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
威海衛之戰,是日清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與日軍進行的一場戰役。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位于煙臺、成山之間,和旅順島遙遙相對,同為拱衛渤海的門戶,是大清北洋水師的重要基地。
威海衛以劉公島、日島和黃島為屏障,最大的劉公島上設有北洋水師提督衙門(相當于大清北海艦隊司令部)。
清光緒20年12月( 公元1895年1月),日軍渡海發起攻擊。1月18、19兩天,日軍戰艦猛烈炮轟登州(今蓬萊),以迷惑駐防威海之清軍,并牽制登州、萊州清軍東援威海。20日,25艘日本軍艦護送2萬多陸軍士兵陸續抵達威海衛東南十多里的榮成灣。駐守榮成灣龍須島的清軍炮擊日艦,日艦亦猛轟駐島清軍,清軍失利,敗退榮成。
日軍趁勢發起登陸作戰,很快攻陷榮成,隨后兵分兩路包抄威海衛背后 ,日艦則從正面炮擊威海衛,封鎖軍港。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執行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 “保艦制敵”的消極避戰命令,將戰船藏匿于港內,以致坐失戰機。
1895年1月22日,清軍陸師營官孫萬齡率部于橋頭集附近阻抗日軍,因其他部分的清軍拒不配合,勢單力薄而被日軍擊敗。30日,日軍圍攻南岸炮臺,守御炮臺的清軍官兵奮勇抵抗,死傷慘重,清軍分統(武官名)劉超佩意志崩潰,率先逃跑。
2月1日,南岸炮臺全部失守。2日,日軍猛攻北岸炮臺,并全部攻拔之,威海衛陷落。北岸炮臺的清守軍和威海衛駐軍雖然浴血抵抗,但力不如人,傷亡慘重,幾乎被團滅。
2月2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組織清軍發起反擊,擊沉日艦兩艘,魚雷艇5艘。日軍受挫后立即以南北兩岸炮臺配合軍艦轟擊縮在港內的北洋艦隊,在猛烈炮火的覆蓋下,北洋艦隊的定遠、威遠、來遠、靖遠號戰艦相繼被擊沉,12艘魚雷艇不愿困守港內坐以待斃,拼命突圍 ,日艦則加以封堵、攔截,最終日軍將12艘魚雷艇全部擄獲。
2月7日,因日軍從水陸將劉公島團團包圍,集結于劉公島的北洋海軍部分將領感到絕望,無心抵抗,他們攛掇外籍教官豪威爾等人煽動水兵嘩變,逼迫提督丁汝昌率眾降日,丁汝昌寧死不從,并先后嚴令炸沉艦船并以鐵甲艦猛烈撞擊在海上封堵的日艦以突出重圍 ,部屬抗命不從。
威海衛老照片
12日,見部屬抗不從命,皆欲降敵,大勢已去,不愿投降的丁汝昌及守島記名總兵張文宣服毒自殺。北洋水師營務處道員牛昶昞與外籍軍官豪威爾等人旋即以丁汝昌的名義向日軍投降。劉公島終告陷落。剩余的11艘軍艦及無數軍械物資都被日軍繳獲,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艦隊全部覆滅。
丁汝昌,安徽廬江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后隨太平軍叛將程學啟降清。后被李鴻章看中,先進入淮揚水師,又隨淮軍名將劉銘傳北上鎮壓捻軍,積功升參加,后晉北洋水師提督。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在黃海海戰中,他的指揮艦被日艦擊傷,他本人也負了傷,仍繼續督戰, 重創日軍旗艦松島號和其它數艦,但北洋海軍的主力艦致遠、經遠等4艘戰艦亦被日艦擊沉。后奉李鴻章避戰保存實力之命,退守山東威海衛,困在軍港內。1894年11月,日本海軍軍艦進犯旅順,丁汝昌親赴天津向李鴻章請戰未獲批準。日軍攻陷旅順,丁汝昌遭革職留任。
1895年2月初,日軍水陸俱進,包抄并一舉攻克威海衛。丁汝昌困守劉公島,多次組織清軍發起反攻,擊沉日艦7艘。日本海軍總司令伊東祐亨親自致書丁汝昌勸降被丁嚴詞拒絕。而部分北洋海軍軍官和外籍教習以勢孤難戰,裹挾兵勇、水手嘩變,逼丁汝昌投降,他堅持不屈, 于2月12日服毒自殺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