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打遍天下到飽受欺凌——魏國的戰略敗因分析

為了貫徹西守東攻的策略,公元前358年,魏惠王派龍賈率師筑長城于西邊。他自以為對秦國采取了足夠的防范,就可以從容地往中原方向展開擴張行動。

魏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57年),魏軍把韓昭侯包圍在宅陽,韓國的許息通過與魏談判,給了魏國平丘(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東部黃陵鎮平街村)、戶牖(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首垣(今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東北)諸邑及鄭馳地。魏國又用鹿地換了韓國的枳道地。

經過與趙、韓一系列的土地交換后,魏國東西兩面的土地基本上連成了一片,極大地改變了過去動輒被韓趙兩國切成兩截的危險態勢,魏惠王的東向策略再次獲得成功。繼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痛打了魏國的小弟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長垣),并把衛國變成了自己的衛星國。魏惠王一言不合就派兵直取趙國的都城邯鄲,把邯鄲給團團圍住了。

趙國國君趙成侯只得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楚國想趁機撈點便宜,并沒有盡力營救。齊威王則采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偏師由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另一路主力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田忌采納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向田忌建議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兩城的都大夫率軍直接向平陵發動攻擊,以吸引魏軍的注意力,結果攻打平陵的兩路齊軍均遭大敗。當龐涓發現自己所擊敗的并不是齊軍的主力后,繼續尋找齊軍的主力決戰。

到了這時,孫臏開始實施了鼎鼎大名的“減灶計”。結果龐涓真的中了“減灶計”的欺騙,一路猛追,終于追到了孫臏的預定戰場——桂陵(一說山東菏澤,一說河南長垣)。

學者們認為,桂陵應該是一條非常狹窄,并且很長的山谷。當時,山谷的兩側布滿了齊國的伏兵,當龐涓率軍入彀時,田忌下令攻擊,魏軍的這路人馬基本上都掛了,龐涓則極有可能死于該戰。

龐、孫之間的對決算是完了,不過魏惠王攻趙的這一仗卻還沒完。盡管龐涓的這一路偏師全軍覆沒,但是魏惠王親自所率的攻趙主力卻大獲全勝,魏軍攻破了邯鄲城后,迫使趙國臣服于魏國。

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了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的大將景舍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早在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國攻趙的時候,秦國也乘魏軍主力圍趙邯鄲,在元里大敗魏師,取得了魏國的戰略要點少梁。公元前352年,秦軍又入魏河東,取其舊都安邑;公元前351年取其固陽。秦還派公子壯伐魏國的盟友韓國,圍焦城不克,占上枳、安陵、山氏三地筑城。

到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等到東邊局勢基本平穩,魏國回師向秦國算賬,不但收復了全部失地,還將秦軍包圍于定陽(今陜西延安東南)。由于秦軍一路敗退,秦孝公嚇得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因為害怕魏軍攻擊,全國上下皆處于高度警備狀態。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陜西華縣南)會盟,以秦孝公愿尊魏惠王(當時還是魏惠侯)為王為條件,才求得魏之諒解。雙方罷兵。

魏國在上述的五年的時間里,將周邊的各個強國輪番捶了一遍,雖然損失了龐涓的一支偏師,但居然能夠接連戰勝四方的諸侯,還曾經拿下了趙國的首都,哪怕放在整個世界的軍事史上,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魏國經此數戰,霸業似乎又回到了魏武侯時代的巔峰狀態。然而,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魏惠王的這一系列類似打地鼠游戲的行動并沒有什么戰略意義,反而更充分地暴露出魏國的戰略弱點,可謂得不償失。

當時已經成為秦孝公唯一心腹的衛鞅清醒地認識到,由于魏國堵住了秦國向東發展的道路,獨攬山東貿易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處于十分主動的戰略地位。因此,兩國在戰略利益上是你死我活的對立關系。于是,商鞅處心積慮地想施行“借刀殺人”之計,以圖削弱乃至摧毀魏國的實力。

