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
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
——王士禎《冶春絕句》
順治十六年春,揚州城等來了王世禎。
少年緩帶輕裘,自城中打馬而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桃紅初綻。王世禎所經之處,皆浮動著一縷素淡的桃花香。
他沿著碧水緩行,見鴨群三五游走,幾片羽毛落在湖面上,隨花瓣順流而下。不遠處,一彎紅橋橫跨水波,橋畔綠柳搖曳,點點若女子細長而繾綣的眉眼。
早在年少之時,王世禎便循著前人的足跡,將心底的揚州城細細勾勒。他想象那煙嵐籠罩下的二十四橋,耳畔似有蕭聲縈繞;他描摹那滾滾流淌的運河之水,一筆便可繪盡歷史枯榮。
25歲這年,攜著滿心向往,王世禎前往揚州出任推官。
在此之前,他的才名即已流傳開來。游歷濟南時,他曾于大明湖上吟詩會友,即興作《秋柳》四首,引來八方唱和。
來到揚州后,王世禎將對詩詞的鐘愛滲透進一點一滴的生活當中。他晝了公務,夜接詞人,修禊雅集,乃是常事。
城中有一虹園,園中碧水流淌,景致猶佳。沿水路而行,兩側酒肆林立,掩映在桃柳之中。
那時的王世禎,最喜于月上柳梢的黃昏,偕同友人乘船優游。天色暗沉,一葉蘭舟漂浮在水面上,夾岸燈火晦明,笙歌盈耳。
茜紗飄搖,微濛的水汽自舷窗涌入。王世禎取了紙筆,醺醺然作起詩句。友人偏頭探看,見點點墨痕暈染開來,不禁輕聲念道:"綠楊城郭是揚州。"
只此一句,便道盡風情。一時間無數畫家引詩入畫,揚城美景躍動于紙張之上,淌入觀者心扉。
來揚兩年后,王士禎廣邀天下名士,于城中紅橋修禊。想來那日該是極好的天氣,初春時分,微風和煦,一泓碧水泛著淡淡的漣漪,數葉小舟浮動在湖面上,等待著一側亭臺內興味盎然的詩人。
修禊乃民間風俗,借以消災去邪,到了文士這兒,即成了筆會雅集。山水佳處,美酒傾杯,行文賦詩,好不快意!
王士禎將這場盛會的地點擇于城北綠楊邨,此處風景清幽,多垂楊翠竹,碧水蜿蜒而下,淌過花柳亭臺,抵達紅橋之畔。初看這紅橋,并不十分起眼。論形制,不過是朱欄圍砌而成的木橋,可若遠觀,見兩堤柳綠桃紅,其下畫舫往來,槳聲欸乃,推開一池柔波。此情此景,誰能不醉?
于此修禊的詩人自是醉得深沉,他們三兩成群,擊缽賦詩。而后乘舟游宴,時光若杯中美酒般恣意揮灑,直至夕陽斜照,暮色四合,船上的人兒也渾然不覺。
康熙三年春,王士禎復與友人修禊于紅橋,一時間天下文士紛至沓來,萬人齊聚,聲名大噪。此時的王士禎已在揚州度過了四載春秋,一千多個日夜里,他四處游走,尋訪過平山堂內歐陽修種植的瓊花與垂柳,也曾夜宿禪智寺,品味杜牧筆下的"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年少讀詩,王士禎曾數次想見揚城風光,可當他親歷此地,才知筆底萬般風情,也不及拂過鬢邊的那縷清風。他在這兒,將日復一日的生活經營成詩,歲月如同湍急流淌的河水,而他似那葉輕輕搖晃的蘭舟,沐浴著霽月與光風,隨波漂浮,不問歸處。
第二次紅橋修禊時,王士禎詩興大發,連作二十首《冶春絕句》。其中最負盛名的,應是"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此詩既出,唱和者眾,揚城之美,口口相傳。
光陰如梭,彈指百年。當古跡逐漸為現代建筑所覆蓋時,揚州城北依舊保有那片綠楊垂柳,澄碧的湖水蜿蜒而下,淌過花柳亭臺,淌至紅橋身側。任歲月雕琢,紅橋依舊橫臥碧波,閃爍著極為耀眼的光澤。
而今初春,橋畔仍能聽見聲聲唱和,仍有畫舫悠悠往來,將詩情與美景融合。一卷《冶春詞》,如紅橋般跨越了歷史長河,似一道彩虹,點亮了揚城詩壇數百年的天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