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賢坊 / 2014.02.20.
建造于1921年的淮海中路358弄尚賢坊,是現存較為典型的石庫門里弄住宅。1989年9月被列為第一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以及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尚賢坊淡水路一側外立面 / 2014.02.20.
尚賢坊淡水路一側一、二、三支弄弄口 / 2009.08.11. 2014.02.20.
尚賢坊東臨馬當路,西接淡水路。淡水路一側分別有三個支弄弄口。尚賢坊淮海中路一側總弄口立面 / 2010.01.24.
尚賢坊的總弄口在南面淮海中路一側,帶有西班牙巴洛克風格的三層樓房立面。尚賢坊 / 2014.02.20.
我家從上世紀60年代遷入到2014年石庫門改造離開,居住在尚賢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對這里的一樓一房總關情,所以有著特別濃厚的石庫門情結。尚賢坊過街樓下 / 2014.02.20.
走進“豐”字型的弄堂,過街樓東西兩旁排著的自行車、助動車與弄堂上方晾著的“萬國旗”(衣物),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實過去沒有這樣的風景線,聽老人們講,以往此弄甚空敞,可以并排開兩輛轎車。尚賢坊總弄 / 2014.02.20.
在東面過街樓下面有兩口井,夏天我曾吊過井水,用此土法“冰西瓜”。居民們在每周四愛國衛生大掃除都會吊井水沖洗地面,當時他們就有身體力行節約能源的習慣了。當時,兩旁也沒有這么多的自行車、助動車,弄堂供孩子們課后娛樂活動,男孩子在地上打彈子,刮香煙牌子;女孩子在那里造房子,踢毽子。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東西兩旁曾被淡水路菜場征用過,那時白天居民們憑小菜卡在過街樓下每人每天可購3分錢的卷心菜葉片,雖然這菜葉很老,但大家都體諒災害的難處,稱之為“光榮菜”。
尚賢坊三支弄 / 2009.08.11.
我們十分留戀弄內鄰里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其樂融融的生活。鄰居們有什么好吃的食品大家分享已成為一種習慣,今天張家包餛飩,明天李家裹粽子,整幢房子送來送去,見者都有份。尚賢坊石庫門民居 / 2014.02.20. 2009.08.11.
我家住在樓下統客堂,每到夏天總把房門鑰匙交給二樓亭子間的老太太保管。亭子間朝北,夏天西曬的陽光很熱,那時是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家用空調,家里有臺老式的搖頭“華生”電扇的已經是鳳毛棱角了。我們將客堂的落地長窗打開,過道的門打開,穿堂風從天井穿過客堂和灶披間直至后弄堂。老太太與假三層的鄰居一起在廚房里吃過午飯后,讀書、看報、嘎山糊,累了則在竹榻打會瞌睡,習習涼風遠遠勝過搖頭電扇風。怪不得,我們杭州來的朋友坐在客堂里享受此待遇時說,這里有天然的電風扇。
老太太也會幫我們管住家里。我們去上班了,陌生人進不來,如有訪客她會問長道短,等我們下班轉告我們。不需用監控,安全絕對沒有問題。按照現在的說法,家里部分的隱私沒有了,但是鄰里人的距離拉近了。
尚賢坊 / 2014.02.20.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尚賢坊也開始發生變化了。弄堂正面的街面原本就是淮海路的商業中心,總弄弄口東西兩旁的街面完全可以利用。上世紀80年代,有經濟頭腦的人就在自己的住宅破墻開店,或租給店家開店。
本世紀初,各種餐飲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在弄內興起,形成了一種弄堂的美食文化。
尚賢坊 / 2014.02.20.
我們看到周邊增添了不少辦公大樓,這不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嗎?2013年春我們利用自家的客堂開辦了《老弄堂》餐廳,主要經營快餐。我們在保證和提高飯菜的質量上下足功夫,不做大鍋菜,按食客需求,一客一炒,價格公道,價廉物美。同時服務周到,環境整潔,廣受好評。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餐飲還上了上海電視臺《淘最上海》節目。特別是我們自制的"紅燒獅子頭"濃油赤醬、分量十足,味道鮮美,回頭客甚多,有的食客慕名專門從徐家匯、浦東趕到淮海路來購買。經常出現一食難求的局面,我們只得加大供應量,盡量滿足食客需求。
尚賢坊 / 2014.02.20.
特別感動的是一位沈陽的客人聽同事介紹,來上海出差時特地來我店就餐。餐廳負責收款兼招待的原住人我哥是位退休教師,他為人忠厚,服務周到,得到食客好評。 他有時收款,有時服務,喜歡與食客交流。一次杭州某教育局的干部與他天南地北地侃大山,由于他從事教師職業,背景相同,故他們相談甚歡。時常因故他的身影沒有出現在餐廳里,不少回頭客就會問:"今朝迪位老爺叔到啥地方去了?哪能看勿到伊人呀!" 由于石庫門里弄舊改的緣故,我們惜別了尚賢坊。那些生活里的點滴往事,已成為我們尚賢坊原住民們的美好回憶。 期盼,改造后的嶄新的尚賢坊早日呈現在上海人民面前。街弄拾遺069│新新里的記憶
街弄拾遺070│虹橋弄的“燈火”
街弄拾遺072│小橋頭的舊日風情
街弄拾遺074│清晨凈土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