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海路590號進入張園,可見一排竹籬笆下的弄堂墻壁上,一字兒排開了介紹張園人
文歷史的畫廊,一張張舊照片讓人看到了張園在上海灘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人們驚訝地發
現這個石庫門弄堂的前身曾經同上海灘上的重大歷史變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這里
曾經引領過上海灘上的時尚風貌。
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
張園原是英商和記洋行經理格農(Grone)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
今石門一路)之西所筑的占地20余畝的花園別墅。1882年被富商張叔和購得,成為張氏別墅,
之后,張氏又在園西購得40余畝土地,拓展改造為南至威海衛路(今威海路590弄),北達
斜橋路(今吳江路),東西介于同孚路(今石門一路)和慕爾鳴路(今茂名北路)之間的一
座具有西洋園林風格的私家園林,并取晉代高士張翰不戀官位,思念家鄉莼鱸美味,辭官退
隱山林的典故,將其命名為“張氏味莼園”,人們習慣稱之為張家花園,簡稱張園。
張園于1885年正式對外開放,是當時上海規模最大、也是唯一向市民免費開放的一家私
家園林,成為清末民初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
當年的張園既像公園,又似游樂場,園內草坪廣闊,綠樹成蔭。園外柴扉,題為“煙波
小筑”。園內有拋球場、彈子房、動物園等,并有“海天勝處”劇場,由時謂“髦兒戲”的
女子京劇班演出,極負盛名。有時還演出灘簧、昆劇、馬戲、魔術等。照相,是清末最時髦
的洋玩意,當時上海雖已有多家照相館,但都在室內,布景皆為人工繪制。1888年秋天,張
園內先后開出幾家照相館,打出“照相連景”的招牌,游客可任意在園內取景照相,生意十
分興隆。孫中山、黃興、張元濟等名人都在張園留過影。1892年,張叔和又在園中建造了一
幢高大宏偉的洋房,以英文ArcadiaHall命名,意為世外桃源,中文名則取其諧音稱“安凱
第”。其西南隅有一幢高樓,名為碧云深處,環境極其幽雅。東北隅則是一座西式旅館,館
南有一個曲曲彎彎的池沼,上面架設一座虹橋,橋西植有垂柳,池沼中還有一座小島嶼。安
凱第的底樓大廳可容納上千人ji會宴客,里面設置了舞廳,西餐廳供應西菜、茶點。據說當
年外地人到上海,張園之茶和四馬路之酒是一定要吃的。
1905年1月2日誕生于上海張園的“文明結婚”,被同時代人譽為“創新婚禮”之先聲。
張園還是晚清各界著名人士ji會、演講、展覽、慈善義賣的重要場所,園內演說、展出頻繁。
1902年,蔡元培等人發起的“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每周在張園進行演講,舉行反清
愛國ji會等。1912年4月17日,上海各界在張園舉行歡迎孫中山的ji會,會上,孫中山發表
了重要演說。
清光緒年間,余姚一位筆名賾安主人的詩人在《滬江商業市景詞》中寫道:“海天勝景
讓張園,寶馬香車日集門。客到品花還門酒,戲樓簫鼓又聲喧”。可見當年張園盛況。
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在張園擺擂臺比武。上海人邀請遠在天津的武術大師霍元甲
前來與其對決。霍元甲接到邀請信后,欣然領命。他來到張園一看,差點笑出聲來,只見那
個金發黃髯,長相怪異的英國大力士,口氣大得嚇死人。他自稱能拉住急駛的汽車倒退,肚
子上能壓八百斤的鐵錘,能表演汽車碾身之術,還狂妄宣稱:如有中國人能與他斗上十個回
合,他便認輸撤擂,否則,他擺擂三個月的費用,每天一百兩黃金由上海各界均攤。觀看了
一會,霍元甲成竹在胸,便不動聲色地悄然離開了。
幾天后,霍元甲在張園也設下一個擂臺,擂臺兩旁的臺柱上書有一副對聯,上聯:掌掃
西洋強暴;下聯:腳踢東瀛橫蠻。并在上海各大報紙的醒目位置登出廣告:“病夫國之病夫
霍元甲,今來滬設擂專收各國大力士,雖有銅皮鐵骨,無所惴焉,有以一拳一腳加我身者,
奉金表金牌各一個”。這分明是向奧皮音叫板,上海灘頓時轟動起來。
其實,這個奧皮音本沒有什么真本事,他不過是被一個叫沃林的外國人雇傭,想來中國
騙點錢,在雙方商定比賽規則時,此人早已被霍元甲的“中國武術打擂法”嚇昏了頭。比賽
那天,霍元甲在張園的舞臺上左等右等,卻不見奧皮音來。原來,這個所謂的英國大力士自
