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睛想一想,你有哪些確鑿無疑的歷史知識?
你是否會毫不猶豫地同意:
周幽王為了換取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最終招來禍患;
堯舜禹禪讓天下,直到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的佳話才被打破;
古代結婚年齡都很早,十四五歲就婚嫁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純屬虛構,桃花源并不存在……
這些乍一聽都是再淺顯不過的事實。
但是這些命題經得起推敲嗎?
烽火直到漢代才出現;
禪讓還是暴力奪權,兩種說法在先秦旗鼓相當。是儒家把禪讓變成了理想標桿之后,“禪讓說”才成為主流;
漢儒曾鼓勵晚婚,“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比今天還嚴格;
桃花源可能是魏晉時北方百姓為避亂造的塢堡……
明·仇英《桃花源圖》
你是否有些吃驚?
許多我們熟知的史實可能只是錯覺,而真相則藏在浩浩歷史長河之中,被人遺忘。
其實討論歷史真相的書籍也有不少,畢竟疑古從五四運動起就已經成為了一派風尚。
但是當你看到一些號稱“真相”的文章時,會不會存有一絲懷疑和警惕?
這些真相是怎么得出的?它們一定是正確的嗎?是否還有別的可能?如果這是真相,那我們的誤解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歷史的錯覺》正是回答了這些問題。
它以文史學界累積的學術成果為基礎,提供非常靠譜的解讀。這部書不會將某個“真相”奉若圭臬,也不會將一種“謬誤”視如蔽屣,而以“錯覺”為切入點,風趣幽默地展開歷史的多重可能。
如何大浪淘沙、去偽存真?不妨一起拿起《歷史的錯覺》這套書。跟著作者的腳步,你或許會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對歷史真正地登堂入室。
01 內容豐富,簡短實用
先來看看這本書都囊括了哪些內容:
《歷史的錯覺》上冊主要聚焦于史實刊謬,有歷史事件,也有生活細節。
部分目錄如下:
01. “三皇五帝”不是八個人?堯舜禹真的是禪讓的嗎?
02. 夏王朝真的存在嗎?
03. 大禹治水的功績被夸大了?大禹治理的是哪里?孫悟空與夏啟有關系?
04. 夏朝歷史和神話傳說中都有叫后羿的?嫦娥嫁的是哪個?兩個都嫁過?
……
15. 古人擔心胖嗎?春秋時期有哪些高超“運動員”?
16. 刺客與俠客有什么區別?有哪些著名的刺客?女刺客有多厲害?
17. 秦始皇嬴政應該叫趙政?孟姜女哭長城與他無關?
18. 古代武俠功夫的真實與想象
……
下冊則更多涉及古典文學作品的考證和重新闡釋,
部分目錄如下:
44. 偽書案:“四書五經”中的《尚書》,其部分內容是假的?
45.《山海經》真的是一部食譜嗎?里面都有哪些神奇的好吃的?
46.《關雎》不是愛情詩?《蒹葭》或與牛郎織女有關系?
47. 管仲相齊,魯國活成最大贏家?——從《曹劌論戰》說起
……
58. 荊軻為何沒能殺死秦始皇?其實是他不想?
59. 為什么有人認為屈原在歷史上不存在?人們最初為何祭祀屈原?
60.《史記》不全是司馬遷寫的?相聲的祖師爺東方朔是如何“說相聲”的?
61. 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或許是真實存在的?
