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魏彤
腫瘤患者不能吃發物、乳腺癌患者不能吃豆制品……目前社會上還流傳著種種腫瘤患者飲食的“誤區”,對腫瘤患者造成很大困擾,嚴重影響腫瘤患者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總的膳食平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黃瑜芳解讀最常見的幾個認識誤區。
雷區1:癌癥患者忌口 可“餓死”癌細胞
很多癌癥患者或家屬認為:腫瘤病人不能吃太高營養的食物,否則會導致腫瘤生長。目前無證據表明營養會促進腫瘤生長,不給營養,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饑餓只會讓病人身體消耗得更快,加速疾病惡化。
癌癥患者應該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配合放化療和手術,聯合對抗腫瘤。營養狀況好的患者在對治療的耐受性和預后方面都明顯優于營養狀況差、消瘦的患者。
雷區2:腫瘤患者不能吃發物
“發物”是中醫特有的一個概念,現代醫學對發物褒貶不一,比較公認的“發物”包括蝦、蟹、無鱗魚、雞、鵝肉、羊肉、牛肉等,多與過敏性疾病及瘡瘍腫毒有關,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發物”會導致癌癥惡化。
一般“發物”多數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能提供每日所需的優質蛋白和鐵等礦物質,不僅可以增加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為放化療患者白細胞再生提供原料。因此除食物過敏,不耐受或正在服用的藥物需要遵醫囑忌口外,不提倡過分忌口,以免影響營養均衡性。
多數腫瘤患者真正需要限制的食物有:加工肉、腌制的、煙熏的、燒烤的及三高(高鹽、高糖、高脂)食物、酒精飲料。化療患者還應限制葡萄柚。
雷區3:乳腺癌患者不能吃豆制品
大豆食品中獨有的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對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影響不大。 有研究表明,大豆及其制品可能具有降低癌癥風險的作用,尤其對于乳腺癌等激素相關性腫瘤患者益處更大,有研究還發現大豆食品可能對服用抗雌激素藥物與芳香酶抑制劑的女性具有保護作用 。
此外,大豆中的蛋白質(約22%-37%)較雜豆高,屬于優質蛋白,幾乎可以和牛肉蛋白媲美。大豆制品在保護心血管,在降血脂、抗氧化、控制體重方面相對于肉類蛋白也有一定優勢。因此,選擇豆制品代替部分動物食品作為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是安全和有益的。
雷區4:盲目相信保健品
很多患者及家屬認為腫瘤病人應該多吃冬蟲草、海參、燕窩、花膠等補品以提高抵抗力。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保健品有明確的抗腫瘤作用。建議能正常進食,營養狀況好的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吃些補中益氣的補品,但是不要對這些保健品寄予過高的期望,沒有哪一種單一的食品能夠抗腫瘤,這些補品只能是輔助,均衡飲食才是王道。
而對于已經存在營養不良的癌癥患者,這些昂貴的補品已經無能為力了,這時應該在醫師或營養醫師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腸內營養制劑以改善營養不良狀況,千萬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能糾正患者的營養不良狀況。
雷區5:“喝牛奶致癌”
所謂“牛奶致癌”,源于國外報道的動物實驗結果,即用含大量酪蛋白的飼料喂養老鼠,可增強黃曲霉毒素對大鼠的致癌作用。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主要為酪蛋白,故由此推導“牛奶致癌”。
但這里面存在幾個大的問題:首先,老鼠實驗結果不能直接推演到人身上;其次,該研究以酪蛋白為唯一蛋白質來源,這在人類自然膳食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還有,牛奶蛋白質含量為3%,其中70%為酪蛋白。每天飲用牛奶250ml,攝入的蛋白質約8克,其中酪蛋白僅僅6g,占每日蛋白質總量的8%-10%。這與“以酪蛋白為唯一蛋白質來源”的動物實驗情況截然不同。因此,將此實驗結論說成“喝牛奶致癌”是錯誤的推斷。
雷區6:湯水很有營養
很多人以為湯水很有營養,所有的精華都在湯水里面,因此很多病人家屬天天煲老火靚湯送到醫院來給病人喝,湯水真的有營養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湯水為什么會鮮美呢?是因為嘌呤、肌酐等含氮浸出物、少量的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溶于水,這些物質具有提鮮作用,致使湯水口感好,但是蛋白質不溶于水,導致湯水中蛋白質含量極低,90%以上的蛋白質存在于湯渣中,因此湯水營養價值并不高。
建議對于能正常進食的患者,在保證正常飲食的基礎上可以把湯水作為輔助,可以在醫生或營養醫師的指導下根據季節和自身體質適當煲些健脾去濕或生津止渴或補中益氣的湯水。 對于不能經口進食,只能依靠營養管提供營養的患者,不能天天只打湯水,否則會加重營養不良,建議請營養醫師會診,給予恰當的腸內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