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奧運帶來的激情是全民的,同樣,奧運健身也是全民的。
我們應該如何運動呢?世衛組織現已發布了《關于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其中規定了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運動處方”。
采訪專家: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系主任 運動生理學教授 孫飆
1 運動要選有氧運動
《建議》將身體的活動分兩類,即,日常活動、增強健康的體育;而“增強健康的體育”,也分兩類:有氧運動、肌肉增強運動。
日常活動,是指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低強度的活動。
如:站著、提拿較輕的東西、休閑時間的活動、上班時所做的一些活動、上下班步行或騎車、家務勞動,以及小孩子的玩耍、游戲等。
而運動,一般要做有氧運動。
何為有氧運動?即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能滿足機體運動的需要,如,快走、跳舞、跳繩、瑜伽、慢跑、騎車、游泳、球類活動、登山,以及做農活等,都是有氧運動。
《建議》對有氧運動的時間和強度做了規定――
5-17歲兒童青少年:
1)應每天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
2)大于60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效益;
3)大多數日常身體活動應該是有氧活動。
18-64歲成年人:
1)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2)為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周300分鐘中等強度或每周150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65歲及以上的成人;
活動量最好能達到或接近成年人組。
如何把握“運動強度”?
孫飆教授的口訣是:“呼吸能交談,心臟跳得歡,睡覺睡得酣,精神很飽滿”。即,運動時,不要把自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心跳不要跳得很快很慌的;運動后恢復得很好,沒有影響日常生活等。
2 適度運動為孩子發育保駕護航
《建議》特別強調,5-17歲年齡組要做“與身體發育相適應的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身體運動,并涉及各種體育運動”。
如何理解“與發育相適應”?
有位父親,想把女兒培養成“劉翔和王軍霞”,從女兒3歲時讓她開始跑步,稍大點,讓她凌晨2時30分起床,一天要跑三四十公里。8歲時,父親讓她從海南三亞長跑3500多公里跑到北京,想讓她報名參加北京馬拉松比賽,不僅被拒絕,還被專家批評。
這位父親的做法,就與孩子的“發育不相適應”。
因為兒童機體各部分的功能還不成熟,從3~6歲孩子骨骼、肌肉的發育特點看,骨骼彈性大,硬度小,容易發生變形,肌肉的纖維較細,易疲勞和受損傷。
而且,小學生骨骼肌肉進入迅速生長發育高峰期,如果像那位小女孩那樣過早地從事劇烈運動,過多的體力消耗會影響骨骼和肌肉的營養供給,再加上營養供給不足,就會嚴重影響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同時,孩子過早地參加劇烈運動,還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孩子長高。
再則,小兒的肺活量相對較小,心臟只有成人的1/3大,心臟壁薄,每搏輸出量少。如果過早地進行激烈的運動,很容易受到傷害。
那如何做才好?按《建議》要求的“時間和強度”做!
如何理解“涉及各種體育運動”?
因為孩子的各種身體素質,有各自的迅速增長期。而不同的運動,又會適應孩子不同的發育“敏感期”。
如,神經系統在青春發育期前率先生長發育完善。因此,孩子在出生后到11歲,可以做一些對力量要求不高、對心肺功能要求不高,而對神經支配協調性要求高的各種球類活動。伴隨著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籃、排、足、乒乓球等這些技術動作多樣、復雜且協調要求高的“體育技能”,就會刻在大腦皮層中,形成條件反射的“動力定型”,讓孩子愛上這項運動,并終身受益。
還有,在12-17歲,心肺功能開始發育完善,這時的運動,可以偏向耐力性長跑,并且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大運動強度的比重。
心血管病從兒童期就會開始,如此運動,會減少患病風險。
3 成年人運動可提高心肺功能
18-64歲成年人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建議》說,是“為了增進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以及減少非傳染性疾病和抑郁癥風險”。
人衰老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肌肉流失,這也包括心肌。研究發現,人若久坐不動,心肌流失速度加快,每過10年就會出現明顯萎縮,而心肌萎縮后會變得相對無力。
如果堅持運動,可使心肌纖維變得粗大有力,心臟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排血量增加,從而使心臟本身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讓心肌維持著年輕時的彈性,使心臟和整個循環系統的功能處于良好的狀態。
肺活量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體質狀況。而運動可使呼吸肌得到鍛煉,肺活量增大,從而提高呼吸系統功能。據知:一般健康成年男性肺活量為3 500~4 500毫升左右,而經常運動者肺活量可達到4 500~5 500毫升。
很多人都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運動,而科學發現,每次運動10分鐘,每天積累30分鐘,就有提高心肺功能的效果。
研究發現,運動10分鐘后,健康者體內的20種代謝物,因運動而發生了變化,并生成了燃燒熱量和脂肪及改善血糖控制的化學物。研究還發現,這些代謝改變,在人們休息60分鐘后仍能檢測到。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見縫插針地運動,如,洗車十多分鐘,從停車場到單位快走十多分鐘,工間休息時跑樓梯跑十多分鐘等,累積地完成《建議》要求的一天的運動量。
而且,沒必要一周中天天有運動。如果您感到今天身體狀態欠佳、疲勞,或者你昨天活動量過大,再加上你昨晚睡眠休息不好體能沒有恢復過來,乃至你今天工作、生活特別繁忙等,這些因素都可以是你中斷一天活動的理由。
但是,一周間隔中斷活動的天數一般不能多于兩天,為何?
因為運動訓練所產生的中心效應,主要表現為心臟側支循環的形成,使冠狀動脈血流量增高,還可引起更多的冠脈側支吻合、微血管的基底膜變薄,從而有更多的血流量和氧的細胞交換使心肌獲得更多的氧。因此,現在“運動療法”已被列入冠心病常規的治療方法之一。
但是,如果“停止運動一個月后,原先取得的效益也跟著消失了”,所以,運動必須“持之以恒”!
4 老人更要重視肌力訓練
《建議》還要求各年齡段人:“每周至少應有2天進行大肌群參與的強壯肌肉活動”;而老年人,更加上了“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
為何《建議》如此重視“肌肉訓練”?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50歲后肌肉會逐年丟失,骨骼肌質量平均每年減少1%一2%,60歲后更顯著,80歲以上約丟失50%。
而我們成年以后的骨和關節病,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人的各塊肌肉衰退速度不一致而造成的。因為,肌肉衰退速度不一致,致使力量失衡,從而影響肌肉、骨骼、關節的正常功能,引起關節不穩病癥、骨質增生癥、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等疾病,以及加大運動功能障礙、骨折、增加跌倒風險等。
如果我們注重了薄弱肌肉的力量訓練,就會減少成年后的骨和關節病。而且,當成年以后肌肉質量下降,脂肪比例增加時,還會進一步發展為胰島素抵抗及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再則,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還顯示,“肌肉無力”會增加老年人患阿爾茨海默氏癥(即老年性癡呆)的風險。老年人如果肌肉力量大,那么患阿爾茨海默氏癥的風險就要小一些,認知能力減弱的程度就要輕微些!
如何有效防止肌肉萎縮?目前認為負重鍛煉最為有效,如舉啞鈴、拉彈力帶、各種健身器械,還有俯臥撐、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等。
《建議》中說的老年人的鍛煉目的是:增進心肺、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減少非傳染性疾病、抑郁癥和認知功能下降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