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瓷執壺的形制來源于隋代的雞首壺。雞首壺,三國末年時期出現,流行于兩晉至隋,因肩部塑雞首形而得名,亦稱雞頭壺。三國時期雞首壺還較為少見,西晉時期,雞首壺造型簡單,壺身比較矮,雞首無頸,且雞首實心、無孔、不能出水,此時的雞首部只是裝飾物。隋代末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換,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的雞首壺壺口更高,頸部更細,雞頭造型更趨向于寫實。如雄雞引頸昂首打鳴,執柄部貼塑龍形,形象較前朝更為生動。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不僅對雞首壺的使用功能進行了完善,對器物造型的美化也更為講究。
隋代雞首壺
雞首壺雞首部無孔,無法注水,雞首流也僅為一種裝飾,壺的實用意義消失,是專作為隨葬品而燒制的明(冥)器。雖然到兩晉時期,雞首壺開始具有實用功能,但是直到隋代,雞首壺逐漸不能適應人們的日常生活。到唐代,生產力大幅提高,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審美需求也由最開始的動物逐漸轉向了植物亦或整個自然界,所以唐朝,雞首壺逐漸被一種圓柱形短流的壺取代,這種壺就是執壺。所以說執壺的造型形制來源于雞首壺。
唐代執壺
從以上兩圖中可以看到,雞首壺與唐代執壺形制上,兩者造型極為相似,都以敞口、短頸、鼓腹、平底或圈足,肩部附一把手為主要的造型特征。執壺逐漸取代了雞首壺,這是由使用功能和審美觀念的不同造成的。
唐代各窯均生產過執壺,如刑窯、越窯、婺州窯、魯山窯、壽州窯、德清窯、長沙窯等都生產過執壺,但各窯生產的執壺無論是造型、釉色等都略有不同。
從陶瓷執壺造型的部位歸納,陶瓷執壺由蓋部、口部、流部、把手部、腹部、底部等部分構成,但腹部是壺類器皿的最重要也是給人視覺效果最強烈的部位,所以通過執壺腹部的形態特征,可以不同窯口及時期唐代陶瓷執壺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第一類鼓腹形執壺是唐代執壺的最主要造型。其特征為腹部呈弧形向外凸出。鼓腹根據其腹部直徑最大處所在的位置不同,又可分為居上、居中、居下三種類型。
其一,最大腹徑居上類鼓腹形,肩部附近弧線外凸,至器底逐漸內收。
唐代花釉執壺
其二,最大腹徑居中類鼓腹形,弧線圓滑飽滿,腹部上端與下端直徑相當,腹部弧度過渡平緩,是唐代執壺主要的類型。
其三,最大腹徑居下類鼓腹形,從出土執壺資料看,此類執壺數量較少,造型特征為腹部最大徑靠近底部,重心偏下。
第二大類,筒形腹執壺即壺體肩部以下,底部以上部位形似筒狀,一般為由上到下漸收,最大直徑處在肩部左右。此類壺與居上類圓鼓腹執壺相似,但腹部線條弧度轉折不明顯,近似于直線。
第三大類扁圓形腹執壺,因腹部扁圓而得名,此類執壺,大都壺體不高,偏矮胖,故顯敦厚,胎體厚重,小短流與扁圓的壺身十分協調得當。
第四大類,葫蘆形執壺,唐代的葫蘆形執壺仿自然界中的葫蘆形而成,但沒有生硬的模仿,而是將葫蘆進行了夸張處理,上下兩腹體量對比明顯。且下腹部飾有瓜棱線,圓柱體短直流,安于下腹部,寬邊形把手或耳形把手、平底。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統一穩定的國家環境使得各民族友好相處,經濟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交融。同時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期,對外奉行開放政策,頻繁的對外交流,使唐朝的文化有了多元化的趨勢,多種異域文化的不斷涌入,使唐朝形成了開放兼容,豐富多彩,承前啟后的宏大的文化特征。唐代人民充滿自信,生活富足,個性得到解放,這種特征決定了唐代審美崇尚豐腴。社會心理的基調也是健康的、向外的、開朗的、豪邁的,充滿了向上的力量,這反映在陶瓷造型上則是渾圓飽滿,舒展大方。所以說唐代執壺的風格特征是與當時唐代的整個社會背景是緊密相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