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博士給老百姓講醫學權威指南》
生活習慣與腦血管病 之 中國腦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2015大眾解讀
(#大夫開講啦#和#健康直播#科普文章和視頻直播同步上線,每周二視頻直播,具體時間敬請關注腦外科張廣柱的新浪微博。)
第八篇 如何看待無癥狀的頸動脈斑塊和狹窄
本講話題:
話題1 哪些檢查可以判斷頸動脈狹窄的程度
話題2 狹窄小于70%,無癥狀,應該如何處理
話題3 狹窄超過70%,應如何處理?
話題4 預期CEA(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風險高,就放棄外科治療了嗎?
話題5 所有頸動脈斑塊/狹窄的患者都應該改變生活習慣
現在常規體檢中,頸動脈超聲已基本成為常規檢測項目,經常會有人被檢出頸動脈存在斑塊,或者嚴重時體檢醫生會告訴你存在狹窄。此外,很多頭暈的病人,到醫院看病,醫生往往會開具頸動脈超聲的檢查,有的時候也會發現頸動脈的斑塊和狹窄。
發現了頸動脈的斑塊/狹窄,要如何對待?聽廣博士娓娓道來。
話題1 哪些檢查可以判斷頸動脈狹窄的程度
最常用來篩查的檢查是頸動脈超聲,不過,因為超聲操作者的主觀差異,導致超聲結果在定量上,或者說具體判斷狹窄的客觀程度上存在差異,所以,超聲發現狹窄嚴重的患者,廣博士推薦他/她補充一個檢查,頸部血管CT血管成像,也被稱為CTA(往往是腦血管和頸部血管一起做)。CT的血管成像相對更加客觀,能夠相對準確的判斷出狹窄的程度,即使檢查的文字報告因讀片人的水平不同,可能出現差異,但是給神經外科醫生一看CTA的片子,便能得到準確的結果。
話題2 狹窄小于70%,無癥狀,應該如何處理
對于無癥狀的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已做過手術相關的研究。
對無癥狀頸動脈狹窄患者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會降低狹窄同側腦卒中和總體腦卒中的發生率,但是絕對獲益較小(每年大約1%),圍手術期并發癥(所有腦卒中和死亡)發生率超過2.7%~3.1%。手術獲益被并發癥完全抵消。
因此,藥物對于大多數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是最適當的方法。
目前推薦:阿司匹林聯合他汀類降脂藥物進行治療。
對于此類患者,藥物治療后腦梗塞的年發生率將會降低到1%以下。
此外,此類病人,應該進行定期隨訪,每6個月做一次頸動脈超聲,每1-2年做一次頸動脈CTA是合理的。
話題3 狹窄超過70%,應如何處理?
如果預期一位頸動脈狹窄超過70%的患者的未來壽命大于5年的話,則推薦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3%的醫院行CEA手術治療。CEA手術指的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粥樣硬化斑塊會粘附在頸動脈內膜上,剝除頸動脈內膜的同時,粥樣硬化斑塊被同時剝除了。這時血管會再次變得通暢,未來發生腦梗塞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那么預期壽命5年如何理解?先看一組數據:2015年數據顯示中國人的預期壽命,男性74歲,女性77歲;北京2017年《健康藍皮書》預期北京市民的預期壽命81.95歲。
此外,除了參考已公布的預期壽命外,還要結合患者身體情況、并發癥情況進行判斷,最后由主刀醫生得出是否進行手術的結論!
話題4 預期CEA(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風險高,就放棄外科治療了嗎?
對于預期CEA(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手術風險高的患者,比如年齡過大,身體相對虛弱,可以考慮行頸動脈支架治療(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不過,其他情況指南仍然推薦首選CEA手術治療。
話題5 所有頸動脈斑塊/狹窄的患者都應該改變生活習慣
首先,應該篩查其他的腦卒中風險,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飲酒、吸煙、運動量過少等,并合理的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在廣博士新浪微博上已經對每一條都進行詳細的說明,請大家逐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