按照《戰國策》的說法,為了將禍水東引,變法猛人商鞅華麗轉身為一個腹黑男,并特地出使到了魏國。他居心叵測地向魏惠王提出了聯合一個大國,打擊一個大國,威服一個大國,從而建立王霸之業的策略。具體地說就是:或聯合燕國,討伐齊國,威服趙國。或聯合秦國,討伐楚國,威服韓國。總而言之,就是讓魏以齊、楚為敵人,而以燕、秦為朋友,以趙、韓為爭取對象。商鞅還建議魏惠王先稱王,然后對齊、楚用兵。

王是當時的最高稱號,地位在諸侯之上,淺薄的魏惠王早有稱王的打算,商鞅的話正說到了魏惠王的心坎上了。魏惠王不虞有詐,就按照周天子的規格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等輿服儀仗,以及大建宮室。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正式加冕稱王。

但是,魏惠王這種利令智昏的僭越行為使自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但引起了齊、楚等大國的憤怒,各國的諸侯也紛紛倒向齊國,這使得魏惠王到頭來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

魏惠王因為在維護周王室的利益的問題與盟友韓昭侯鬧掰了,就在公元前342年命魏將穰疵率軍與韓將孔夜戰于梁、赫一帶(今河南汝州市西)。韓軍初戰不利,向齊國求救,齊國表面許諾,實則按兵不動,坐看韓軍消耗魏軍兵力。結果韓國五戰五敗,最終全軍潰逃,史稱“南梁之難”。因為看到韓國再也撐不下去了,齊國這才起兵救韓。

齊國以田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田忌、田嬰等皆隨軍出征。齊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后,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運用孫臏的誘敵深入之策,一路退卻,將魏軍引入馬陵,埋伏在附近的齊軍以逸待勞,重創了魏軍。孫臏又派后備軍截斷了魏軍退路,最終魏軍陣勢大亂、全線崩潰,太子申兵敗身死。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五月,齊將田朌率領齊、宋聯軍攻入魏國東部地區,包圍平陽(今河南滑縣南)。九月,商鞅率秦軍攻入魏國西部地區。十月,趙國大軍攻入魏國北部地區。年近花甲的魏惠王親統大軍迎戰商鞅,結果大敗而歸。

秦國還主動聯系齊、趙兩國來共同對付魏國。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齊威王與趙肅侯會盟于博望(今山東茌平縣西南),商討協作伐魏事宜。這一年,商鞅再度統軍攻魏,魏國派公子卬領兵迎擊。

兩軍對峙時,商鞅表示要與公子卬敘舊,公子卬信以為真,就施施然地前去赴約。商鞅突然命令手下俘虜了公子卬,接著趁機全力攻打魏國的軍隊。失去指揮的魏軍很快就被被團滅了。此戰之后,魏國精銳死傷殆盡,無力再抵抗秦軍。

魏惠王三十二年(前338年),秦軍在岸門(今山西河津市西)再次擊敗魏軍,虜獲魏軍主將魏錯。魏惠王向秦國求和,被迫割讓了大片的土地。

而楚國為了報多年的屈辱之仇,也發兵北上痛打落水狗。楚軍在襄陵擊敗魏軍,掠奪了魏國的八座城池。

由于實力大減,過去愛玩打地鼠游戲的魏國這時變成了一只人人喊打的地鼠。所不同的是,過去魏國只有一把榔頭去打五、六只地鼠;而當魏國變成地鼠的時候,頭上卻同時有四、五把榔頭等著去侍候他。

迭遭周邊大國的輪番打擊之后,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魏惠王這時才恍然大悟:比起遠在東方的齊國,近在身側的秦國才是自己最危險的心腹之患。在當時的魏相惠施的勸說下,他無奈地“變服折節而朝齊”。魏惠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標志著魏國獨霸地位的喪失。

可惜魏惠王的覺悟也來得太晚了,魏惠王三十七年(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魏國陰晉人犀首(即公孫衍)為大良造,次年魏國被迫獻陰晉于秦。未久,公孫衍率兵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陜西省甘泉縣南),魏國西部戰區的主將龍賈全力迎戰。

