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山居內的中國房
與“玫茵堂”相似,“放山居”藏瓷一旦在拍場露面就會引發業內的極大關注。起初的拍賣會很少提及二者身份,但與“玫茵堂”的低調不同,“放山居”以“隱姓埋名”的方式出現,只因國人的一個痛點——圓明園。
圓明園老照片
在圓明園當年的那場浩劫中,不知有多少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目前可以明確統計到的都是那些流散在海外大小博物館中的藏品,如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收藏來自圓明園的藝術精品三萬余件,被視作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
楓丹白露宮中國館
相對于公家收藏,海外私人收藏的圓明園遺珍就很難統計了,只在拍賣市場才能略見一二。由于國人對“圓明園”三字的敏感,很多私人收藏的圓明園文物在上拍時都很少暴漏身份,而近些年最為有名的就要數“放山居舊藏”了。
“放山居”(Fonthill House)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威爾特郡,毗鄰聞名遐邇的放山修道院,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這里曾經是19世紀“英國首富”詹姆斯·莫里森的一座鄉村別墅,后來一直被莫里森家族作為藝術藏品的陳列地。歷經五代人的傳承,如今的“放山居”已經被莫里森家族的后人捐出,成為英國政府的一座博物館。
“放山居”第一代主人是英國富豪威廉·貝克福德。威廉·貝克福德是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英國卓越的藝術鑒賞家也是亞洲和歐洲藝術收藏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后來貝克福德將放山故居出售給印度的企業家法考爾,當時放山居被當作阿卡迪亞田園閣樓而出名。
放山居
放山居的第三代主人才是詹姆斯·莫里森。詹姆斯·莫里森一度被認為是英國十九世紀除了皇室以外最富有的人。他買下放山居故園的殘存部分并將其修建成奢華的莊園。在莫里森家族世代傳承中,放山居幾經損毀修繕,終于1971年由約翰·莫里森建起新樓,這才是現在“放山居”。
說到放山居收藏還要從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阿爾弗雷得·莫里森講起。阿爾弗雷得·莫里森是地道的“富二代”,吃穿不愁的他,曾經在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讀書,有很好的文化素養;在歐洲各國的游歷更開闊了他的視野。從來不差錢的他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即藝術品收藏,事實也證明他對藝術的興趣遠大于做生意。
阿爾弗雷得·莫里森
1857年,詹姆斯·莫里森去世,阿爾弗雷得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價值75萬英鎊(如今價值超過2億英鎊)的股票、股份以及“放山居”莊園。之后,阿爾弗雷得用這筆龐大的遺產,收藏了一批極為可觀的藝術瑰寶。時人所寫的“放山居游記”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在莫里森的宅邸中,繪畫雕塑、波斯地毯、掛毯刺繡、希臘古董、手稿信札及中國瓷器俯拾皆是。每個角落皆散發著獨特的韻致,歷代的奇珍異寶仿佛唾手可得。逐層看去,目光所及皆是巧奪天工之作。與之相比,連北歐第一流的皇宮都顯得俗不可耐”,可見阿爾弗雷得收藏之富。
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描金纏枝蓮卷缸
放山居舊藏
出于對中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度的好奇心,阿爾弗雷得也對中國藝術品非常感興趣,特別是華麗、精美的中國瓷器和掐絲琺瑯器。
清乾隆青釉印花開光粉彩平安富貴獸耳瓶
放山居舊藏
那么阿爾弗雷得是怎么得到的這一大批中國瓷器藏品,而為什么又說它們來自圓明園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亨利·洛赫。
亨利·洛赫
186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時,作為當時英國公使埃爾金伯爵八世的私人秘書和談判特使的亨利·洛赫參與搶劫了圓明園大量文物,并于次年,將此事告訴了阿爾弗雷得,二人商談之后,阿爾弗雷得出資400英鎊買下了這一千多件中國文物。
放山居內的中國房陳設著許多中國瓷器
出于對它們的喜愛,阿爾弗雷得·莫里森特意聘請當時國際知名的建筑師瓊斯在放山居專門建了一間“中國房”,用于陳列中國藝術品,并為每件文物貼上印有“Fonthill”的標簽并編號,這也成為后來拍賣公司認定圓明園遺物的重要標志。
印著“Fonthill Heir-looms”字樣的收藏簽
在海外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中,莫里森家族的收藏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品質上,幾乎都無人能及。然而,創業容易守業難。迫于高昂的繼承稅和保存維護費用,“放山居”的收藏在歷經五代之后,漸漸被后人出售,房子也捐給了英國政府作博物館。
1936年莫里森家族藏瓷的拍賣廣告
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莫里森家族先后委托英國佳士得公司進行了3次專場拍賣,每一次都引起巨大轟動,這也使圓明園文物背后的神秘藏家浮出水面。
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
放山居舊藏
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可謂是目前“放山居舊藏”在拍賣市場上成交最貴的一件。在2010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藏家張永珍以2.5266億元港幣成交,刷新了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2005年創造的中國工藝品及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成為世界上“最貴的瓷器”。
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一對
放山居舊藏
另一件“放山居舊藏”珍品是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這件器物極其精美,雙鶴造型更是少見,據載是乾隆登基前為父親雍正帝定制的壽禮,大小兩鶴象征父子情深。此件于2010年12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由香港富商劉鑾雄以1.295億元港幣購得,并作為送給母親的壽禮。
普拉西多·蘇洛阿加繪《阿爾弗雷德·莫里森肖像畫》
1880年,阿爾弗雷得·莫里森曾經請當時著名的西班牙藝術家普拉西多·蘇洛阿加為其畫了一幅肖像畫,這對掐絲琺瑯雙鶴香爐出現在畫中作為背景,可見主人對這件器物的喜愛和珍視。
清嘉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云口瓶
放山居舊藏
同場秋拍上,清嘉慶黃地粉彩福壽萬年云口瓶以9026萬元港幣被亞洲私人藏家購得,并刷新了當時清嘉慶瓷器世界拍賣紀錄。
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
放山居舊藏
每一次有“放山居”的藏品出現在拍場上,都會引起極大的關注,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一件“放山居”的舊藏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最終以5330萬港元成交,讓整個市場都頗為意外。這件“蝴蝶瓶”也是在1971年“放山居”專場拍賣中拍出的,當時的價格只有4000美元,買家是戴福保、張萍英夫婦,之后他們一藏就是37年。
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龍紋罐
放山居舊藏
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龍紋罐在2014年10月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刷新了清代單色釉瓷器的拍賣紀錄。
清嘉慶綠地白彩纏枝牡丹壽字紋瓶
放山居舊藏
世間幾經輾轉,猶如生命的幾度輪回。一個王朝的覆滅,一個家族的衰落,當所有往事已成云煙,這些珍貴的器物依然安靜祥和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它們見證了歷史又璀璨了歷史,可能也會繼續書寫新的故事。
版權聲明:來源網絡 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