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群
大家好!
1999年我在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拿到博士學位,其后赴德國從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國并到鄭州大學工作。我把成為一名教師作為人生選擇,因為覺得這是我能夠干事創業、報效家鄉的最佳途徑。我將自己的職責定位在教書育人和科研創新上,承擔了大量教學任務,編寫了《環境化學與可持續發展》等新教材,開展了本科生畢業指導以及碩士生、博士生培養工作,建立了綠色化學和超臨界流體技術實驗室,開展了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納米材料制備及功能化、石墨烯材料制備及功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1年來,我親身見證了鄭州大學的茁壯成長,親眼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快速發展,我也以自己對教育的熱情和對科研的執著影響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
常玉寧是我回國所帶的第一個學生。2003年,她由于連續發表了3篇高水平的國際學術論文,被英國劍橋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三所世界著名大學同時錄取。就是這個孩子,在不到兩年時間里,在加拿大拿到了碩士學位,并帶著該校校長的挽留和評價——“這是10年中我們學校最好的學生”——離開加拿大到美國攻讀博士。
通過常玉寧這個例子,我知道鄭州大學有一流的學生,因此我時常問自己:面對一流的學生,我是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2004年,我帶畢業論文的7名本科學生全都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等重點院校的研究生,有的甚至是以專業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績進入重點院校的。因此我還經常問自己:面對莘莘學子,我是否有信心將其塑造成一流的學生?
所以,我希望我的工作不是蒼白的,它應該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賦予每一個學生自信、自強、自立的意識,他們走出校門都是社會的有用之材,都會為自己曾經是一個鄭大人而感到自豪。
同時,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我相信自己能點燃學生對科研的激情和熱愛,相信自己能培養出一批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才。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欲正人,先要正己,這對導師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導師,我以身作則,學術上始終瞄準世界學術前沿,努力挖掘所從事研究的原創性、重要性、系統性和深遠性,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
在實驗室我堅持比學生到得更早、走得更晚,11年來沒有節假日和周末。考出去的學生春節回家,哪怕他們回來得再晚,臨近大年三十,他們也總能在實驗室找到我。以自己的榜樣力量引導他們迎接挑戰、激發潛能。標桿越高,學生需要奮斗的空間就越大,潛能的激發就越有可能達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我希望他們通過在校幾年的學習,無論是人格上還是學業上都獲得實實在在的成長。
他們也確實取得了扎扎實實的成績。這些年每年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會獲得校級優秀論文和省級優秀論文,很多學生還獲得了省級優秀畢業生的光榮稱號。2008年,我指導的本科生楊秋艷的創新實驗“超臨界流體技術輔助皮革改性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2009年,指導本科生關洪濤參與課題研究——“超臨界流體中共軛高分子修飾碳納米管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世界知名期刊《美國物理化學》,被美國化學會“Noteworthy Chemistry”專欄列為當周世界最值得關注的6項化學研究成果之一;2010年,指導的本科生王旭哲的創新實驗獲教育部國家級創新實驗支持;等等。在教書育人的事業里,在和學生們的長期相處中,持續為學生付出精力、時間、資源以及深厚的感情,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幫助他們起飛或飛得更高更遠,共享他們在科學探索中成功的喜悅或探討失敗的困惑,使我有一種忘我的感覺,好像和他們的心靈已經融合在一起。
時間如果可以倒流,要我再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回國,回到這片蓬勃向上的中原大地,回到深愛的母校,從事自己心愛的教育事業。有幸身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時代,有幸置身中原大地實現富民強省的歷史進程中,教育工作者肩負著特殊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教育承載著振興河南的希望。王安石說過:“丹青難寫是精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會竭盡所能,為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報告人系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當選“感動中原”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