經二年激戰,至魏惠王四十年(前330年),公孫衍全殲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人,并且俘虜了魏軍主將龍賈被俘。從此以后,魏國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魏國自魏文侯開啟,歷經三代、長達百年的霸業,最終諷刺地在非常勤政的魏惠王手上頹然塌陷了,追憶魏國由盛而衰的陷落的過程并總結其得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追究導致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無非就落在人才和戰略這兩方面的短板上,試分述如下:

首先吐槽一下魏國的人才觀念和人才選拔機制。

魏國不但不缺人才,還盛產人才。魏文侯時代,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魏文侯不但能夠重用李悝、翟璜、魏成子這樣一些履歷清楚、基層經驗豐富的官員,還不拘一格地提拔了一些諸如樂羊、吳起那樣的有著明顯缺陷的特殊人才,并且能夠人盡其才地使用他們。應該說,在人才的使用方面,魏文侯已經起了個好頭,問題是在魏武侯的身上開始出現的。

雖然魏文侯有意識地從小就對魏武侯進行了系統化的培養,但是在魏武侯的身上,卻總也擺脫不了他那貴族子弟的做派,魏文侯時代那種重賢親士的濃郁風氣,到了魏武侯時代,就已經淡化為表面的文章了。吳起失落的那一幕,其實只是魏武侯時代政治氛圍的一個縮影。由于魏文侯讓段干木在魏國的貴族子弟中培養出了一批青年才俊,同樣是貴族子弟的魏武侯也就更喜歡從自己所熟悉的發小當中提拔官員,這就在無形中對魏國貴族小圈子以外的人才構成了一個心理上的隔離帶,并逐漸讓魏國的人才選拔機制回歸到近親繁殖老路中去。

話說在魏文侯十七年,樂羊打下中山國后,魏擊(魏武侯)奉文侯之命做了留守大臣。一日,魏擊游覽殷商舊都朝歌,不期遇到了魏文侯待以師禮的田子方。魏擊將高車停在了道邊,并下車拜見田子方。可是,田子方竟沒有還禮。魏擊很是不悅,譏刺道:“是我們這些富貴人家值得驕傲呢,還是你們這些窮人值得驕傲呢?”

田子方冷冷道:“當然是貧賤的人能對人驕傲啦,富貴的人哪敢對人驕傲呢?國君對人驕傲就會亡國,大夫對人驕傲就會失去采地。失去國家的人,沒聽說有人以國主阿里對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沒聽說有人以家主來對待他的。而貧賤的游士呢,話不聽,行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辭了,到哪里得不到貧賤呢?”

魏擊終于不敢得罪這個頂著父親老師名分的狂生,只得拜謝而去。值得我們留意的是,魏擊的兩句譏刺之詞流露出的典型的貴族心態——田子方雖貴為文侯老師,卻依然被魏擊看作是貧賤者,而貧賤者是沒有對人驕傲的資格的!這也反映出魏武侯對于寒門出身的人都存在著一層心理上的隔膜。

到了魏惠王這一代,不但沒能扭轉魏武侯時代的漸趨保守的用人觀念,甚至還變本加厲了。由于魏惠王自詡聰明過人,就連商鞅這等得到公叔痤大力推薦的人才都完全置之不理,可想而知他還錯過了多少比商鞅略差的人才。據記載,魏惠王在向齊國服軟后,與齊威王狩獵相遇于逢澤之畔,魏惠王自矜有十二顆大珍珠,每顆可照亮十二輛戰車。齊威王先是故意自謙說自己可沒這樣的貴重寶貝,卻接著逐一點出了他手下的四、五個能臣及其他們的能耐,并夸口說自己把人才當做寶貝,狠狠地把財迷的魏惠王奚落了一頓。

1854年,一位叫克勞修斯的德國人,首次提出了熵增定律。他認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從有序走向無序,如果沒有外界向這個系統輸入能量的話,那么熵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最終會達到熵的最大狀態,這個系統就會陷入一片的混沌和無序。這熵增定律不僅可以用來概括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律,也可以用來解釋國家興亡的運行規律,正是因為魏國變法最早,所以也成熟得最早,如果其領導人不能足夠博大的胸懷來繼續容納新鮮的思想和新鮮人才,熵增的過程就會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