知不是霍元甲的對手,早已溜之大吉了。霍元甲不戰而勝,威名遠震,一時傳為滬上街談巷
議的佳話。
很可惜這樣一座繁華所在,卻在上世紀20年代左右消失了,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幾張舊影,
讓后人來追憶它那昔日的輝煌。如今這塊地域已被
一大片舊式石庫門民居所占據,但是“張園”的名稱還是向我們顯示了這片土地曾經有
過的風華絕代。
成為上海石庫門露天博物館
從泰興路吳江路口矗立著的鐫有張園兩字的鋼結構牌樓走進張園,仿佛邁入了上世紀二、
三十年代的上海。這個昔日上海灘中、上層人士居住的石庫門建筑群采用了老式石庫門的基
本格局,但增加了汰石子墻面以及外挑的陽臺,并大量采用了彩色花玻璃和西洋裝飾,每幢
房子都有著小巧的陽臺和木制的百葉窗。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理念和風格的石庫門,形式多
樣,古樸精致,表現了當時建筑潮流中折衷主義的時髦,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種象征。
為了迎合中國傳統的家族居住形式,張園的石庫門里弄除部分設計模仿西洋聯排式住宅
外,其布局大致仿造江南普通民居,這種弄堂布局的住宅在中國民居建筑中算得上是一種創
新,體現了建筑的海派味道。它仿佛一部上海生活史,民眾的居住條件和風土人情都集聚在
這里。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是居住地方的含義,上海弄堂的冠名在明代《弘治
上海縣志》中就已出現,明清延續下來的“里”在近代石庫門弄堂更是廣泛應用,如張園內
的春陽里、祥云里等就透著吉祥、幸福、和諧和溫暖的意味
張園41號的墻上攀著火紅的凌霄花,門廊上掛滿了鳥籠,使這幢老房子看上去生機勃勃。
抗戰時期租界淪為“孤島”,41號樓里曾擠滿了前來避難的房客。那些因戰火而失學的年輕
人,自發組織起了一支排球隊,在弄堂內打球,寄托著他們一份對未來的希望。張園內還住
過一些文人雅士。比如福如里4號是吳眉孫舊居,吳眉孫(1878—1961),名清庠,別號雙
紅豆齋主,江蘇丹徒人,曾參加南社。他藏書數萬卷,頗多佳槧,加以眉批校釋,一筆不茍,
即尋常簡札,亦絕端正。福如里6號是鄧秋枚舊居,鄧秋枚(1877—1951)筆名野殘、枚子、
雞鳴風雨樓主等,廣東順德人,他曾創立“神州國光社”,開辦《政藝通報》,親任主編。
他還參與組織國學保存會,主編《國粹學報》。
張園里最為氣派的大概要算是77號住宅了,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兩邊對稱,中部
設計成圓形小廳,上有圓頂,底層西為敞開式長廊,水泥方柱裝飾著西洋花紋,與中式長窗
相搭配,兩側山墻上細膩精致的窗楣、窗沿裝飾把這幢糅合著中西風格的建筑襯托得別有韻
味。
張園大客堂原址為“樹群夜校”
位于張園中心位置的是被冠以“張園大客堂”之名的社區綜合活動中心。走進“張園大
客堂”的院子,天井一側的花壇內花木茂盛,暗香浮動。張園大客堂被布置成一個上世紀三
十年代上海灘有身份有社會層次的主人家客廳,里面陳設的老家俱、舊式三角鋼琴和舊擺設
渲染出一股老上海殷實人家的居家氛圍,讓人猶如步入塵封的歷史,仿佛聞到了陳年老宅的
氣味。里面經常會舉辦一些文藝沙龍活動。那天我看到一些打扮得體的女士正在鋼琴邊練習
美聲唱法,感覺和張園大客堂的環境非常匹配。這里的二樓是“張園書場”,在有故事的老
房子里邊品茗,邊聽民間傳統藝人說書,有時光倒流之感。
張園大客堂的前身是“私立光明小學”,曾在1942年到1945年間做過“樹群義務夜中學”
,學生經考試免費入學,老師不收一分錢的報酬,經費全部來自社會募捐。樹群義務夜中學
晚上不但上課,還開展革命活動,培養了大批中共地下黨員。
1945年底,當時的光明小學負責人生怕“樹群”進步活動給自己惹麻煩,拒絕將校舍再
借給他們,夜校只得搬去靜安小學,可是1947年靜安小學的負責人看到學生老師頻繁參加進
步活動,也拒絕再將房屋借給他們。由于越來越多的進步學生去了解放區,學校又難以找到
合適的地方,于是就停辦了。
也許,正是張園內那種彌漫著濃濃老上海風情的弄堂和形態各異的石庫門建筑,讓這里
成了電影導演眼中最佳的取景點。現在的張園幾乎每年都會迎來一兩個攝制組拍電影或者電
視劇。電影《夜上海》、《團圓》、《股瘋》以及電視劇《孽債》,馮小剛的電影節宣傳片
等等,都在張園取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