……
可以看到,這部書簡直歷史文學 哲學社會無所不包!在全部81個話題中,你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
正是因為它無所不包,
這本書也有著很強的實用性:
如果你是一個文史愛好者,你可能會驚喜地從已經熟知的領域里發現新的光芒;
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可能會從書中了解到課堂上未被講述過的知識,打開新的思路;
如果你是父母或教師,你會在給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更有把握,不必擔心錯誤的信息惑亂視聽,還能更好地培養孩子批判思考的意識;
如果你困擾于找不到新鮮的論文選題,你會從這本書中獲得無限的靈感,因為已知的事實中還埋藏著更多未知的秘密;
又如果,你在勞累的工作之余已不想再讀艱深的文字,但仍想開拓一下視野,那么這本書更是不二之選——各個話題之間相互獨立,每個小話題都簡潔而幽默,睡前一篇毫無負擔……
作者趙運濤,筆名趙九九,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現擔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文學系主任。主要著作有《符號里的中國》、《詩經文學的貴族時代》等,開設校精品課程“《論語》品讀”“傳統文化中的博物學”。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凱 評價這本書“遴選三代以來若干有意思的歷史話題進行辨析,文字清新,有深度和學術含金量,雅俗共賞,堪稱上乘的歷史讀物。”
扎實的功底加上風趣的文筆,《歷史的錯覺》將給你一次不錯的閱讀體驗。
02 史實充分,有理有據
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史實充分,有理有據。
充足的史實能幫助還原歷史背景,而學界權威的成果可以為我們提供視點。加上作者流暢的文筆,讀完很難不讓人發出信服的感嘆。
舉個例子,本書第六講拋出了一個問題:商紂王真的很壞嗎?作者是這樣展開論證的:
首先看史書記載,武王伐紂之際,前有軍隊為商紂王拋頭顱灑熱血,直打到血流漂杵;后有大賢人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為商紂王餓死在首陽山。這就使我們不禁感到費解:這些賢人能人,莫非都瞎了眼嗎?為何要為一個暴君付出那么多?
連孔子的弟子子貢都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大有為他翻案之意。
南宋·李唐《采薇圖》中的伯夷、叔齊
疑問之下,作者拋出了歷史學家顧頡剛的重要發現:紂王共有七十條罪狀,都是各朝各代陸續加上去的,比如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加二十一項,東晉增加十三項等等。
后人怎么會比前人還了解紂王的罪狀呢?很顯然,這位商朝的末代帝王是被“黑”了。
作者接著追本溯源,找出了這些“黑”材料的源頭。《尚書·牧誓》中武王伐紂時提出了紂王的四大罪狀:
第一,什么都聽女人的,“惟婦言是用”;
第二,不用貴戚舊臣,“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
第三,祭祀不恭敬,“昏棄厥肆祀,弗答”;
第四,愛好喝酒。
至于后世喪心病狂的指控,什么炮烙之刑、比干剖心、酒池肉林,以至于寵幸狐妖妲己、對女媧不敬,都是基于這四點構造的想象。
商后期-尊
那這四條罪狀都是怎么產生的呢?它們有沒有依據?作者進一步分析。
依據是有的,但是這依據根源于商人和周人價值觀上的差別。差別造成偏見。商紂王的行為是否真的十惡不赦,真不好說。
惟婦言是用?
作者在書中寫道,“在商朝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她們不僅可以主持祭祀,還可以參政,有的甚至可以統率軍隊。婦好墓的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
婦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妻子,她曾多次率兵出征,如東南伐夷,西敗巴軍,立下赫赫戰功。晁福林《先秦民俗史》指出,殷商王雖然多妻,但殷商很可能還沒有出現周人那種正妻、妾之分。”
反觀周人,“周人實行'媵妾制度’,貴族娶妻,往往會娶一個正妻,陪嫁幾個妾,妾的地位不高,她們往往會被殉葬……在商人的文化里,女人參政很正常;而在周人的文化里,則形成了反對女人干政的觀念。
所以,周武王指責商紂王聽女人的話,與后世指責帝王沉湎女色是不盡相同的,說到底,乃是文化認知上的差別。但因為有了周武王這一條指責的歷史文獻存在,在周人'女色禍國’論的影響下,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就“坐實”商紂王就是受到妲己的魅惑而亡國的。”
紂王妲己
不用貴戚舊臣?
