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井有什么來歷?陳后主及嬪妃曾藏身,李白王安石為胭脂井題詩
歡迎朋友們來到《龍觀歷史》,老龍又要給大家呈現新精彩。這一期想要給大家說一說的標題是《胭脂井有什么來歷?陳后主及嬪妃曾藏身,李白王安石為胭脂井題詩》,說的是隋朝開皇初年,發(fā)動了統(tǒng)一的戰(zhàn)役,隋朝將領領兵攻入南陳的都成建康,沖進皇宮里沒有找到整日醉生夢死的南陳后主陳叔寶,經過一番緊張尋找,終于在一口井里發(fā)現了他,原來他帶著兩個非常寵愛的妃嬪張麗華、孔貴嬪一起躲到井里了,以后人們?yōu)榫窘逃堰@口井稱作“胭脂井”。當時到底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請大家隨著老龍一起前往看一看吧!
先說隋朝大將韓擒虎率領隋軍首先攻入建康,大家都搶著沖進皇宮,想抓住陳后主立大功,領重賞,可是陳后主怎么也找不到。有人鉆到他的“龍床”下面去找,卻找出幾封較早告急的軍書,根本沒有拆開。他們看見梳妝臺上的胭脂盒打開著,估計陳后主和幾個嬪妃不會跑遠,于是四散搜尋。
有幾個士兵找到景陽殿后面,發(fā)現那里有一口枯井,往下面一看,井底好像有人蹲在那里。一個士兵對下面喊:“井底里什么人?”下面沒有回音。另一個接著喊:“你不回答,我們要擲石頭了!”這才聽見下面有人說:“別擲,別擲!給我根繩子,我上來便是。”他們找來一根很長的粗麻繩,吊下井去,要下面的人用繩捆住身體。一個士兵怎么也用勁也拉不上來;兩個人拉,還是拉不動;三個,還是不行;四個、五個……人一多,終究拉上來了。
原來繩子上吊著一男兩女三個人呢!男的正是陳后主;兩個女的,一個是貴妃張麗華,一個是孔貴嬪。拉上來時,三個人都嚇得涕汨縱橫,渾身哆嗦。尤其粉面黛目的兩個嬪妃沾上井底的骯臟,更是狼狽不堪。傳說她倆臉上的胭脂擦著井口,井口上面留下了紅色的痕跡,后人把這口井叫做“胭脂井”。
景陽殿及這口胭脂井,經過歷代洗劫被破壞湮沒。后人為了記取陳后主驕淫失國的教訓,在現在南京城雞鳴寺古稱雞籠山法寶寺)東麓上立井,豎了一塊“古胭脂井”的石碑,井圈上的紅痕,更非張、孔嬪妃的胭脂,只是用含有紫紅色脈絡的石塊鑿成欄石,附會為胭脂痕,歷代又把它稱為“辱井”。宋代曾鞏以篆文寫了《辱井銘》刻于石圈上,日:“辱井在此,可不戒乎!”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金陵歌送別范宣》一詩中,譏笑陳后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后(廷,代替違禁詞ting)花》?”宋朝擔任過參知政事的大詩人王安石又在此留詩一首說:“結綺臨春指三閣)草一丘,尚殘宮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沉亦可羞。”
中國經過400年的亂世,此時達到了統(tǒng)一,過去的六朝成為漁樵閑話。元代詩人薩都刺的《滿江紅》金陵懷古)憑吊這段歷史,格調悲涼,氣魄宏大,情交景融,含義深刻。這首詞是這樣的:“六代繁華,春色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新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莫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述。但荒煙衰草,亂鴉紅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jiang江,或稱寒蜩,蟬類]泣。到如今,唯有蔣山青,秦淮碧。”
以上所講的“胭脂井”的這個故事,說的是隋朝開皇初年,發(fā)動了統(tǒng)一的戰(zhàn)役,隋朝將領領兵攻入南陳的都成建康,沖進皇宮里沒有找到后主陳叔寶,經過一番緊張尋找,終于在一口井里發(fā)現了他,原來他帶著兩個非常寵愛的妃嬪張麗華、孔貴嬪一起躲到井里了,這個井成了陳后主及嬪妃的藏身之處,因貴妃貴嬪上井來的胭脂擦井口而得名,后又經過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等名家的先后給胭脂井題詩,以后人們因為這件事的警示教育意義把這口井稱作“胭脂井”。
謝謝朋友們欣賞《龍觀歷史》,您對老龍在本期所提及的人物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歡迎您到下方的評論區(qū)留言討論。動一動手指吧!愛點贊收藏的人運氣好,會轉發(fā)分享的人進步快,點關注的人是棒老鐵。關注《龍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