋,不要過度占用朋友的能量,因此,我時刻都確保能在得到恩惠的時候,及時回饋;
這些正是我現在時刻在生活里面踐行的。
再比如,這兩天在外奔波的周末,中午沒得休息,更不要說是午休后的喝茶時光,而這兩項,在我的工作日里面,幾乎成為了我的習慣。
一個東西一旦成為人的習慣,成為常態,就容易被理所當然化,這正是人性的通病,我們因此看不到這類常態是一種人生的恩惠,比如此時此刻,正是在午休后邊創作邊喝茶的時光,有了這種對方后,我深刻的覺察到這種時光的滋養。
每次午休后喝茶時,我經常在想,到底眼前的這種淡淡的從容是怎樣一種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到底它的滋養在哪里,價值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意義?
因為它是如此的日復一日,重復得似乎讓人幾近失去了對它的熱情,因此每每面對這樣的日常生活里面的重復性事件,包括每周一次20公里的跑步,包括那些有時讓人煩躁的家務,甚至還有我此時的創作,我都會在不斷地追問,到底它的價值在哪里?為什么我要日得一日地做這樣的事情?
通過這次的對比,我更清晰地覺知到了為什么,如果說要我給出一個答案,那么就是一切就是滋養與被滋養,這個宇宙的一切,正是誕生于滋養與被滋養之中,或者說,正是滋養與被滋養成就了目前的一切,而人類共同體,正是這樣一個滋養與被滋養的結構。
這就是能量在人類共同體里面的本質,我們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滋養與被滋養:
這就是能量的本質,所有一切現象的東西,背后都是能量主宰著,這輩子,你如果能把能量頓悟到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了,當你全面看透所有現象事件的本質時,你就開悟了。
因為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能量。
這就是小務虛《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模型》的目的,它就是為看透能量而生的,特別是從能量在大腦層面的體現,如動物腦與前額葉之間的特征與關系。
驅動大腦的,是情緒,而情緒是能量在熵增定律作用下,萬物演化到人性層面在大腦的體現,它是一股真實的力量,是大腦里面神經元之間傳遞信號的神經遞質,它的濃度高低就代表著我們行動時的注意力與專注力,代表著我們的行為能力。
因此,自私實際上就是動物腦強烈地為已情緒的代名詞,而且這股力量是有大小之分的,它就表達為有些人特別為已,特別自私自我。
因此,打卡反思的一個核心就在于覺察這股力量對我們的控制。
這股力量的最底層就是能量熵增定律下萬物的演化趨勢,人也是在這股力量的驅動下進步著的,它在我們的大腦里面,體現為動物腦的本性。
因此,每天的打卡與反思修正的正是我們的已經固化的本性,是大腦里面那些已經自動化的成型的神經元網絡,這些本性已經進化了幾百萬年,以至于它是如此的完善,如此的高效與省能,使得我們幾乎不可能懷疑它,也不可能離開它。
但是它的所有的行為模式卻是為動物叢林而生的,這使得它的很多固化的本性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于是給今天的人造成很大的麻煩與人生痛苦。
然而我們卻從來不可能懷疑它,正因為它的強大底層地位,它是我們人體里面的基礎,是前額葉的基礎,幾乎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切。
它的強大遮蔽性在于它已經內置到我們的基因里面,是每個人這輩子最難跨越的坎!
這就是為什么要全面打卡反思自私的原因,我們必須首先對這個本性有全面的覺察與識辨,其次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它進行編碼與整頓。
即使讀完小務虛的所有課程,但是不進行每天的精進打卡反思,一定也是無效的,所有的內容,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最高效的形成大腦的神經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