作者先引王國維先生的研究:“商王是諸侯之長,而非諸侯之君”——在商朝,無論是外還是內,其結構都是從氏族社會發展而來的貴族共政制度。
接著再分析史實,“到了商朝末年,戰爭越來越頻繁。在戰爭中,要想取得勝利必須集中整個國家的力量……商王的這種權力集中必然造成邦族之間的矛盾,于是就有了殺九侯、鄂侯,囚西伯之事。軍區產生王權,王的權力不斷增大,必然會削弱其他貴族舊臣的權力,也就有了'排擠’之說,這實際上是一場從'共政’到'獨斷’的王權運動,是歷史的發展軌跡使然。
而周人則剛剛從氏族社會走出來,他們還保留著氏族共同議政的特征。所以在周人看來,商王排斥貴戚舊臣,是不可理喻的,這與周人的精神格格不入。”
于是這一條指控也厘清了。雖然商王不用貴戚舊臣是事實,但這是在軍事活動中王權不斷加強的結果,與后世帝王因忠言逆耳而濫殺無辜不可相提并論。挖比干的心純屬杜撰,炮烙之刑乃是夏桀的發明。
殷商甲骨殘片
祭祀不恭敬?
作者從商周祭祀文化的角度出發:“商人是多神崇拜,如祖先崇拜、各種自然神崇拜,以及對'帝’的崇拜,等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祖先崇拜。
商王朝歷史悠久,又足夠強大,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英雄,商人有很強的部族自豪感,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先人足夠保護自己,因而'帝’的地位也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它只是和祖先神處在并列的位置。
周人則不同,對周人來說昊天上帝的地位已經超過了祖先神。周人歷史上一直自稱'小邦周’,足見它的弱小。此外,周人為了能聯合其他邦族,就必須克服自己部族祖先崇拜的局限性,因而更具有包容性、顯得更為強大的'天帝’的崇拜信仰就被提高了。”
在這種差異的影響下,商人的信仰在周人眼中就變成了“弗敬天”,可見商紂王也不是真的狂妄自大、祭祀不恭敬。
商后期·亞丑姤方尊
愛好喝酒?
商人喝酒喝得多倒是事實,但這與商人的祭祀習俗有關。
“商人極度迷信鬼神,在殷商人的眼里,鬼神比活人更有威力,活人解決不了的疑難和禍福,諸如人的生死病疾、天的陰晴冷暖等等,都要通過占卜請示祖先,祈求祖先給予啟示和保佑。于是商人一年中幾乎有三百六十天都在祭祀,而祭祀最主要的環節就是喝酒。”
作者對比了《尚書·酒誥》周公命康叔執行禁酒令的訓言,指出周人認為釀酒太費糧食,所以禁酒。“周以農業起家,深知種糧的不易,看到商那樣大量飲酒殺牛,心疼啊,真是不知稼穡之艱難!”
如此看來,最后這條指控,似乎也情有可原,但終究源于文化差異。商紂王的終日飲酒與后代昏君的花天酒地,似乎也并不相同。
通過這番梳理,想必讀者們已經對周人“污蔑”商紂王的原因了然了。
這場文化沖突中似乎難言誰是誰非,商紂王遺臭萬年固然委屈,但周人反感自己的手下敗將也有其道理。
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這樁歷史公案中了解商周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差異帶來的偏見可以有多么巨大的影響。
作者論證詳實而寫作精煉,功力可見一斑。
03 裝幀精致,圖文并茂
圖片對于歷史學習來說一直是重要的一環。
出土的文物和古代的字畫似乎能更好地將我們帶回到那個久遠的時代,與古人建立一些更深厚、更真實的聯系。
在兩冊《歷史的錯覺》中,有大量精美的圖片,隨文釋出,還原那個時代的部分氣息。
有的古代器物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現代”
文人書畫生動
展現古代市井
生活的繁華
探討古代父母如何帶孩子的時候,也是圖片更為直觀:
借助于圖片,歷史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想要刷新對歷史的認識?這本書很適合你。
81個主題,歷史人文面面俱到,激發你的所有好奇。
論作者,大學文學系主任親自出馬,用最風趣的口吻講述最靠譜的知識;
論內容,論證詳實、功底扎實、視野廣闊,帶你領略光怪陸離的歷史事實,將固有的“常識”顛覆;
論實用,無論是作為談資還是教育后輩,是與人論辯還是自我開拓,這本書都將回應你的期待;
裝幀精美而不失簡潔,圖文并茂又有料有趣,定會令你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