可能是因為與齊威王比寶失敗,魏惠王在悵然若失之余似乎又有點開竅了。在魏惠王的晚年,他開始遍天下地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他找到出路的大師,并把他們恭恭敬敬地請到大梁,送他們厚禮,管他們吃喝,與他們認真地切磋治國之道。他求賢若渴的名聲甚至連傲視王侯的孟子都被深深地打動了,還以為從此遇到了能夠一展抱負的絕世良機。

不過,孟子自信滿滿的那一套“仁者無敵”大道理說起來似乎很動聽,但作為老江湖的魏惠王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魏惠王大概覺得孟子的高大上理論不切實際,但還是很尊重地把他供養起來,沒把他當作江湖騙子看,這說明魏惠王這時已經開始有把人才當做寶貝的認識了。

可惜的是,魏惠王的認識也來得太晚了一些,在他還沒能物色到心目中真正的寶貝的時候,就惘然地離開了這個對他來說充滿著疑惑和不解的塵世。魏惠王雖不像他父親那么笨,他老早就已經指定了自己的繼承人,但可惜的是,他的繼承人魏襄王也不怎么成器。“人才不進大梁城”從此成為了歷史的定格,魏國就再也沒有任何熵減的機會了。

總而言之,從魏國陸續流失的吳起、犀首、商鞅、孫臏、樂毅、范雎、信陵、尉繚等皆是當世一等一的良才,魏或輕視之、或猜忌之、或排斥之、或迫害之,使得他們不得不另行投奔他國,從這張人才流失榜單來看,魏國的人才問題不能歸因于個案,而應該是系統性的體制和政治文化問題。“得士則強,失士則亡。”魏國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其次,再探討一下魏國的發展戰略。

實事求是地說,從魏文侯開始的祖孫三代君主都沒有產生過在將來能夠一統天下的奢念。不但他們祖孫三代,就算在當時的普天之下,恐怕也沒有任何人能產生如此荒唐的念頭,畢竟諸侯割據的格局已經持續了過千年,要改變這種局面,非得把腦洞開得非常之大才行。

在魏文侯時代,因為處于對外擴張的早期,魏文侯所采取的是一種小心翼翼的機會主義的擴張手段,他總是希望在爭取最多的盟友、得罪最少的敵人的基礎上,專挑那些最軟的柿子來打,比如當時的中山國和秦國,但是他卻始終沒有為魏國提出一個清晰的戰略發展思路。

到了魏武侯時代,可說是一個戰略迷失的時代,他依仗自己無敵的武力,總是東一榔頭、西一梆子地敲打周邊的國家,不是很注意具體的方式和方法,完全是一個富二代的土豪做派。雖然他沒有明晰的戰略方向,不過看起來他對于西面的秦國有點見好就收的感覺,他心目中理想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圍繞著中原一帶。

魏惠王的君主地位是通過兄弟相殘再加上一些狗屎運才得到的,相比他的父親,魏惠王總算是明晰了西守東攻的戰略發展方向,并為之采取了一系列的扎扎實實的行動,而且在其有生之年,終于也驗證了這個避重就輕戰略的最終效果。

魏惠王的失敗,是因為他不夠聰明嗎?不對!魏惠王絕對是個聰明人,甚至比他的父親魏武侯還要聰明,起碼他還有一個明確的西守東攻的策略,而且在處理內政和經濟民生的問題上,他表現得比魏武侯還要高明。

魏惠王的失敗,是因為他不夠努力嗎?不對!在當時的七個強國里面,大多數的國君都有一個極其稱職的國相,如商鞅、申不害、鄒忌等,而因為魏國的國相比較弱一點,所以魏惠王在處理國政方面,絕對要比其他各國的國君更加的努力。

歸根到底,魏惠王理想破滅的根源,在于他選擇了一個自以為正確,實際上卻是錯誤的戰略,而且他那輕浮膚淺、愛出風頭的性格弱點又讓他在錯誤的路上錯上加錯。關于魏國戰略的根本問題,無非就是“趨利”還是“避害”的選擇問題。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無險可憑,周邊強國林立,在戰略地理的形勢上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擺脫這種極端不利的戰略局面以及總是處于內線作戰的窘境,其唯一的出路就是西取秦地。

