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六、綠楊城郭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這是清代詩人王士禛 《浣溪沙?虹橋懷古》的詩句。王士禛曾任揚州任推官五年,他在揚州最有影響的莫過于舉行“紅橋修禊”。修禊本是一種水邊祭祀風俗,每年三月初三舉行,王士禛把它變成了一種大型文學活動,形成了詩詞盛會。
1662年,王士禛和朋友走出揚州城北的鎮淮門,泛舟紅橋,即席賦《浣溪沙》二首。詞作被廣為傳誦,一時風靡揚州城,“綠楊城郭”竟成了揚州的代名詞。
從詩中可知,“綠楊城郭”位于北郭,今老北門外問月橋至新北門橋東、北城河北岸一線,原為“綠楊城郭”故址。今城北有綠楊村,這里背岡面水,沿岸綠柳,編竹為籬,花木扶疏,是賞景和休閑的絕佳之處。
王士禛還給揚州人留下了千金難買的兩個字:“冶春”。 冶春就位于北城河旁,冶春園由原來的豐樂街、冶春花社和餐英別墅三部分組成。園內花木繁茂,四時飄香,還有一小假山,玲瓏有致。后建草堂數間,附設茶肆,四方游人多集于此品茗小酌。
北城河,即過去揚州城的北護城河,西迄大虹橋南,東段與古運河相連。這里曾是明清時期揚州風貌的代表,自古素有“綠楊城郭是揚州”之說。兩岸景點眾多,僅鹽阜路上,個園、天寧寺、史可法紀念館等景點就隨處可見,經過新北門橋,更可直達瘦西湖和盆景園。
揚州的主干道之汶河路,曾經確實是一條河。沿著汶河向北,出了城門就是北城河。在北城河的南邊,有一座城門,這就是老北門。老北門原稱鎮淮門,始建于南宋初期。1194年,黃河奪淮,淮河自洪澤湖以下主流合于運河,經高郵湖、江都入長江,經常造成揚州重大水患,而北門遙對淮河,故以“鎮淮”為名,祈免遭災。明代,老北門因位于揚州舊城之北,因此俗稱“北門”。
如今,幾乎已看不到老北門的遺跡,但是據史料記載,老北門城門上曾經有城樓,外為雙甕城,西近問月橋。1951年拆城筑路時被拆除。
與老北門相比,新北門的歷史要短得多。1937年5月建成揚州第一條馬路——淮海路,分別在南、北兩端的城墻上扒出兩個缺口,改建兩個城門。為區別已有的南門和北門,被人稱為“新南門”(勝利門)和“新北門”(凱旋門),“新北門”北側護城河上建設新北門橋。如今新北門也僅剩下新北門橋南接淮海路,北接瘦西湖路。
1592年,在新城廣儲門外,開挖北城河,挖出的土堆積成嶺,嶺上栽植梅花,建亭臺樓閣,俗稱梅花嶺,簡稱梅嶺。
梅花嶺的出名,其實應該歸于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揚州城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殺未果,大罵敵人,慷慨就義。他的尸骨都沒有找到,后人就把他的衣帽葬于梅花嶺。
北城河南面的個園是揚州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園林。
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于1818年,是在明代“壽芝園”的舊址上擴建而成的。園雖不大,但處處體現出造園者的匠心獨具,值得一提的是個園的疊石藝術,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表達出“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
個園還以竹石取勝,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
如今的“綠楊城郭”,沿河兩岸有高大濃密的樹木,樹影、葉色、花香、果味交疊營造出“春花明媚翠麗、夏陰濃郁欲滴、秋色層林盡染、冬霜綠意猶存”的美好意境。沿河建筑古色古香,亭臺、山石、坐凳、園路等點綴穿插其間,成了最能代表揚州城特色的美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