一路向西戰略的最大問題是任務的艱巨性,這時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自秦獻公遷都櫟陽起,就在墨家弟子的幫助下在邊境修筑了多座堅固非常的城邑。而且,長期客居魏國的秦獻公對于魏軍的戰法非常熟悉,雖然秦國在總體上比魏國弱,但在關中一帶的戰線說不定還有局部的優勢。秦獻公曾經三次跟三晉聯軍交鋒,皆大獲全勝,甚至連魏相公叔痤都曾經淪為俘虜。魏國如果不出盡全力,無法跨越洛河滅秦。可這樣一來,中原那邊的幺蛾子就會紛紛的飛起來,很容易搞到自己顧此失彼。

一路向西的另一個問題是利益評估,這一方面是經濟的吸引力問題,另一方面是虛榮心方面的問題。

西進攻秦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魏國四面漏風的戰略處境已經免除秦國對自身的側翼危險,這是主要是在戰略地理的價值方面考慮的。就經濟價值而言,當時的秦地相對貧瘠,秦川沃野與關隴牛馬都離西河基地太遠了,可望而不可即,而商業落后的秦國的商業價值尤其不大。總體而言,秦國土地的經濟價值遠沒有中原土地的價值大。

就名聲方面的價值而言。魏惠王是個愛慕虛榮的人,他所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風光和氣派,貪圖的是虛幻的榮耀。在他看來,秦國那種“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的國家,在華夏諸侯的文化鄙視圈里屬于很低級的那種,自己就算完全制服了秦國,也不會因此引起中原諸侯的更多敬重,更嚴重的是,他們還可能從此把魏國擺到文化鄙視圈里原來屬于秦國的那個位置上。與制服秦國相比,控制三晉,壓服齊、楚,才是號令天下、令自己身上環繞著七彩祥云的最好選擇。

經過了基于以上各方面綜合考慮的“伐謀”過程后,魏惠王自信滿滿地作出了西守東攻的趨利性的戰略抉擇。為此,他干脆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搬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自以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當然地成了全天下的領袖。

其實,在開始的階段,魏惠王的西守東攻的戰略并沒有顯露出敗相,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其通過與趙、韓的兩場戰爭以及戰后的一系列土地置換,把魏國的東西兩部分緊密地連成了一片,極大地改善魏國的戰略形態,同時,魏惠王把大梁營造成中原地區的交通和商業中心,使魏國因此而富甲天下。

既然魏國在“伐謀”這個階段定了“西守東攻”的策略,那么其東進的最大對手是齊國,到了這個時候,魏惠王就應該以齊國作為戰略焦點,通過“伐交”的手段盡可能地爭取到更多的盟友并孤立齊國。如果這時魏惠王能夠耐得住寂寞,專心致志地做一些高筑墻、緩稱王、行仁政、睦友鄰的事情,耐心地等待最大的對手齊國出現戰略性的失誤再作進一步的打算,那么魏國的繼續壯大也不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好戰的魏惠王總改不了與鄰為敵的不良習慣。魏國與齊、楚等大國有著天然的戰略競爭關系,與秦國之間的深刻矛盾也絲毫未因遷都大梁而有所緩解。在這種情況下,魏惠王不但不想辦法去修補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三晉聯合陣線,還想拿趙韓兩國開刀,這根本上就是作死的路數。

可悲的是,魏惠王始終不曾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戰略處境已經危如壘丸,在戲劇性地化解了首次的戰略危機后沒有自我警醒,反而沾沾自喜地繼續追求那些“慕虛名而取實禍”的活動。而他的最主要的敵人恰好利用了他的虛榮心推波助瀾,誘使他在失敗的道路上死不旋踵地走下去。

魏惠王因在戰略方向上的選擇錯誤而導致滿盤皆輸的史例,從反面去驗證了正確選擇戰略發展方向的重要性。

《孫子兵法》曰:“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這觀點是非常有見地的。從魏惠王稱王前后那種趾高氣昂的表現來看,他孜孜以求的終生夢想,不過就是讓自己能夠在生前再次成為春秋五霸那樣的稱雄一時霸主而已,如果他確有一統天下的大志或者是為子孫后代的百年大計而謀,則絕對不會做出如此輕浮膚淺的弱智舉動。

因此,從魏惠王的戰略目的去觀察,他的那種以追求自爽為主要目的的西守東攻的戰略只能算是一種“求其中”的戰略,但是他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又對“伐交”的重要性欠缺考慮,最后落到了一個全線崩潰的悲慘下場。故而,我們可以事后諸葛亮地評價道:“不以開創百年基業為目的戰略都不是好戰略。”

在消除永久隱患和求得一時輝煌的兩難選擇當中,魏惠王雖曾一度猶豫,但最后還是倒向于后者,他的問題也是天底下所有的聰明人都會出現的問題,那就是避重就輕和投機取巧,他的失敗不在于不夠聰明,而在于沒有遠見。

魏國向西伐秦的好處是不會因此而引起其他強國的反感,而向東發展則無可避免地會引起各方諸侯共憤。往東發展,無疑可以攫取到比西面多達十倍以上的商業利益,這對于任何一個財迷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誘惑。但是,很少人能夠看到商業的繁榮對士氣民心的巨大腐蝕作用。商鞅變法的做法之一就是徹底地毀滅秦國的商業,讓廣大的人民只能一根筋地從事于耕戰并自覺地為政府所驅使,成功地鍛造出一支兇殘無比的虎狼之師。

西攻強秦絕對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得到的好處不多,卻要浪費太多的資源,但問題是,在能夠對自己戰略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能力上,西邊緊貼著的秦國無疑要比遠在東方的齊國要厲害得多。

基于魏國的戰略教訓,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個戰略上的墨菲定律,那就是,只要存在著可能對自己構成戰略危害的敵人,最后必定會非常嚴重地危害到自己。

魏國的戰略教訓延伸到今天,除了大國競爭關系的處理方面外,最能夠被普遍地引以為鑒的場合,就是在競爭型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過程當中。

“技工貿”和“貿工技”的發展路線問題,其實就是圍棋里面的先角后邊再中腹還是先中腹后邊最后是角的問題,如果在怎么下都能贏的頂尖高手看來,這根本沒有區別,但如果下棋的是同樣水平的兩個人,這先后次序的不同所帶來的后果就很不一樣了。

從短期來看,要想活下來,無論如何,肯定是要以市場為先。但手上若有多余的資本,是該先投入到市場拓展還是先投入到技術開發,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個抉擇與決策者的智商的關系不大,但與決策者的長遠打算的關系特別大。

從一般的道理上來講,技術性投資見效慢、周期長、風險大,而市場性投資則見效快、周期短、風險低,只要是頭腦正常的人,沒有不愿意優先考慮市場投資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技術是一種最多只會兩面受敵的競爭要素,就像圍棋里面的“角”,而市場卻是一種四面八方皆可被敵人圍攻的競爭要素,就像圍棋里面的“草肚皮”。從長遠來講,依托技術的優勢去搶占市場,要比依托市場的優勢去反占技術優勢要相對容易得多。

因此,關于“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問題,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關于魏惠王的戰略決策的案例里面,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腦洞爆裂:

為什么魏惠王在背后挨了秦國幾記暗算后,仍然把齊國看做是最大的敵人,這到底是因為他利令智昏還是目光短淺?

腦洞大開五千年(7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真實的公子昂:軍事天才還是酒囊飯袋
魏惠王放棄的兩個人,一個率齊軍大敗魏國,一個助秦始皇完成統一
這個國家拳打齊國腳踢楚國,差點滅掉秦國最終卻走向衰亡
一統天下本非秦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三十二)師兄弟間的死戰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 第8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永春县| 邻水| 上林县| 尖扎县| 隆林| 台东市| 衢州市| 安陆市| 金塔县| 武强县| 北海市| 贵港市| 逊克县| 昂仁县| 恩平市| 晋江市| 兴海县| 临邑县| 阜新市| 青阳县| 清河县| 华宁县| 浦城县| 武清区| 台北县| 通江县| 怀安县| 汕尾市| 崇明县| 遵义县| 远安县| 崇信县| 尖扎县| 兰坪| 临城县| 靖江市| 塘沽区| 泽普县| 德兴市| 湄潭县|